

传统傣族木构民居空间类型
作者: 李张祎梦
文章首先对西双版纳传统民居的形成历史和民居概论进行了文献归纳性研究学习,其次对傣族传统木构民居传统性保留相对较高的曼朗村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以曼朗村传统民居的室内空间类型为研究对象,结合村民的现代化生活要求,进行对传统民居形式变迁的思考。
傣族传统民居分类
傣族传统民居是傣族先民在千百年来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干栏式民居。现代学者根据不同时期傣族民居的不同特点将其划分为四代:
窝棚是傣族先民们走出山洞和森林后,来到坝子的小河边创建的第一代房屋建筑。这种窝棚由树杈、树枝、芭蕉叶搭建,其是受狗坐在地上昂首的姿势启发而创建的。即用两根树杈撑起一根横梁,再用长直的若干树枝一端搭在横梁上,一端落在地上作为椽子,然后再用茅草覆盖形成屋顶。傣语称之为“杜马先”,“杜”意为窝棚,“马”意为狗,“先”意为昂首,整体意思即为“狗昂首坐姿式窝棚”。窝棚是直接搭建在地上的,因此不属于干栏式建筑。窝棚虽然十分简易,却是傣族先民开始群居生活的标志。
西双版纳地区海拔低,气温高,雨水充沛,湿度大,山竹茂密,动物出没频繁。窝棚因为低矮,容易积水潮湿,也容易受到野兽侵袭。于是傣族先民结合树居和窝棚的特点,创建了第二代房屋建筑。其仿照凤凰展翅的样子建造,选择竹子作为主要材料,除房顶是茅草外,其余均为竹子,人们称这种干栏式建筑为“竹楼”。
竹楼由于竹材在湿热地域易腐蚀,稳定性不足,茅草顶也需要经常更换,十分麻烦。随着社会发展,傣族民居的建材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茅草顶被缅瓦代替,竹材被木材代替。相较于竹楼,木楼的瓦顶更加牢固,楼板更加稳当,木板墙更利于开窗,使室内光线充足,建筑构件更换频率降低,整体性也更加稳定。文章所选案例曼朗村,其大部分民居都属于第三代木楼。
改革开放后,傣族人民把现代建材逐步运用于家居建设中。在村寨中,率先富裕起来的人家开始采用砖混材料建造干栏式傣族民居。较富裕的村寨,几乎全寨的傣楼都采用蓝色琉璃瓦盖顶,钢筋混凝土浇灌柱子和地板,瓷砖铺面。更有甚者建成三四层,除屋顶外,其他功能与结构与汉族别墅大同小异,不仅失去了干栏式结构的风格,更丧失了傣族传统民居的形式与文化。
曼朗村简介
曼朗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勐腊镇,属于半山区,距离勐腊镇政府16公里,国土面积2.1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50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
曼朗村于2010年实现全村65户人家全数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村内无路灯。曼朗村与外界相通的唯一道路是016乡道,土路路面,雨天时有塌方。村内主干道均为水泥路面,每家的木楼附近都建有砖混结构的厕所和浴室两间,装有太阳能。全村人口傣族310人,汉族2人,其他民族3人;外出务工11人。
曼朗村位于腊蚌河边,依水而建,整个村寨围绕寨心组建,在村寨的高处建有佛寺,是一个典型的傣族村寨。村寨远离城市,对外交通不便,处于中缅交界的山区。全村都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木楼,生活上也保留了傣族传统村落的习俗。全村65户人家,有个别率先富裕的人家将建筑形式改变为砖混楼,但其功能形式基本没有发生改变;还有其他几户人家因经济等原因,将缅瓦屋顶更换成石棉瓦屋顶;其余大部分人家的民居都属于典型的第三代传统木楼。
傣族传统民居从第二代向第三代转变时,建材的改变给傣族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其核心功能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从第三代向第四代转变时,逐渐汉化,有一些甚至完全丧失了其核心的民族文化。木楼向砖混楼的变迁虽然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在发展的同时,需考虑保存与传承傣族民居特色,如干栏式的总体框架或内部功能空间等。
文章选取了曼朗村的12栋传统木构民居进行测绘,而后对其内部功能空间进行类型解析,以探究其基本空间类型,期望找到一些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组合方式并加以改进,促使曼朗村传统民居在日后逐渐向第四代傣族民居发展的过程中,尽量保留多一点的傣族文化特色。
傣族传统民居空间构成要素
傣族传统民居内部空间按功能可分为六大类:
第一,底层。曼朗村的傣族传统民居的底层层高约1.6~2.0米,沿屋顶投影有一圈浅沟,地面为泥土铺面,木柱落在柱础上,柱础材料为石材或水泥桩。底层基本是架空的,没有围护墙体,只有竹篱笆或木板围出的部分空间,作为储藏空间或养殖牲畜。柱跨可供摩托车、拖拉机或小汽车等停放。卧室的下方为较整洁的区域,傣族妇女会将纺车放置在此处进行纺织,或在柱与柱之间悬挂吊床,可供休憩。
第二,楼梯。楼梯是底层空间到二层的唯一竖向通道,连接底层空间和前廊空间,级数为单数。从上楼梯开始脱鞋进入二层。楼梯或凹进整体平面,或凸出整体平面,都有屋顶遮盖,部分人家会安装两部楼梯。
第三,前廊。前廊是进入二层最先到达的空间,连接晒台和堂屋,外有一圈栏杆,部分民居在栏杆后设有座椅。整个前廊既遮阳又挡雨,通风又明亮,是傣族人民日常活动使用最为频繁的空间。在前廊进行日常活动时,或席地而坐,或使用小坐垫,或使用竹藤编制的小板凳,桌子也是和小板凳相配的较低矮的竹藤桌。部分民居在前廊加建房间。
第四,堂屋。堂屋是一个拥有多重功能的空间。设有火塘,日常生活就围绕火塘展开,火塘空间地位很高,不允许人从上跨过,其内有火常年不灭。第三代传统民居大多把火塘从堂屋正中转移到和卧室相对的另一侧,火塘周围形成做饭、吃饭的空间,火塘和卧室之间形成起居室,铺设竹席,摆放电视。若有访客留宿,也是住在此地。室内光线较暗,部分民居在堂屋后墙开设窗户改善采光。还有部分民居把火塘空间和起居空间分成两个部分,以便利日常生活。
第五,卧室。傣族卧室没有窗户,因傣族人民认为“隔墙如隔心”,所以也没有隔墙,最多有蚊帐相隔。床垫按长幼顺序排开,方向垂直于屋脊。卧室的私密性最高,来访者未经允许不得入内。
第六,晒台。晒台空间略低于前廊,是二层标高最低的空间,没有屋顶遮盖。平时用作晾晒衣物,或晒干谷物。接有水龙头,作为用水最多的区域,晒台的楼板多为竹条编制。晒台或凹进整体平面,两面或三面与主体建筑相连;或凸出整体平面,只有一面与主体建筑相连。部分民居将加建的太阳能浴室和厕所架高至二层,与晒台相连,使用更加方便。
由此可以看出,曼朗村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较为统一,构成正房与前廊的二元空间。已有部分民居在保持核心功能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些改变,以适应更加现代化的生活习性,追求生活的便利性。
空间改变
根据曼朗村村民对更为便利的现代化生活的诉求,其内部空间组成形式可以作出如下改变,以提升空间性能和居住品质:
第一,厕所浴室。现存民居的厕所浴室多单独设立在主体建筑外,多为一层平顶砖混结构,顶上放置太阳能热水器,与主体建筑之间无硬质铺地。这意味着日常使用时,人要从二楼下到一楼,走大概10多米的土面小路,晚上使用时还要打手电筒,且西双版纳多雨,路面经常积水,泥泞不堪。
将厕所浴室室内化能提升使用舒适度。部分民居已经自发进行了改造,其厕所浴室只与晒台相连,而晒台是无屋顶遮挡的,这意味着雨天要上厕所时有一段是要暴露在雨水之中的,且雨天晒台湿滑,对老人小孩而言更不安全。因此厕所浴室最好和外廊相连,形成完整的檐下空间,躲避风雨。
现存的砖混平顶结构和太阳能都对传统风貌有一定破坏,为统一风貌,可将其平顶恢复成与主体建筑一体的屋顶,或置于主体屋顶之下,采用分体式太阳能设备,将水箱置于屋架层设置,集热板与屋面进行一体化设计。
第二,火塘分离。傣族先民的日常生活围绕火塘展开,因此火塘设置在堂屋中间的部分,后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逐渐转移到堂屋的一侧,将攒出来的空间作为起居室。为改善堂屋多功能混杂的现状,提升其整洁性,保留堂屋的起居和会客功能,将围绕火塘形成的餐厨空间单独设置在另一角,与前廊连接。
第三,卧室私密性。傣族先民的居住方式是依照长幼顺序铺设床垫,彼此之间没有分隔。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影响逐步加深,有了更高的私密性空间需求,可以将原有的大空间分隔成小房间,隔墙材料改用加设玻璃隔音棉的薄板复合墙体。
第四,堂屋采光。傣族传统民居的室内光线昏暗。堂屋采光只能通过歇山顶的山面,部分人家在堂屋后墙面开小窗,但室内光线仍不足。为改善室内采光情况,可以增加侧墙开窗,但侧墙低矮,采光有限,因此还可以利用屋顶开设天窗,使用亮瓦增加采光。但亮瓦采光的形式会影响室内热环境,因此要增加侧窗通风,使二者互补。
傣族传统民居从第三代木楼向第四代转变是必然趋势,如果让曼朗村的传统民居内部空间在转变中保留原有的正房与前廊的二元空间构成,同时通过部分功能调整和辅助空间的改变来适应更加现代化、舒适化的生活需求,就是对傣族传统民居的智慧传承。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津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