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因子分析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游客满意度研究
作者: 陈乐平现以福州三坊七巷街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游客对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的感知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法探究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游客满意度。结果表明,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有4个,影响程度为:遗产修复活化因子>情景再现活化因子>创新性活化因子>数字化活化因子;游客对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总体满意度不高;情景再现活化、创新性活化和数字化活化都成为影响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游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为核心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策略与建议。
相关研究进展
在有关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逐渐提出遗产发展的新路径——文化遗产活化。国外较少出现关于遗产活化的研究,但在早年也提出了“活用”“活态”和“复活”等概念,是指激活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表现形式主要为遗产复兴和遗产再利用。国内文化遗产活化的研究显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继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和农业文化遗产活化的基础上,传统村落、线性文化遗产的活化研究逐渐受到重视[1]。同时,活化策略的探索成为研究热点,数字化也成为新的活化策略[2]。
游客满意度是由顾客满意度演化而来的,Pizam认为旅游者在旅游前对旅游目的地的期望与在旅游中的旅游体验相比较得出的结果就是游客满意度。近年来,游客满意度逐渐成为旅游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李瑛就以游客满意度为基础,选取西安地区为研究对象,说明了游客满意度在目的地管理及营销中的重要作用[3]。在内涵研究的基础上,游客满意度评价体系也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细致研究。Pizam首次提出了海滩、好客度等8个因子,并将其作为评价指标,对美国麻省Cape Cod海滨旅游地游客满意度进行研究。程兴火等通过服务响应、乡村意象、产品体验、人文关怀等6个因子对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进行了测评[4],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也有不少学者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游客满意度进行分析,如李旭等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开封菊展期间游客的满意度进行分析[5]。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游客对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的感知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法探究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游客满意度,以发现制约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乃至文化遗产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简化数据来分析、描述多个因素之间联系的综合评价方法,用于对满意度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并提取公因子。它利用降维技术得出原始变量分类中少数几个彼此不相关的公共因子,并以此来反映全部变量的大部分信息[6]。根据前人对文化遗产活化路径的研究成果、遗产活化的概念以及三坊七巷景区的特点,本文以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分析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游客对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整体满意度。
指标选取与数据获取
研究采取在景区发放问卷并辅以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以确保数据的数量、质量与真实性。问卷包括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调查、游客对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的感知情况调查以及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3个部分。其中,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是根据文化遗产活化路径的研究成果和遗产活化概念的总结以及三坊七巷景区的特点,选取了13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分别是传统建筑、修复与保存、历史街区整体风貌、历史街区文化底蕴、文化古迹地方特色、传统表演、民俗文化体验项目、舞台表演项目与形式、智慧体验项目、数字解说、创意旅游项目、文创产品丰富度、文创产品特色,将这些指标按照X1,X2……X13的顺序进行标记,来调查景区各项文化遗产活化现状在游客心中的满意度情况。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将满意度划分为5个度进行打分,即非常不满意(1分)、不太满意(2分)、一般(3分)、比较满意(4分)、非常满意(5分)。于2022年7月9日至8月30日发放问卷306份,其中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为89.3%。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和Excel2016对数据进行处理。研究首先用描述性统计法得出游客基本特征和游客对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的感知情况,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探究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现状的游客满意度。
文化遗产活化感知
此部分采用多项选择题的问卷调查方式,将问卷分为吸引物感知和文化感知两大部分,对游客对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的感知情况进行统计。在吸引物感知方面,传统建筑以76.72%占据最高比例,与占比第二的名人遗迹拉开了较大距离。传统美食、景区名声和民俗风情3项占比分别为56.49%、56.49%和52.29%,侧面反映了这几类事物对游客游览三坊七巷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文创产品占比较低,仅有29.77%,影响力虽小但发展潜力大。在文化感知方面,游客感知最为深刻的是建筑文化和坊巷文化,占比均为72.90%;占比最少的是茉莉花文化,仅有21.76%。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占比都在40%以上,游客感知效果还算明显;私家园林文化、士大夫文化占比分别为35.11%和34.73%。令人意外的是,商贸文化占比不高,只有30.92%。三坊七巷的主街南后街自古以来便是福州市重要的商业街,但游客却鲜少感受到古街的商贸文化,甚至在对游客的随机访谈中经常能够听到“过度商业化”的评价。
游客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可靠性与适宜性检验
将Cronbach’s α系数作为信度系数进行可靠性检验。一般认为信度系数>0.8时,问卷设计较为合理。结果显示问卷信度系数为0.899,说明问卷总体的一合理性较好,数据的可靠性较强。KMO检验是用来检验采样是否充足以及验证数据结构是否合理,Bartlett球形检验则用来验证各变量之间是否独立。通常认为KMO值大于0.7时适合做因子分析,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时表明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81,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因此,文章选取的影响游客对三坊七巷各项文化遗产活化现状满意度的13个指标非常适宜做因子分析。
公因子提取
根据前人对文化遗产活化路径的研究成果和遗产活化概念的总结,本文总结出4个文化遗产的活化方式。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4个公因子,并用最大方差旋转法得出公因子。结果显示,4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累计达到75.364%,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公因子F1主要与传统建筑、修复与保存、历史街区整体风貌、历史街区文化底蕴和文化古迹地方色彩相关,将其命名为遗产修复活化因子;公因子F2主要与传统表演、民俗文化体验项目以及舞台表演项目与形式有关,将其命名为情景再现活化因子;F3主要涉及创意旅游项目、文创产品丰富度与文创产品特色,将其命名为创新性活化因子;公因子F4主要与智慧体验项目、数字解说相关,将其命名为数字化活化因子。
因子得分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游客对于三坊七巷各项文化遗产活化现状的满意度水平,需要进行因子得分计算,根据因子得分矩阵计算各因子得分。结果为:遗产修复活化因子F1=4.072,情景再现活化因子F2=2.110,创新性活化因子F3=2.249,数字化活化因子F4=1.844。以各主因子的旋转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得出游客的总体满意度。总体满意度计算公式为:F=0.310F1+0.288F2+0.218F3+0.185F4,结果为F=2.699,表明游客对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现状的总体满意度较低。
结论与建议
结论
1.游客对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的感知情况
在三坊七巷旅游吸引物中,文创产品的影响力较小,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作为福州市花的茉莉花并未在三坊七巷旅游中充分发挥其审美、文化和经济价值。宣传时忽略了商贸文化,导致游客的文化感知以及评价出现了偏差;商贸文化的表现形式过分现代化,未能达到部分游客追求古街“原真性”的心理预期,从而掩盖了文化存在的客观事实。
2.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现状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有4个
提取的4个主因子对游客满意度影响程度的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遗产修复活化因子、情景再现活化因子、创新性活化因子和数字化活化因子。遗产修复活化因子中游客最关注历史街区整体风貌;情景再现活化因子中游客最关注传统表演;创新性活化因子中游客更关注文创产品的丰富度和特色;数字化活化因子中游客更关注数字解说和智慧体验项目。
3.游客对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总体满意度评价不高
因子得分结果显示,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游客满意度总体得分为2.699分,满意度较低。从4个主因子的得分上看,遗产修复活化因子的得分最高,其他3个因子的得分都较低,数字化活化因子的得分最低。可见游客对情景再现活化、创新性活化和数字化活化的满意度过低是导致总体满意度较低的直接原因。
4.遗产修复活化因子是影响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游客满意度最重要的因子
这符合文化遗产地旅游的相关特征。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文化旅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体验经济时代、产业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旅游体验感塑造、旅游景区活动项目的技术创新都成为游客对文化遗产地的期待。因此,情景再现活化、创新性活化和数字化活化成为影响三坊七巷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游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是其发展的潜力所在。
建议
1.还原街区本真,凸显特色文化
就三坊七巷的主街“南后街”来说,作为福州老牌商业街,在古街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真实性”的体现,来满足游客追求“原真性”的心理预期,避免旅游地形象与游客认知之间存在偏差带来“过度商业化”等负面评价。除了店铺装潢要古色古香外,还要更多地对老字号品牌以及茶馆、糕点铺、手工艺店等能够反映福州传统特色的店铺类型进行招租。此外,商铺工作人员的着装、服务方式也是体现原真性的重要环节,让不同店铺的工作人员身着明清时期的行业服装对游客服务,既是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的宣传,又能够增强游客的游玩体验,游客满意度就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特色文化氛围中慢慢提高。
2.增加传统表演,渲染情景氛围
保留与恢复三坊七巷内的传统表演项目,在非节假日期间也定期举办各类小型演出。演出的内容可以包括闽剧经典剧目、福州民俗文化演绎、茶艺展示等,以一种反复呈现的艺术表演方式对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进行文化宣传。同时,三坊七巷还可以以名人故事为素材进行艺术再创造,打造沉浸式剧场。在沉浸式的戏剧表达中,演员没有固定的舞台,观众也没有固定的座位,观众与演员们共同完成表演,使观众与作品之间产生深刻联结。当游客成为沉浸式剧场的观众时,就能在三坊七巷的各类人物故事中产生真实的情绪,收获独特的旅游体验。
3.重视文创产品,创新活化要素
文创产品作为旅游商品的一种,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是旅游地对外宣传自身的重要媒介。文创产品的地方性展现了其特色所在,而文化内涵则是其价值所在。当前三坊七巷的文创产品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较大。因此,文创产品的开发首先应做好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才能“对症下药”。在此基础上,整合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突出饮食文化、戏曲文化、坊巷名人文化、古建筑文化以及当前还未深入开发的茉莉花文化;运用创新思维,借鉴成功经验,在产品形式、材料和工艺技术上进行创新,设计出一系列有内涵,且能代表三坊七巷的文创产品,让文创产品成为遗产活化的新鲜要素,让游客的体验更加丰富。
4.打造智慧景区,增强数字体验
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主要有智慧体验项目和数字解说两种。目前,三坊七巷展馆智慧体验项目多是通过显示屏幕、摄像头与人体感应系统来实现体感互动;还引入了AR实景地图,开启了全新的景区游览方式。AR导览的12个数字场景,仅展示了三坊七巷文化遗产的冰山一角,还应该继续开发较为全面丰富的数字场景提升游客体验。数字解说系统可以更好地帮助游客了解三坊七巷文化遗产的深层内涵,但目前数字解说局限于单向输出内容。三坊七巷应积极利用智能语音技术解答游客的问题,与游客进行互动,实现双向交流,进一步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发挥解说体系的教育及互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碧霞,魏峰群,赵晶雪.国内遗产活化的研究进展与评述[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2):11-18.
[2]苏卉.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的动因及策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01):99-102.
[3]李瑛.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及影响因子分析——以西安地区国内市场为例[J].旅游学刊,2008(04):43-48.
[4]程兴火,周玲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的构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7):1-7.
[5][6]李旭,陈德广,周伟伟.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开封市菊展游客满意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05):16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