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化街区与古建保护问题的思考
作者: 江婷婷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所留下的古建筑及其文化街区结合了前人的智慧,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区域文化特色源远流长。这些古建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社会属性,由此,也让我国具备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的开发以及布局工作也给原本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建筑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如何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古建筑展开保护工作,成为国内许多城市在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重要话题。现主要分析了历史文化街区与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并且就历史文化街区与古建筑保护工作开展的有效对策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更好地推动我国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参考意见。
我国历史悠久,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古建筑群的保护工作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话题,这些古建筑保护和开发工作的落实,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根据社会数据调查,截至2021年底,全国范围内可统计的历史文化街区数量高达1200个,相比于2016年来说,我国目前所开发的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而其中的历史古建筑总量多达5.75万处,这也意味着在城市开发过程中,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任务严峻。而从保护工作开展的角度来看,积极加快对古文化街区和古建筑物的普查工作,并且结合区域文化街区以及古建筑的实际发展状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不断挖掘这些古建筑群的价值,成为推动当地建筑资源保护以及文化传承工作的关键切入点,能够通过对这些文化街区以及古建筑的开发工作更好地发挥其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历史文化街区与古建筑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价值
从我国城市发展以及城乡规模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推动我国美丽城乡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切入点。在实践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力度挖掘具有保护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且努力将这些资源进行修复,纳入到我国的文化保护清单中,针对其中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文化街区以及建筑工作展开重点保护与开发。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推进历史古文物的现代化利用,深度挖掘这些古建筑以及文化街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位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并为推动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文旅资源,为这些优质的古文化注入新的灵魂,也能够更好地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发挥其社会价值。除此之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传承工作还需要与城乡建设规划相结合,在与城乡空间布局相互匹配的背景下,注重对新老城区以及古文化街区角色的合理定位,同时,还要注重对三大模块之间关系的梳理工作,避免三大模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找到更加妥善的解题方案,有效地缓解老城区人口负担过重的问题,同时,也要展现出老城区的风采及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总而言之,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展现城市文化背景的一块活化石,也是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和遗产,对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建筑的开发以及保护工作,不仅有利于推动优质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通过对这些古建筑街区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保护,能够为古建筑街区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与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土广袤,南北方地区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以及人文习俗差异性极大,也让我国古代不同区域的建筑物极具地域特色,形成了种类多样、丰富多彩的古建筑资源,并分布在我国的不同区域。随着近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余也希望能更好地追求精神方面的愉悦,而针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保护工作,也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大力展开。合肥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合肥市也被称为庐州,其发展历史极为悠久,合肥境内著名的包公祠、逍遥津和周瑜墓等人文古迹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近年来,合肥市为努力发展经济以及文化工作,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理念,紧紧围绕着统筹规划和五位一体的战略总布局开展保护工作,将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放在第一位,针对合肥市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古建筑展开了分类分层的保护工作,希望能够努力解决当前城乡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面临拆除等问题,这也为合肥市努力达成新时期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和助力。合肥市虽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但针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再度开发和重新利用却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目前,合肥市内的古文化街区以及古建筑存在历史风貌保护工作力度不足、古文化街区产权结构复杂、文化街区基础设施构建不灵活和老化等多方面的问题[1]。
建筑功能老化
历史文化街区内所拥有的古建筑经历了百年风霜,这些古建筑物存在的各类型病害问题极为突出。虽然目前合肥市已经积极展开了对古文物的保护工作,但在保护名录完善以及对历史建筑挂牌处理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其中存在的老化和病害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修缮。除此之外,这些古文化街区中的大多数古建筑在经历长久的发展时期之后,产权分配极其杂乱,在重新开发的过程中矛盾重重,缺乏经济建设的活力,整体的空间规划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以及规划方案之间不匹配,这严重影响了合肥当地的古建筑开发环境氛围,从而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效果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2]。
古文化街区产权结构复杂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许多文物保护单位的所有权本身就具有多重性的特征,这种多头所有权的现象也导致文化保护以及开发工作的进展面临巨大的难题。而针对一些非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在细致划分的条件下又可以分为私房以及公房两大类型,但考虑到一些私有产权的分配本身较为杂乱,再加上部分私有产权的使用者以及所有者之间相互分离,也导致后续的开发以及管理工作难度巨大[3]。
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
目前,合肥地区大多数有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而传统的市政网络构建结构较为散乱,并没有基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全局视角展开规划,特别是排水以及供电等多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存在年久失修、零部件磨损等老化现象,在持续运行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抗灾能力较为薄弱。不仅如此,很多历史文化街区与居民区之间相互交杂,其中还出现了许多人为构建的窄巷,长此以往,也容易出现交通不便捷和停车位紧张的问题,难以有效针对这些区域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同时也不利于后续商业生产以及生活[4]。
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古建筑保护工作开展的有效对策
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应当立足于合肥市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空间布局量力而行,同时考虑到区域城市的建设以及规划发展方向,确保保护与开发工作与城市规划布局发展方向相互匹配,这样才能够为历史文化街区与古建筑更好地散发活力提供新的助力。目前,针对合肥当地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古建筑开发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应当以政府为牵头部门,通过引入更多社会第三方企业资金力量,利用二者之间通力合作的模式,打开新的发展市场,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运营、现代化发展的目标[5]。
加大开发保护投入力度
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政策、经济资源、项目规划等多方面力量的支撑才能够实现,总体来说是一项相对系统化的工作,其中,资金支撑就是其最为关键的物质基础条件,也是保障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建筑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基础。从项目实践开发的角度来说,需要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以及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积极引入政府财政以及社会第三方力量的资金支持,通过发挥二者之间的合力,为古建筑的开发以及保护工作提供更强的资金支撑[6]。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古建筑目前的保存状况,针对一些保存情况相对良好的古建筑,可以通过修缮的方式保护古建筑资源。与此同时,还应当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实际状况展开全面调查,深度了解合肥当地古建筑以及近代建筑目前的保存状况,能够因地制宜地制定更加完善和健全的保护方案,优化当地的资源配置结构,持续提升针对合肥当地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古建筑保护工作的管理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实现古文化街区以及古建筑的活化利用,发挥其自身的文化传承价值[7]。
例如,针对合肥市内部的多数古建筑进行调查时发现,目前合肥市域范围内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78处,而近现代重要史迹以及代表性建筑多达45处。其中,一些极具时代特色的苏联建筑如省市政府大楼、高校教学大楼,至今都未投入使用。这也意味着目前绝大多数老建筑物都处在无人居住和未开发利用的状态,其周边的交通与服务配套设施构建也并不完善。针对这一问题,合肥市在改造过程中借鉴了上海针对老旧建筑保护以及改造的方法,引入了市场力量,将其中的著名古建筑群城隍庙以及周边的特色古建筑融为一体,构建了以城隍庙为中心的商业业态,在彰显其文化力量的同时也引入了社会第三方力量,为古建筑群的开发以及传承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助力[8]。
保障城市古文化街区及古建筑风貌与城市规划协同发展
目前合肥市已挂牌保护的古建筑以及文化街区数量众多,而这些古建筑和文化街区都立足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其开发和保护工作也应当与城市经济建设和空间布局规划方案有效结合。因此,合肥市更应当针对当地特色的三国文化、淮军文化、巢湖文化、府庙文化以及包公文化这几大板块进行进一步的分类挖掘工作,通过展开分层保护和开发工作,让合肥市古文化街区与建筑风貌的开发与利用能够和当地的城市规划趋势相互贴合[9]。
例如,合肥市的三国古文化街区以及古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已经建设好的三国遗址公园和以当地著名的逍遥津公园为主体的文化街区两大模块。其中,逍遥津公园又可以结合操兵巷、飞骑桥巷、义仓巷等不同区域构建一个完整的文化开发主体街道。而淮军文化历史风貌区则可以以淮军故里圩堡群和李鸿章的故居作为开发的重点,针对当地的文化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风貌进行保护和开发工作。在包公文化历史背景与当地城市建设空间规划协调一致的发展过程中,又可以建立起以包公园为核心,以芜湖路为主轴的特色文化街区。同时,还可以通过打造包公小镇的特色城镇风貌,形成与包公园差异化的发展体系,从而彰显城市文化底蕴[10]。
加大古文化街区和古建筑开发过程中的科技投入力度
在针对古文化街区以及古建筑开发和保护的工作过程中,也应当将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前沿科学技术融入其中,通过在古建筑街区配合远程监控和传感设备同步利用的方案,可以配置EPS不间断供电系统以及火灾报警防控系统,有效解决当前古建筑街道基础设施老化而带来的各类风险问题,助力古建筑保护以及街区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针对李鸿章故居以及城隍庙等当地著名的古建筑进行开发和保护工作时,可以通过古建筑结合火灾报警控制器装置的方式,实现二者之间的联动反馈,利用远程监控以及远程控制模块的相互配置,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状况时就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了解火情信号并暴露火情位置。还可以通过在古建筑内部配合传感器设备,利用智能化的灭火装置实现远程控制和防灾目标。
综上所述,在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古建筑保护和开发工作中,为了有效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建设与文化的发展,更需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联动多方开发力量、符合城乡规划趋势等多措并举的方法,带动当地文旅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源泓,高冲,赵小龙.基于景观叙事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设计——以温州“公园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3(04):162-165.
[2]黄艳雁,吴嘉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下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再生途径研究——以苏州平江古城悬桥巷街区为例[J].华中建筑,2023,41(04):158-162.
[3]赵鹏瑞,田银生.历史街区形态韧性量化评估方法研究——以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南方建筑,2023(03):1-11.
[4]王雯蓉.文化力为老街区赋予新生命——以十笏园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文化产业,2023(09):145-147.
[5]谢静芳,董炳强.“古厝时代”福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群落生态运营体系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01):44-48.
[6]朱晓宇,陈爱宁,刘飞麟,等.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建筑色彩研究与图谱构建——以三坊七巷南后街为例[J].福建建设科技,2023(02):4-7.
[7]梁志刚,周喜,孙军伟.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改造研究——以锡林浩特市额尔敦路为例[J].城市建筑空间,2023,30(03):13-16.
[8]王廉文,郑皓.城市触媒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以嘉兴市王店镇梅溪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城市建筑空间,2023,30(03):63-67.
[9]吴子健,蔡云楠.多源数据支撑下的空间活力规划策略研究——以广州市泮塘五约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城市建筑空间,2023,30(03):68-72.
[10]康曼.保定历史文化街区的视觉活化创新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0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