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画中的民意表达

作者: 赵玉敬

明清瓷画中的民意表达0

艺术源于生活,文物传递历史。瓷器上的纹饰是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潮的反映,是民情民意最直接的表达。现通过对石家庄市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画片的赏鉴,分析不同时期瓷画中蕴含的社会思潮,以期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以及普通百姓的所思所愿。

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便不断从器型、纹饰等方面赋予其人文精神,试图通过这些方面表达制作者和使用者的审美追求。明清时期,随着釉彩的丰富、瓷绘技法的提高以及社会历史、社会思潮的演化,瓷器上纹饰的题材更加丰富,不仅有传统图案,还有反映当时社会变化、社会思潮及民情民意的画片。以文载道,以图记事,不同时代的作品都带有独特的时代烙印。

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和民情民意在瓷器画片上都有明确的表达。晚明时期,道教流行,瓷器上多出现道教题材的画片,明末清初山水花鸟画流行,瓷器上的画片直接采用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山水花鸟画元素,出现了许多恬淡高远、清新淡雅的山水花鸟画瓷器。晚清时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百姓们希望有英雄出现救国救民,当时流行的“无双谱纹”瓷器就是这种思潮的体现。“岳母刺字”纹饰的流行则体现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很多热血男儿希望像岳飞那样踊跃参军,保家卫国。中国人不仅坚强勇敢,而且顽强乐观,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这些吉祥美好的纹饰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流行,经久不衰。本文以石家庄市博物馆馆藏瓷器为例,深度解析瓷画背后的社会历史,探究那段特殊时期普通百姓的所思所想。

道教流行,瓷画中的寻仙之风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东汉晚期开始在中国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统治者的提倡推崇,道教在南北朝、唐代以及北宋真宗时期,得到了大的发展。到了明朝晚期,道教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嘉靖皇帝从小生活在湖广安陆,即现在的湖北省钟祥市,这里自古属荆楚之地,是道教圣地之一。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就与道士往来密切。受身边人及环境的影响,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崇信道教。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嘉靖时期,道教达到了明朝的顶峰。嘉靖时期的瓷器上的纹饰也多流行与道教相关的八卦、八仙等。

石家庄市博物馆就收藏了一件明嘉靖青花八仙盖罐,属于嘉靖时期的一件青花精品。盖罐口径22.1cm,底径24.5cm,高38.2cm。盖顶圆鼓,丰肩、鼓腹、平底,胎体厚重,器型硕大。罐的腹部用青花绘八仙人物行走于仙道上,面容勾描细致入微,他们手持法器各显神通,姿态各异,形象生动,辅以青松翠柏,勾云重叠,一派道仙圣境的景象。

另有一件晚明青花“仙人乘槎图”莲子罐,也体现了寻仙问道的道教思想。口径7.8cm,底径6.5cm,高14.8cm。直口,椭圆形腹,状似莲子而得名莲子罐,罐身主题纹饰为仙人乘槎游天河。槎即星槎,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乘之可直通天河。浩渺水波中,一仙人端坐在树根状的槎舟上,神情悠然自得,背靠老树桩,乘风破浪前往大河对岸,远处有仙山楼阁,仙人形象生动传神。

晚明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推崇,道教盛行,“朝政渐乱,宦寺擅权”,闲云野鹤、成仙论道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道教题材的纹饰大量出现在瓷器上正是对这种社会历史与社会思潮的反映。

不满现实,寄情山水花鸟间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满清入关以后,满汉矛盾尖锐,“嘉定屠城”“扬州十日”等惨剧让人触目惊心,尤其是几千年来对正统王朝观念根深蒂固的文人士大夫们对清朝更是心生不满,他们选择远离朝局,归隐山野,寄情山水花鸟间。“在十七世纪的明末清初时期,民窑青花装饰绘画的隐逸题材主要有五种基本类型,即山水之隐、临泉之隐、逸情之隐、诗酒之隐、道禅之隐。”[1]那些远离官场的文人士大夫们选择寄情山水,创作出了许多山水画的精品。在这些画作中,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成为一种重要意向,成为文人超拔于俗世的思想的形象化表达[2]。清初瓷器上的山水画采用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文人山水画,一派恬淡高远、清新淡雅之象。

石家庄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康熙釉里三色水纹凤尾尊,口径20cm,底径13.8cm,高44.3cm。撇口,颈部挺拔,腰腹圆鼓,腹下部至底渐向外撇,造型端庄秀美。颈部与腹部用“釉下三彩”描绘通景式山水纹。以豆青色绘山石,用青花釉里红绘山水云气和树木,组成一幅远山近水、树木高耸的风景画。青花“墨分五色”,有深浅不同色阶,静谧深邃,意境高远。藏品整体设色淡雅清新,笔触细腻流畅,令人赏心悦目。

这一时期,不仅山水画在瓷器上较多,花鸟画也同样流行。石家庄市博物馆收藏有顺治时期的青花花鸟纹花觚,一翠鸟立于枝头,回首张望,寥寥花叶点缀,布局疏朗,画风清秀不凡,境界脱俗。青花色泽淡雅,充满生气,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清初山水花鸟纹饰的流行,受到当时流行的文人山水画的影响,一些文人画家甚至直接参与了瓷器上山水花鸟纹的创作。

呼唤时代英雄,保家卫国。

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爆发,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饱受战争摧残的民众产生了呼唤英雄、期盼英雄来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心理诉求。所谓“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老百姓期盼贤臣良将出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石家庄市博物馆藏有一件晚清青花“无双谱”人物纹方瓶就反映了这种思潮。

《无双谱》又名《南陵无双谱》,由清初绍兴画家金古良撰绘而成,康熙时期的御殿刻工朱圭镌刻,刊刻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绘者从汉代至宋的1400多年间挑选了40位广为称道的名人,如项羽、苏武、武则天、李白、司马迁、花木兰、岳飞等,将其绘成画像并题上记录其生平的文字。由于这些人物的事迹举世无双,故此画谱被称为《无双谱》。《无双谱》刻成以来,流传翻刻甚众,景德镇工匠以版画为蓝本摹画于瓷器上。康熙时期,《无双谱》人物便成为瓷器上常见的纹饰,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广泛流行。到了道光年间《无双谱》瓷器很快流行开来,并一直持续到清末。

这件瓷瓶口径16cm×16cm,高54cm。呈正方形,敞口,束颈,肩部对称贴塑二个兽首衔环铺首。方瓶四面各用青花描绘四个历史人物,分别为西楚霸王项羽、秦汉传书伏生、汉代文学家东方朔和自刎于昭烈庙的北地王刘谌,每个人物的那面,都有手工书写的文字,主要记述所绘人物的简要生平事迹,颈部四面不同形状的开光内各有一段手工书写的文字,是对相对应历史人物的简短评价。肩部贴塑两个铺首衔环。方瓶器型高大,人物造型别具一格,绘画生动传神,极具艺术欣赏性。

《无双谱》上的英雄人物们孔武有力,他们手持兵器,征战沙场的样子,恰恰符合民众心中对英雄的期盼。这种画片在晚清广泛流行,寄托了人们的心声,表达了人们的心愿,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结。

另一件“岳母刺字图”纹凤尾尊则体现了大家踊跃参军,保家卫国的思想。瓷瓶口径22.5cm,高45.2cm,底13.7cm,腹部用素三彩描绘了岳母刺字的场景。岳飞头戴官帽,身穿官服,跪在地上,双手扒开后背的衣服。身后是他的母亲,一手托着岳飞脊背,一手拿绣花针,正抿着嘴唇专心致志地在岳飞背上刺字。素三彩素雅的色调也为画面增添了庄严肃穆之感。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爆发,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年轻的岳飞走上了战场。临行前的晚上,母亲姚太夫人在岳飞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字,勉励岳飞从戎报国,奋勇杀敌。岳飞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舍生忘死, 副元帅宗泽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岳飞作为民族英雄被世人时代传颂。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晚清国家危亡之际,众多热血男儿积极行动起来,文人士子中也兴起了一股参军热潮,希望像宋代的岳飞那样,投身军旅,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当时还出现了一股“书生立武勋”的热潮。晚清时期“岳母刺字”画片的流行就是这种思潮的直接体现。

纳福呈祥,期盼美好生活。

吉祥纹饰是中国传统装饰题材,萌芽于仰韶文化时期,流行于秦汉,发展于唐宋,至明清达到顶峰[3]。或是刻画吉祥纹饰,或是书写吉祥语,无论何时,老百姓都对生活充满热切的期望,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刻画在瓷器上。石家庄市博物馆的一件清初盖缸就是吉祥语瓷器的典型。

盖缸口径19.6cm,底径12.5cm,通高20.5cm,为清初民窑的典型器物。盖钮扁平,器盖微鼓,直腹下部微收,圈足,器型规整饱满。

器盖与器身上都装饰四字吉祥语,环绕一周,缸盖上写“长命富贵”,中间饰杂宝纹饰,缸身上书写“金玉满堂”,四字之间夹饰折枝花卉。此类吉祥语给人以喜庆吉祥的感觉,给使用者最美好的祝愿。青花发青灰色,装饰满密。“长命富贵”的“富”字上少了一点,寓意“富贵无顶”,富贵长长久久没有止境。

在器物上刻吉祥语祈福纳祥,有着久远的历史。汉代的陶罐上即有“日入大万”等语。在经常用到的瓷器上题写吉祥语,表达某种美好的心愿和追求,是北宋以后常见的做法,表达使用者和制作者最直接、最朴素的祝愿和向往。

另一件晚清矾红彩三多“守口如瓶”纹瓶,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更蕴含着做人的智慧,充满人生哲理。这件矾红彩瓶口径15.5cm,底径18cm,高55cm。器型高大,通体用矾红彩装饰由佛手、寿桃和石榴组成的“三多纹”。中国人讲究以谐音、象征的手法表情达意。“佛”与“福”谐音,以佛手寓意福;桃子俗称“寿桃”,以桃子寓意寿;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以石榴喻多子。将佛手、桃子和石榴组合于一盘,表现多福、多寿、多子的颂祷。鲜红的颜色代表喜庆吉利,希望未来的日子能够红红火火。

腹部白色方框内写有“守口如瓶”四字。“守口如瓶”四字出自《增广贤文》:“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这四个字充满了人生智慧。“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封建专制社会中,如无法兼济天下,那就守口如瓶,谨慎低调,明哲保身。

艺术源于生活,文物传递历史。通过鉴赏石家庄市博物馆的几件馆藏瓷器画片,我们看到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和人文思潮。随着道教的盛行,世人向往闲云野鹤的世外生活,瓷器上多出现寻仙问道的画片;清初文人为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纷纷走进乡野,寄情山水花鸟间,我们透过一幅幅瓷画上的山水花鸟纹,仿佛看到失意文人的惆怅与伤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在内忧外患的晚清时代,透过“无双谱”以及“岳飞刺字”等瓷绘,我们看到中华儿女的不屈与抗争;传统的吉祥纹饰体现出中国人永远心怀希望,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憧憬,期待家国安康、富贵满堂,期待子孙昌盛。

正是这一件件保存至今的瓷绘艺术,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和人文思潮,让我们得以窥见普通百姓的所思所想,鲜活的历史透过文物扑面而来。

参考文献

[1]方李莉.景德镇民窑[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何科丁,苗丽.论文人画对十七世纪民窑隐逸题材青花的影响[J].陶瓷学报,2015,36(03):322-324.

[3]鲁强.论吉祥纹图的产生及其文化寓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 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