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云南白族甲马造型语言对当代铜版创作的启示与应用
作者: 倪政鹏 许茗凯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当代版画可以借鉴吸收的内容。甲马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是原生态的艺术典范。创新需要在传承中进行,当代铜版画该怎样结合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是一个问题。现探讨云南白族甲马对当代铜版画造型语言艺术、内涵价值的影响和启示应用。
云南白族甲马的历史沿革
云南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民俗渊源,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衍生出了特殊的民间版画语言——云南白族甲马。汉晋时期,中原汉族地区有“纸马”。书中有记:“俗于纸上画神佛像,涂以红黄彩色而祭赛之。”这种鲜活的造型语言被誉为活在民间的版画技艺。云南白族甲马不仅承载着民族文化,还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杨郁生先生曾在《云南甲马》中谈及,“甲马”作为在中国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中用来焚烧的各种雕版印刷品的总称,是中国古代版画中时间最为久远、风格最为朴素、运用最为广泛的原生态艺术之一。在民间,具有同样功能的还有河北的“神灵马”,江苏、浙江一带的“纸马”等。由此可见,云南白族地区的甲马是从中原传入的。只有云南白族地区将此类“纸马”称为“甲马”,“纸马”和“甲马”只一字之差,但正是这一字之差,体现了云南先民的智慧和自信,以及属于白族人民的独特造型语言。
中国铜版画的历史渊源
铜版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源远流长,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在唐代,铜板摹刻就已得到广泛使用,如《千佛门》等佛教经典的铜版印刷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铜版画的制作技术成熟,配合细腻的墨线和精致的图案,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色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美的画面,能使人们在欣赏之余,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底蕴。
铜版画历史感厚重的工艺,对绘画能力的要求以及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使得该领域的艺术家具备极高的专业水准和艺术品位。铜版画家将艺术、文化和情感融为一体,用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技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外在特征,并以此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铜版画具有间接性、偶然性和复制性,在对自然物象的捕捉方面虽然不及传统油画,但其更凸显了版画的艺术语言特征。16世纪时,大师丢勒将铜版画这门艺术推向了新的创作高峰。而此时的中国尚无铜版艺人,后由西洋传教士将铜版画带入中国。乾隆年间由郎世宁创作的《平定准部回部战图》是铜版画佳作。巴黎工匠将铜版画印制后再送往中国,这也是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一种渠道。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不断发展,但是文化艺术的发展却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乔彬在其所著的《当代版画现状》中讲到当代版画创作,其没有明确的艺术主张与精神导向,版画艺术发展相对滞后,所以当代需要构建新的版画理念。
1931年,鲁迅先生倡导新木刻运动,提倡艺术家要致力于为社会而艺术,同时,它也是一种将传统文化与西方版画制作方式相结合的美术创作运动。鲁迅在木刻技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把传统的黑白线条艺术形式与当时独立自主的创作方式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木刻版画。同时,鲁迅还引进西方的铜版画印刷方式,并用铜版画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版画制作方式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风格和艺术形态。这种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形式让中国传统木刻艺术重焕生机,并与西方铜版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云南白族甲马的艺术底蕴
云南白族甲马的艺术情感
云南地处西南腹地,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与西藏接壤,南部紧挨越南、老挝,特殊的地域造就了独特的云南白族甲马。云南白族甲马的大小一般在15cm×12cm左右,还有9cm×6cm规格的。由于整体画面比较小,故要求画面中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且形象要简练。同时,考虑到云南白族甲马的创作者多为普通工匠,并未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因此创作时在刀法上较为原始,技法上较为单一,风格上则偏朴素、粗野、简练,而这正是铜版画干刻技法中所需要的造型语言。刻下去的是阴,留下来的是阳,一阴一阳,抑或颠倒并置。而如何汲取云南白族甲马中造型语言的精华,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当代铜版画创作中,使当代造型设计与传统文化擦出新的火花,是新时代版画创作面临的挑战。甲马创作者经常会将不同的事物组织在同一个画面空间中,此时的创作者并不在意是否符合透视法则,他们往往会打破常规,将所要表达的事物同置于画面中,以求达到画面的平衡。正是为了创造这样的“平衡”,所以在日常生活所见的甲马中,整个画面是“满”的,可以通过“线”构成“满”,进而在印刷上选择黑、蓝或红色。甲马不是千篇一律的,从中可以看出刻工们淳朴的感情以及白族甲马所要寄托和承载的民族文化。铜版画涉及的工具材料与设备繁多,因此艺术家们需要在技法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同时,这种复杂的工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版画家的自由创作。
云南白族甲马的语言意义
相较而言,白族甲马更为自由、开放、简单、质朴。其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是虔诚的、原始而又热烈的,如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其的理论,“情感意象=艺术符号=艺术形式=情感形式”。回到白族甲马的造型语言中,这种抽象的造型蕴含着白族人民强烈的民族情感。铜版画的干刻和线腐技法所形成的线条具有锐利、清晰、整洁的特点,其使作品最终呈现出结构严谨和细致入微的特质,能够真正做到融力量感、刚劲感与抽象感为一体。但我国当代铜版画作品和云南白族甲马相比,缺少原始造型语言所带来的鲜活感和热烈感。云南白族甲马作为一种活态的民间艺术,其造型中蕴含着人民最朴实的情感、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及独具一格的美学价值和精神价值。
近代版画发展历程
纵观近代版画史,从马蒂斯的作品来看,无论他如何主观地运用线条、色彩,如何变形,但从画面的整体性看,其始终蕴含着原始造型语言鲜活与热烈的特点。马蒂斯的艺术中有主观创新的部分,也有从东方汲取的造型语言,同时也与自己的抽象语言相融合,他的作品高度融合了中西方绘画艺术,将古典与现代相融合。同时,达利在《神曲》创作中完全去掉背景,将地狱、炼狱、天堂放在另一个纬度的空间中,怪诞的人物造型和夸张的比例,以及扁平流淌的形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其仅用不同的色块来描绘,让人一眼便能看出其各自的特点与状态。整体的细节处理尤为巧妙,他使用极为细密的线条做出物体的肌理,看似简约,实则生动且耐人寻味,让现实中人们的所行、所想对应离开现世后的所得。显然,这种超然的体验触动了达利,他的心灵随着诗人但丁的意象,游走于现实之上的地狱、炼狱和天堂之际,见证人性的丑恶与光辉、魔鬼的狡诈,让人得以到达天堂。这段历程在达利的笔下成为具有超越之美的画卷。在毕加索的创新中,他用手指代替画笔或平版蜡笔进行标记。毕加索偏爱平版印刷的方式,这使他可以在创作过程中轻松擦除、修改图像。他说:“我的思想运动比思想本身更使我感兴趣。”他对现有的表现方式和各种各样的造型语言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例如,其作品《卡门》《塞莱斯蒂纳》等能让我们欣赏到毕加索在架上绘画中丰富的造型语言及其技术领域、风格和他创新发明的变奏,其运用多种方法凸显了各个场景的激情,将放任而独特的艺术语言演绎得恰到好处。如今,云南白族甲马丰富的造型语言与西方现当代大师的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
云南白族甲马与当代铜版画的结合与创新
大理白族甲马现已成为大理文化传承、历史追忆、情感倾诉、民族风情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价值。时至今日,甲马的民族传统审美和民间版面雕刻技艺仍然能够打动很多人,是大理民族文化的瑰宝。不管是西方现当代大师作品,还是云南白族甲马,都诠释了艺术应有的造型语言。当代铜版画创作可以汲取其丰富的原始造型语言,深入民间生活,创造出热烈、自由、奔放的独特审美语言。
云南白族甲马与铜版画的结合
运用云南白族甲马的造型语言,推动铜版画艺术审美的发展,实现铜版画艺术语言在当代的升华,寻找其文化价值的定位。落实到铜版这一载体中,表现为铜版画独特的审美属性。这为铜版画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再对铜版画创作中主要的造型语言与云南白族甲马的艺术语言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就铜版画创作而言,采用的载体不同,所呈现出的效果就会存在差异,因此其也带有一种偶然性。对艺术家而言,无论是哪种题材的创作,都离不开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所看到的事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艺术与传统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当传统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时,其对美术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而美术也反映出一定的传统文化价值。在当代,对铜版画的创新仍需保持较高的频率,这样才能突破其固有面貌,创作出更多深入生活、利于时代发展的作品,才能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因此版画家们需要充分表达自己对人与自然的感受,不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追求与探索铜版画在当代语境下的新表达和新方向。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印刷技术愈发精细,数字化绘图等现代化工具的使用则使得铜版画的创作更加多元化。例如,日本版画家葛饰北斋的木版画,通过使用现代化印刷技术,能够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同时带来更多的创意和改变,如图像处理软件和印刷机器,可以通过处理颜色和对比度,让铜版画作品更具现代感和个性。总之,传统技法与现代工具的结合,可以打破传统与现代的壁垒,让艺术创作更加丰富、多元化。铜版画与云南白族甲马文化相结合的例子令人眼前一亮,现代化的工具则为其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正是当代艺术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同时在创作主题方面,云南白族甲马文化源远流长。传说在汉代,白族人曾经在大雪山一带捕获一只神奇的马,并将其养在家中,从此每当雪季来临,这只马就会与白族人一起表演甲马舞,庆祝雪季的到来。这种表演形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特色文化,即白族甲马文化。
云南白族甲马与铜版画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铜版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用来传承白族甲马文化。铜版画可以通过线条、色彩等将白族甲马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白族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白族文化。铜版画作为一种主流创作方式,可以表现出多种创作主题,如甲马的故事传说、甲马表演、甲马服饰和甲马饮食等。例如,可以创作一幅甲马表演的铜版画,表现云南白族甲马在舞蹈中优美的动作和戏剧情节,让观众深入了解白族甲马文化的独特之处。还有,可以创作出有关甲马服饰的铜版画,通过表现甲马服饰的细节和精美的工艺,展现白族甲马文化的独特魅力。总之,云南白族甲马文化是一种多元包容的文化,可以利用铜版画对其进行传承和弘扬。铜版画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可以为白族甲马文化带来新的可能性,使之更加鲜活,更具生命力。
面对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甲马文化的发展也应该与现代社会相接轨。例如,传统甲马的音乐、歌曲、礼仪等元素可以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文艺形式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产业和市场需求。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铜版画等艺术作品,将白族甲马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种传统文化。另外,我们还需要保持传统与现代的平衡,让甲马文化的精髓得以保存,并创造出新的价值。我们需要在传承中进行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甲马文化。“不断融合,在传承中创新,让其生命力在新时代依旧盎然。”只有这样,云南白族甲马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吸引更多的人欣赏和喜爱这种文化。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孔笛.《美术概论》学习辅导与习题集[M].济南:齐鲁书社,2015.
[3]许佳,王坤茜.多元本土国际(2011年全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暨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选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4]沈泓.寻找逝去的纸马[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9.
[5]丁建顺.中华人文艺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杨郁生.云南甲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7]张道森.公共美术教育论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8]王卡,汪桂平.洞经乐仪与神马图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9]单志刚.圆明园的山河小岁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10]中华世纪坛艺术馆.黑白意象:毕加索版画[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11]魏建明.云南甲马造型的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12]王树村.艺林拓荒广记[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8.
[13]梁喜太.隆德史话[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