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通共融

作者: 刘晓妮 张懿程

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通共融0

群众文化是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历史传承性、大众通俗性和广泛参与性。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群众文化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始逐渐向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靠拢,非遗借助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得到更好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可以从加大对非遗继承人的培养力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度等方面持续促进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

群众文化是一种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的内容得到丰富,而且其具有为大众科普文艺知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众审美能力等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活的、动态的文化遗产。它保留着人们的集体记忆,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淀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要想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需要全面统筹社会发展和经济需求之间的关系。群众文化服务中包含了社会文化、民俗文化和教育文化等,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和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离不开特定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因此促进群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是时代潮流。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群众文化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空闲时间自觉发起、自觉参与的,用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以文艺活动为基本载体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得到飞速发展,群众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群众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以和为贵”,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开展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团结了大量人民群众参与到抗日救亡的民族队伍中来;而到了新时期,群众文化更是促进了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沉淀了优秀的非遗传统民俗,这也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历史宝库。群众文化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并高于生活,且在不同的经济基础背景下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群众文化活动中不但包含了赞美劳动和赞美真善美的重要内容,而且一些优秀的非遗民俗文化活动传承至今,例如春节时期的贴对联、中秋佳节的赏月等习俗,这些都构成了今天群众文化的多种形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传承。

群众文化还具有大众性与通俗性。群众文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群众的自我娱乐和自我开发决定了它的大众性与通俗性。群众文化的建设对于场地的要求并不高,不论是繁荣的都市、偏僻的乡村、热闹的广场还是林间的小道,都可以成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地点。加之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性极强,所参与活动的对象也大都是来自各个行业的群众,而参与人群的年龄跨度也决定了其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大都停留在通俗层面,活动方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例如,河南豫剧就在当地中老年群体中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大大小小的广场上总有聚在一起观赏豫剧表演的人们,有的时候他们还亲自表演。传唱度最高的豫剧唱段的内容是反映我国真实的历史事件或广为人知的英雄人物,代表作品包括《对花枪》《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正是这些通俗易懂、呼吁真善美的优秀唱段构成了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完善了群众文化的体系构建和内容建设,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群众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

群众文化还具有广泛参与性。群众文化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也是社会生活中地方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行为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而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因此群众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群众文化构建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如果缺少了人民群众,各个形式的文化活动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之大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所以只有明确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够使群众文化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把握好群众文化的发展规律,找准群众定位,做好引导工作。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群众,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措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将科学的文化内容和多样的文化形式结合起来,力求达到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因此,群众要自发、自觉地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表现

五千年来璀璨的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首先需要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表现。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追求,精神文明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由于受到思想层面的感知和来自传统文化的熏陶,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结合起来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提。例如,可以以传统节日重阳节为依托,向人们宣传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还可以在端午节期间举办赛龙舟、包粽子等文化活动,呼吁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活动中,在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出非遗在我国群众文化中的独特价值。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源泉。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内在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而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从这一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要想实现我国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相关部门就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汲取更多的能量,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念。这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风气,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群众文化建设。此外,相关部门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积极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帮助人民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充分融合

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发展能够丰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二者的充分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第一,加大对非遗继承人的培养力度。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坚实的后续力量作支撑,即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非遗传承人。但目前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传承人,且大量传承人年龄都比较大,缺少年轻力量。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当地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并对开展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予以相应的奖励和补贴,有效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在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可以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有效推动非遗传承。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培养群众非遗传承人的同时也要持续完善非遗传承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传承人应有的权益,确保这一群体能够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群众文化建设,避免由于经济利益纠纷而造成不良后果。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传承人应加大非遗宣传力度,促进非遗走进群众日常生活。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开展传统民间项目大赛等灵活多变的方式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将非遗融入群众文化中。

第二,积极转变发展观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建设。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划比较注重挖掘其地方特色资源,尚未形成产业化的发展规模。虽然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在缺少产业化传承的情况下也难以为继。加之部分非遗传承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个人的珍贵财富不愿公开,进一步加大了传承难度。在促进群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在寻找非遗传承人的同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建设,扩大非遗的延伸范围,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积极理念,充分分析新时期消费市场的趋势和广大群众的切实需求,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需求打造专业的团队,并形成特色品牌,例如,在开展群众文艺活动的过程中加入传统戏曲、传统舞蹈等非遗元素,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丰富群众生活,深化群众文化。

第三,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推动非遗和群众文化的深度融合,相关部门需要大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借助群众的力量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可以充分加强多个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合,依靠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民政部、教育部门等多方综合力量,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例如,在当地中小学教材中可以适当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内容,从教育层面入手,提升中小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区的群众而言,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宣传教育,将新时期以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相融合。同时,还可以在各个社区内部进行群众文化宣传,定期举办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讲活动和竞赛活动等,协同真正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员组建成团队,进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与群众文化的融合使得群众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自觉主动地投身于保护非遗的队伍中。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让我们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群众文化的扶持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建设群众文化的信心。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更多的人在保护非遗、欣赏文化的同时,增进对群众文化艺术的认知,促使新时期以来的群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不断促进二者协调发展,达到新的高度。不论是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还是群众文化的持续建设,都需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将动态建设过程作为立足点,将创新性实践作为着眼点,并在深入挖掘社会变革、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把握好群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变,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群众文化的建设。

[作者单位: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