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力非遗传承创新发展

作者: 仇瑞杰

高校助力非遗传承创新发展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任,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代高校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传承非遗的重要场所。作为传统文化传播和推广的主要阵地,高校应当积极开展与非遗相关的工作。这就需要各大高校立足于传统文化视域,培养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不断发挥自身在人才培育、文化传播和社会影响方面的内在优势,同时,高校要积极完善非遗学科体系构建,将非遗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非遗的数字化发展,以多种方式助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支撑,更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根基和灵魂。而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征着我们的民族身份,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其不但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文化方式,具有极强的历史传承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和有形的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如继承难度大、传播方式简单、传播范围受限等问题。面对璀璨瑰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政府和有关单位要对其进行保护之外,各大高校的广泛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党和国家曾于2011年提出学校应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从法律层面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支持。由此可见,高校应当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对非遗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而作为文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各大高校更应该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

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更是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精华和魅力所在。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立足于传统文化视域的非遗文化认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是从情感层面出发对这一文化的理解和肯定,不但凸显了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性,同时也将个体的认同展现在社会实践中,彰显了其价值。

一方面,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非遗文化认同有助于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早已处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为了更加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支撑,而且也不能忽略来自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能够引导全球各个民族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并认识其文化,这对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我国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不论是在人文教育还是在社会和谐等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秀传统思想都彰显出了文化的力量,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强劲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并且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化强国的发展需要新时期的大学生正确认识优秀的非遗文化,并自觉肩负起文化发展的社会责任,树立文化自信。因此,要想提升大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强国,就要持续提升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非遗文化认同有助于其自身实现全面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全面发展不但体现为体力和智力的有机统一,同时也包括道德素质、审美观念等多个层面的协同发展。多元化的时代变迁虽然为大学生打造了广阔的成长天地,但也给其素养的提升带来了挑战。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部分大学生开始沉迷于外来文化,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市场经济的飞速运行使得人们过分重礼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离;激进浮躁的社会环境也容易让大学生的性格变得自我,等等。而作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提供重要的精神引导,这也是帮助他们培育健全人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各大高校不可忽视的教育重心。作为我国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兼备理论能力和道德素养,而优秀的非遗文化中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以和为贵、淡泊名利等高尚情操不断滋养着大学生,帮助他们提高人文素养。总之,从传统文化视域出发培养大学生对非遗的文化认同,能够将优秀的民族精神内化,培养高贵的民族品格,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高校助力非遗传承发展的内在优势

与其他的非遗传承单位相比,高校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助力非遗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

首先是人才培育方面。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而言,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高校作为传承与创新文化的载体,在培育非遗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校教育面对的对象本身就是有一定知识储备和创新潜能的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强,能在充分了解传统文化和非遗特点的前提上对其进行创新,助力非遗发展。各大高校可以着力开设与非遗有关的专业并完善教学设计,寻找有传承兴趣和具备传承能力的大学生,并由点及面、由此及彼,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为保护非遗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高校还可以从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出发展开非遗教学研究,不断在实践过程中完善非遗教学机制,引导大学生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而高校在落实非遗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立足于全球化背景,在传授当地特色传统文化的同时带领学生了解其他区域,甚至其他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举办夏令营、冬令营、国际交流等方式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借助这样的方式,高校能够有效提升非遗文化的包容性和国际性,不断促进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迈向新的台阶。

其次是在文化传播方面。非遗文化不能成为封闭性的文化形式,其需要健康、科学的传承模式。我国高校是文化传播和创新的重要场所,也可以作为促进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过去的非遗传播大都是通过师徒相传、口口相传等方式进行的,以至于其发展道路越来越窄,而高校不但是各地的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同时也是文化宣传的重要基地。高校中不但拥有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历史资源丰富,同时还设立了会议室、报告厅、活动中心等多个场所以供文化交流。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非遗文化展示和研究活动,通过拓宽非遗文化传播途径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认识非遗并爱上非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通过拓宽传统文化的覆盖面来助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除此之外,图书馆也是高校助力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除了海量藏书,馆内的图书管理员还可以采集、整理、勘误和保存当地的非遗原始资料,使得当地的非遗故事更加真实、鲜活。高校则需要对这些珍贵的文化素材进行系统性整理并在必要的时候出版发行,以非遗课程教材等多样化的形式助力当地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

最后是在社会影响方面。高校助力非遗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多层次的,二者之间联系紧密。由于非遗传承需要人力、物力的共同作用,在之前非遗的传承缺乏经济支撑和相关人员的支持,难以适应变化的时代要求。而现在,政府在很多方面都能起到宏观带头作用。例如,有关部门可以和当地高校联合打造共建机制,建设非遗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并通过一定的资金倾斜鼓励高校申报传统文化科研项目,为非遗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高校则需要将非遗传承引入整个教学环节,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学生对非遗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并通过广泛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进而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和教育的协同进行。各大高校还可以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建设非遗文化保护区并开展相关文化活动,这不但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可以增强整个社会对非遗的参与意识,带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在此基础上,高校还需要积极拓宽自身职能,主动举办非遗展览会和学术交流会,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并在校园内部营造非遗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而将传统文化辐射到整个社会中,有效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高校助力非遗传承发展的多种策略

要想充分发挥高校的引导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第一是完善非遗学科体系。非遗学科综合了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众多领域的内容,因此需要不断完善有关的学科体系建设,加入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目前,我国高校的非遗教育大都局限在和本专业有关的内容方面,例如音乐专业学生只学习音乐类非遗,历史专业学生只学习历史类非遗等,教学形式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从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需求出发,尽管专业的高校教育非常重要,但对非遗进行普及性教育也是必要的。因此各大高校可以将非遗教学分为专业课和公共课两类,前者着重培育非遗传承人和科研类人才;后者则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意识。和专业类非遗课程相比,公共课程的受众面积广,影响范围也更大。同时,由于高校目前的非遗教学大都停留在理论讲授层面,缺乏必要的实践支撑,很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化,长此以往甚至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未来的非遗课程建设一定要兼具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注重在传统文化实践中因地制宜。这样的非遗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强化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二是将非遗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根植于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因此可以将非遗文化元素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各大高校首先需要在校园网站的首页设置非遗建设板块,同时积极开展线上教学。例如,河南地区的高校可以介绍豫剧,杭州地区的高校可以介绍雕版印刷,山西地区的高校可以介绍剪纸艺术等。而在线下教学过程中,高校则可以积极开设地方非遗课程,将非遗文化和大学生所选专业联系起来。例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增开民间文学课程,在历史学专业增开非遗考古课程,在舞蹈学专业增加非遗舞蹈学习课程等,这样不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推动当地特色非遗的宣传和推广。为了更好地将非遗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高校还需要组建专门的非遗文化社团,如曲艺社团、手工制作社团、方言社团等,在区域内部传承单项非遗技艺,将地方传统文化充分引进校园生活中。积极策划与非遗传承相关的文化专题展览,组织学生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三是促进非遗的数字化发展。新媒体时期的数字化发展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媒介。数字化技术的推广不但革新了非遗的宣传方式,还为其收集和记录提供了新的方法。因此,促进非遗的数字化发展能够让传统文化再次焕发活力,帮助更多大学生了解非遗。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将非遗传播和数字技术结合起来,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价值观念,打破单一的平台内容介绍限制。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展开全方面、多层次的非遗文化推广,将田间地头的非遗文化用数字化技术呈现出来,进一步凸显其生动性和立体性,让学生在欣赏和互动的过程中充分思考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激发他们传承、发展非遗的热情。

高校在人文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有效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在传统文化视域下积极探索高校非遗教学的多种路径不但是保护非遗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开展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为高校助力非遗传承和发展提供启迪。借助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让当代大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特质,还能使其持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审美修养,逐渐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自觉做传统文化的实践者。

郑州西亚斯学院2023年度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研究课题“高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23-XDJ-24)。

(作者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