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甘肃民俗文化旅游更上一层楼

作者: 杨娅琼 杨文钰

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文化旅游市场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甘肃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包含除汉族以外的蒙古族、藏族、撒拉族、东乡族、哈萨克族、回族、保安族、裕固族、土族等9个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甘肃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每个民族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都各具特色,省内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旅游的追求逐渐向着感受民俗风情、体验文化特色、追求身心愉悦角度转变,甘肃省也转变发展理念,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出富含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

在不断挖掘民俗文化、开拓旅游市场的背景下,甘肃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形成了依托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节日庆典民俗活动和集优美自然风貌和多彩文化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发展特征。但也出现了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合理、服务体系不完善、宣传不到位等问题,为形成健康的旅游格局,本文针对甘肃民俗文化旅游现状提出改进措施。根据发展现状,从创新发展模式、优化旅游路线设置、挖掘产品内涵、加大宣传力度等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甘肃民俗文化旅游的特征

甘肃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节日,各个民族的民俗风情各异,各具特色,不管是宗教、饮食,还是节日庆典、服饰等,都有着不一样的特点,比如回族的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土族的“纳顿”节,藏族的柔札节、香浪节,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以及别开生面的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节庆习俗。近年来,甘肃省政府以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着力点,以民俗文化为核心,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科学的旅游体系,形成了以民俗文化、民俗节庆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依托民族独特民俗文化带动旅游发展

甘肃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地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传统。这些传统以形式多样的服饰为载体,展现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显示出生机盎然的风土人情,各民族在服饰、礼仪、食物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着不一样的特色,是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天然资源。

裕固族是甘肃省的少数民族之一,裕固族人民在特殊的生存环境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方式,在当今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裕固族特有的民族服饰是其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2008年,裕固族的服饰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衣领高、帽有缨”是其服饰最突出的特点,尤以女性佩戴的红缨帽、头面最为出彩,帽坯上缀一圈鲜红的缨穗,会随着人转动头部舞动或者随风而扬,舞动的缨穗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独特的服装特色吸引着游客感受每一寸布料、每一件服饰。而纯手工制作让游客深刻体会到草原民族豪放性格与婉约细腻的刺绣的完美结合,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民族的记忆。

围绕民族庆典民俗活动开发旅游资源

甘肃的民间歌舞别有风味,最广为人知的应属兰州的太平鼓舞。除此之外,陇东的秧歌、天水一带的扇鼓舞也比较有名,张掖的顶腕舞、武威的攻鼓舞等也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各式各样的游艺活动也独具特色,比如陇剧和西秦腔,与其他地方的剧种不同,独具甘肃自身韵味。甘肃民间工艺品久负盛名,雕刻类有石雕、微雕等,比如芦黄河的卵石雕以及兰州的微雕葫;工艺品更是数不胜数,有刺绣、剪纸、皮影、腰刀等,最广为人知的夜光杯就产于甘肃酒泉,这些民间工艺品都深受游客的青睐。

花儿会是西北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花儿是一种特殊的山歌,在甘肃、青海等地比较流行,花儿会多举行于农历六月,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周边居民和外来游客参加,花儿会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大家可以尽情抒发内心情绪,是人们敞开心扉,赞美山川河美、表达内心情感、相互斗智斗勇的美好平台,正所谓“花儿会上没大小”,这就是对花儿会自由舒畅的书写。

近年来,甘肃成功举办多届中国花儿大会,成为文化交流的大平台,通过组织、举办花儿展演、文化主题展览、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民歌爱好者加入。这带动了民俗文化走向全国。传承与发扬花儿艺术,有助于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让游客了解与感受当地民风、民俗。

甘肃藏族也有其特色节日,比如著名的香浪节,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举行,在举办节日时藏民同胞会骑上骏马,带上做饭用的灶具和露营帐篷,在山里生活十几天。节日期间也会举行很多传统活动,比如拔河、摔跤、赛马等。与香浪节齐名的另外一个甘南藏族特色节日叫作采花节,采花节在甘肃文县尤为出名,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初五和初六举行,在采花节当天,族内的女孩们会盛装出席,先由领队的人带领唱一首告别歌曲,之后在各自兄长或朋友的带领下前往采花地,在采花地大家会一起做饭,打理用来歇脚的草棚,到了晚上支起篝火,所有人围坐一圈,轮番唱歌或者合唱,节日经常会持续到深夜甚至第二天天明。

自然风景与文化风情为一体的旅游特征

甘肃省境内有很多优美的旅游胜地,例如,甘肃玉门沙漠,其以100多年历史的“沙浴”民俗为载体,因地制宜地打造了将沙漠资源转化为特色旅游产品的发展新路径,还将秦腔剧社、喝乌鸡汤等民俗也整合到沙浴民俗文化节中,将地域风貌与民俗文化风情结合起来,挖掘丰富的旅游资源。甘南的原始森林、山河湖泊分布极广,独特的自然景观再加上优美的人文景观,令游客神往。在政府的主导下,甘肃逐步形成了立体式的旅游资源体系,即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辅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在民族文化方面,甘肃也有着独特的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甘肃南部的藏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不仅有特殊的礼仪习俗,建筑风格和其他地方的佛教建筑也不同,很多游客来甘南就是为了一睹藏传佛教建筑的风采。

甘肃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少数民族聚集而形成的建筑、饮食、娱乐活动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当地大量的民俗文化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人们对旅游体验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结合新的需求趋势,激发了甘肃民俗旅游的发展潜力。

甘肃民俗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管理不完善

1.产品挖掘不够深入

甘肃的民俗文化产品对民俗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旅游开发模式是对其他地方现有旅游模式的简单套用,缺乏新意。未能向大众介绍各民族真正的生活习俗,开发旅游地的商业性较强,仅展现了可供游客观赏的部分风俗,没有让游客真正走进当地,参与性的生活体验产品较少,游客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甘肃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在游客心中的印象不深刻,难以形成口碑效应。

2.开发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民俗文化旅游一方面依靠人文景观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依靠当地特色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很多景观地点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隐性消费。比如景区内的民俗饮食、民族服装租赁、艺术产品留念等商家出现了坐地起价等恶劣行为,大大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甚至使游客对当地产生了厌恶情绪,不利于品牌效应的形成。

有些特色产品的开发与销售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很多产品为了迎合市场经济而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产品用材和产品质量失去了可信度,传统手工艺品变成了可批量生产的工艺品,失去了产品本身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本民族特色。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民俗文化旅游的长期发展。

民俗文化旅游总体服务不健全

民俗旅游是一种多层次的文化旅游活动,它区别于单纯的游乐式旅游,一般为小长假旅游的首要选择,是集感受当地民俗风情、品尝特色饮食、欣赏当地风景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形式,在挖掘当地民俗文化之外还需要为旅游地配备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交通便利度、购物便捷度、饮食独特性、住宿舒适性等都会影响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从目前甘肃旅游业的发展来看,民俗文化旅游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但相关的配套服务未能满足目前迅速扩大的旅游规模。比如,目前交通设施较少,景点的停车等配套服务不完善,景区购物便捷性弱,娱乐项目较为单一,住宿条件差等,这些都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民俗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甘肃以大漠风貌、丝绸之路闻名,饱含民族文化特色,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由于宣传力度不足,缺乏全面的旅游信息平台,旅游地点、旅游项目的开发现状难以向公众进行有效传播,游客难以获取当地的交通、路况等信息,即使能通过互联网查到相关信息,也很难引起游客的好奇心。

很多民俗文化资源和特色产品仍然是“足不出户”。甘肃的特色服饰、风味小吃深受游客的喜爱,但由于宣传范围较小,宣传途径较窄,很多商品鲜为人知,没有形成旅游品牌,导致不喜欢尝鲜的游客游览体验较差,无法真正感受到当地的民风民俗,也未能带动游客对特色产品的消费,旅游收入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甘肃民俗文化旅游的改进措施

创新开发模式

采取动态、静态及动静结合的方式发展旅游业。静态方式以游客欣赏为主,多以博物馆陈列、线上VR体验、情景式再现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民俗文化观赏体验。动态方式以民俗文化为出发点,设置情景参与、手工体验、自主创作等参与性体验活动,让游客感受民俗文化带来的文化价值熏陶。

注重现场体验与留念回忆相结合的开发模式,深度挖掘旅游产品的内涵,制作易于游客携带、可以引发游客回忆的情景再现式工艺品,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延伸旅游产品链条,增加旅游产品收入。

优化路线设计

甘肃以丝绸之路最为著名,通过结合甘肃少数民族居住地的风俗特色,打造以感受节日庆典、体验民风民俗或者欣赏自然风光为主的多条旅游线路,形成新的旅游产品新格局。

在开发多条旅游线路的基础上,完善各项综合服务设施,要充分认识到民俗文化旅游不再是简单的观光,更倾向于休闲类、体验类游玩,要打造以文化旅游为中心,周边多项服务业态为支撑的新型旅游方式,把景区打造成让人身心放松、流连忘返的文旅福地。比如完善道路、餐饮等配套设施,政府应大力投入资金,修缮道路,修建可以容纳更多游客的住宿设施,在沙漠中引入水源,修建较为集中的就餐地点,如特色小吃店,小吃街等,既可以推广当地饮食,又可以在民俗旅游活动中引入饮食这一文化元素。

挖掘产品深度

民俗文化旅游是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旅游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迎合市场需求,降低产品品质,破坏文化资源。

要深入挖掘产品,抓好文化特色。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吸引游客的基础,要在保护好民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资源,避免过度商业化,从而失去本真特色,也不可太过本土化,否则将难以吸引游客。要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围绕特色饮食产品的展示、特色服装的租赁与营销、民俗节日的感受与体验、民风建筑的修建与开发等进行全流程的产品开发,尽量保持各民族原有风貌,保留原始特色,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亲身体验文化的魅力。

要合理打造特色产品,保留乡风情节。特色产品是联结民俗文化与游客心灵的纽带,加大特色产品管理力度,挖掘特色产品的商品化潜力,既要保留民俗特色,又要利于商品化发展,延伸旅游业服务链条。

加大宣传力度

甘肃民俗文化旅游最缺乏的不是资源,而是宣传。很多文化资源由于所处地区相对封闭,所以资源优势并未有效转化为品牌优势并占据旅游市场。为加大甘肃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推力,扩大民俗文化旅游影响力,形成当地旅游品牌效应,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传播文化特色。

首先要借助新型宣传媒介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推广活动,针对本省及周边地区游客,采取拍摄个性化旅游宣传片、发放宣传页、制作带有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等方式进行宣传,吸引游客的目光,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要针对省外及国际游客,打造旅游信息传播平台,聚焦“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旅游宣传内容,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融合打造旅游出行媒介、游玩及地点、住宿产品选择、饮食选择等一体化的宣传推介,通过微博热搜、微博发现页等主推旅游资源,借助抖音、微信视频号推广云旅游项目,打造VR观赏体验平台,开通线上旅游体验项目,进一步释放旅游需求,在提高宣传影响力的同时激发游客需求,为游客提供多层次的旅游体验。

甘肃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合多民族共同发展,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拥有大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甘肃省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以民俗文化、节日庆典、自然景观为特征的旅游发展模式,但也出现了旅游开发管理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创新开发模式、优化旅游路线设计、挖掘产品深度、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为促进甘肃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单位:兰州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