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苏州常熟红色遗址的数字化微场景开发

作者: 朱轩樱

助力苏州常熟红色遗址的数字化微场景开发0

苏州常熟地区红色遗址资源丰富,当前以场馆建设和书籍出版为主要宣传途径。现以该地区1921—1949年的红色资源为抓手,借助HTML5技术具备的离线存储、跨平台互动等强大的功能优势,以淡彩水墨的手绘风格开展常熟地区红色遗址数字化微场景的开发工作,并对其进行简单的阐述。

常熟地区红色资源的展示与传播现状

常熟地区红色资源传播现状

苏州常熟北濒长江,与南通市隔江相望。该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区域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自1926年建立党组织以来,现存各类红色革命遗址35个,位居苏州市第一,常熟范围内登记在册的常熟籍革命先烈共有1055人。

近年来,常熟市委员会党史工作办公室在地方党史领域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研究,主要从书籍出版、场馆建设、网络媒体三个方面开展。其中,书籍出版以个人传记和革命斗争史为主,如《任天石传》《岁月峥嵘——常熟百位革命人物事迹选编》等;场馆建设以“中共常熟党史馆”为主阵地;网络媒体以时事新闻为主,并没有着重介绍常熟地区详细革命历史的平台。

重点打造的遗址类场馆在青年中的知晓度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一方面对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常熟革命烈士陵园、江抗东路活动旧址、古里十八抗日烈士墓等遗址遗迹进行实地调研;另一方面对年轻群体发放在线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2份,74.11%的人员年龄集中在18—25岁,46岁以上的人员仅占调查的5.36%。经过调研后得知,只有29.46%的人表示知道遗址遗迹的相关历史,37.5%的人去过线下展馆,9.82%的人觉得没有兴趣,55.36%的人认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接触途径不多,在“您更倾向于通过哪种方式来进行苏州常熟党史的学习?”这一项中,有76.79%的调查对象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从而总结出以场馆建设为主要宣传手段没有达到常熟预期宣传目标的结论。

常熟地区红色资源数字化开发的价值

俗话说:“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时代在发展,我们要重视学习历史经验和汲取历史教训。翻开中国近代发展史,其中最深刻的一篇就是这个曾经落后、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以及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的故事。

常熟地区的红色文化极为丰富,历史上的血战沙家浜事件动人心魄,孕育出了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坚不可摧的鱼水情深,坚贞不渝的清廉品质”为核心内涵的沙家浜革命精神。一代代革命先辈的意志在传承中凝聚成了一股股精神力量,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不断弘扬和传承。

当前,宣传红色遗址的形式和内容有很多,但侧重于苏州地区尤其是常熟地区的介绍却有所缺乏。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大众对常熟地区的红色资源虽然了解不多,但很感兴趣,大众希望能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丰富有趣的可视化信息系统性地了解常熟地区的革命史。

常熟地区红色资源数字化开发的路径

开发红色资源的数字化技术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H5是HTML5(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5,超文本标记语言第五版)的简称,是国际中立性技术标准W3C(万维网联盟)制定的网页技术标准。现在的web网页基本都是按照HTML5来进行规范的,它将Web网页带入了一个成熟的应用平台,该平台对视频、音频、图像、动画以及与设备的交互都进行了规范。由于H5具备强大的便捷式交互技术,其被广泛应用于创意展现、产品展示与推广等具有交互功能的微场景中,现在市场上通常把H5直接解释为具有互动效果的展示页面,更有人将其理解为手机上的PPT。本文所指的H5就是把常熟地区红色资源开发成具有交互功能、图片精美、内容详细的微场景,并能通过多渠道、跨媒体对该微场景进行浏览,提高年轻人对常熟地区红色资源的兴趣。

H5技术展示常熟地区红色资源的优势

1.离线存储功能增强了红色资源应用的广泛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H5技术特有的离线存储功能使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资源应用,而是成为具有跨平台功能的展示平台,且其具有开发成本低、调试方便、更新自由、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不易丢失等优点,从而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信息的传达也更为直观。将苏州常熟地区悠久的红色历史和H5技术相结合,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提高群众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加深用户对党史的了解,发扬前辈们英勇不屈的精神。

2.跨平台技术增强传播红色资源的便捷性

H5作为21世纪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有着极强的便捷性,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移动端设备,丰富了用户对红色文化的学习途径,不论用户使用任何移动端设备,都能够在上面利用H5技术进行学习。H5技术新的解析规则增强了灵活性以及增加了一些新属性,淘汰了过时的属性,更加贴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拓宽了用户的使用范围。让大众在各个时间、地点都能方便、快捷地使用移动端进行浏览,打破了红色文化学习方式的局限性,提高了群众对党的认知。

3.强大的互动功能提升红色资源学习的趣味性

利用H5技术不仅能扩大流量,也能增加视频、动画等的设计应用,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并以第一视角的交互方式呈现出来,使参与者从被动变为主动,实现用户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同时,H5技术将信息与图形生动形象地有机融合起来,使传达的信息更加有趣,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性。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提高群众对党史的兴趣,提高用户对党的认知和了解,把前辈们英勇不屈的精神发扬光大。项目以H5技术为载体设计常熟地区红色资源的可视化数字场景,可以实现多渠道、多媒体、跨平台的任意终端访问。

常熟地区红色资源数字化微场景开发实践

作品的设计理念

综上所述,苏州常熟地区革命历史资料的数字化展示采用H5技术,围绕常熟地区红色资源,抓住数字化展示特点,以革命烈士、红色遗址为主要内容,面向青少年介绍、宣传H5红色文化微场景。画面以浅绿色为基本色调,灰蓝和深黄作点缀,汲取了中国传统水墨画中淡彩的颜色变化,营造出丰富的画面层次,体现出安静、治愈的氛围,凸显了常熟地区悠久的历史以及人民群众向往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在动态交互设计方面,以操作的流畅性、便捷性、明确的指引性和良好的体验感为目标,运用点击、滑动、插入关键帧动画等步骤改变元素属性来衔接作品页面,应用H5技术制作动态效果,使作品具有良好的观赏性,增强观者的体验感。

作品的架构设计

常熟地区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展示主要分为三个层级,其中,遗址遗迹和英雄烈士模块是重点展示内容。

第一层级。对常熟红色历史主要地区进行分类,如古里、虞山、尚湖、沙家浜、支塘等,将常熟重点红色地区的代表性建筑运用手绘的形式制作交互图标,按照实际地图的位置进行摆放,点击后可选择遗址遗迹或英雄烈士界面。

第二层级。在一级背景地图上可选择遗址遗迹和英雄烈士界面,这两种界面都按照地域分类。通过手绘场景的形式排列遗址遗迹,观者点击场景上的图标即可直接进入第三层级。英雄烈士采用剪影的方式排列放置,点击后显示英雄烈士的黑白照片,在查看此英雄烈士后右上方会出现勋章图标,代表此英雄烈士已了解完毕,避免重复进入,方便大众阅览时不会错过对每位英雄烈士的了解。

第三层级。主要采用信息可视化的分类布局方式,详细介绍了英雄烈士的生平和遗址遗迹背后的故事。

场景设计与角色设计

首页的设计。借鉴传统水墨山水画的手法来绘制常熟地区的地形地貌,在背景中凸显五个重点地区的遗址遗迹,随后呈现出赞美常熟地区的相关诗词、书法。

第二层级下的“英雄烈士”是本项目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模块,这部分的设计最初尝试以手绘的方式来绘制英雄烈士头像,但由于能查找到的英雄烈士遗容照片仅有寥寥几张,文字资料也仅有只言片语,很难通过手绘的方式将英雄烈士们当年的英姿展现出来。经过反复思考,最后搜集了一批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烈士的照片,他们既是中国千万革命先烈的缩影,也代表着常熟地区的革命先烈,采用人物剪影与“梅兰竹菊”元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些传统感物喻志的植物象征英雄先烈们的高洁品格。

图标设计

图标的设计主要采用深黄色、红棕色为主色调,突出了红色历史的沉重感,也增加了画面整体的层次感。背景的浅色加上图标的深色,使整个画面既有历史底蕴,又营造出安宁的氛围,体现出革命烈士们的伟大。为避免整体画面过于暗沉,将每页的返回图标设置成太阳图案,既为画面增加了一抹亮色,也暗示着革命道路似红日一般光明。

首页图标的设计尝试了最初战斗时的沙包、机枪、坦克、砍刀、战斗机等丰富的元素,并在不断调试后最终决定采用当地的代表性建筑来绘制首页图标。首页图标设计采用较为写实的手法,颜色明度较低,采用熟褐、赭石、朱红、土黄等红系色调及黄系色调,以凸显历史的沉重感,犹如革命英雄们的精神丰碑一般,即使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依然巍然屹立,岿然不动。

“英雄烈士”界面图标采用勋章元素进行设计。锈迹斑斑的勋章突出了其历史感,也体现了其背后革命烈士英勇无畏的荣耀历程。

页面排版设计

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的沉浸式艺术首要的美学特征是沉浸感,而沉浸式艺术所创造的沉浸感则主要依托其所营造的“意境”。“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让观者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客观地了解那段峥嵘岁月。作品在排版上大量运用留白的手法,减少了历史所带来的沉重感。在整个项目的排版过程中,以常熟地区地貌图为主线横向排版,使整个背景完全覆盖画面,提高版面利用率。

首页将常熟主要红色地区总结为五个板块:支塘、古里、尚湖、沙家浜、虞山。在山顶和山脚处设置了英雄烈士和遗址遗迹总览图,既有对重点区域的精准介绍,又有整体介绍的入口,便于用户查找。

第二层级界面的排版主要采用卷轴的展现形式,通过时间线来分类介绍人物的主要事迹。卷轴的两个轴心安排在首尾处,起到折回视线的作用,可以使浏览者将浏览的重心放到画像及内容上。从右往左排列文字的方式更加贴合传统书信的形式,使画面更加庄重。段落之间采用线条间隔,开头处做了颜色的调整,以保证浏览者正确的阅读顺序。同级别的页面采用了相同的组合方式,以保持阅读的流畅性。

第三层级的“遗址遗迹”与“英雄烈士”界面内容相似,绘制手法和排版陈列方式一致。界面背景为浅绿色,满铺常熟各地区代表性建筑剪影暗纹,并且使用手绘山丘及祥云纹样进行修饰,左侧标题框采用不规则形状,使页面更加活泼,用层峦叠嶂的山峰作点缀,使界面更加精致。

在“遗址遗迹”模块下,“建制改革”“战斗简况”等页面内容繁杂,因此采用条理分明的分类布局法,理清时间、事件与人物等众多信息。如在“建制改革”模块中选择历史中比较重要的两个组织的建制改革——沙家浜部队和沙家浜连进行详细设计。在设计中借鉴了基因组合形式,一个交合代表一个时间点。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两个组织,在视觉上既对相邻的两块内容做了区分,也对间隔较大的相同颜色内容进行了归类统一。同时还运用中心对称结构,统一文字处于离中心较近的边缘线,使画面具有整齐感(如图4)。最后,作品选取了《革命的理想》作为背景音乐,以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研究不足

作品通过H5技术基本呈现出常熟地区红色遗址遗迹微场景,实现信息可视化,内容清晰、明了。但由于研究水平、人员配置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常熟地区红色资源数字化微场景只是初步展示了红色遗址遗迹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等,详尽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微场景的建设需要更多的技术力量作补充,展示的方式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本文系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2020GRFX077);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的策略研究”(2019SJA1318);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江苏省职业教育吴罗织造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