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鳏寡孤独救助

作者: 呼和那日苏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鳏寡孤独救助0

鳏寡孤独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帮助。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方政府针对鳏寡孤独专门设立了养济院、济生店、育婴堂等救助机构,并实施实物救助措施,如发放钱粮、衣物、提供住所等,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救济。在救助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的过程中,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社会救助文化也逐渐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相交融的特色。

弱势群体是社会救助的主要对象,鳏寡孤独属于弱势群体中的一类。鳏,年老无妻;寡,年老无夫;独,年老无子;孤,年幼丧父。此四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在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形成了旗人、蒙古人、汉人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社会救济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社会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有关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社会救助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不少成果。本文试在此基础上就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鳏寡孤独救助问题进一步进行考析。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历史背景和鳏寡孤独的生存处境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历史背景

清代,归化城两翼为直属于理藩院的都统旗。都统旗属内蒙古,以旗为单位,军政合一,旗内的基层组织是佐领,一般由清朝任命的官员主掌旗政,所以也称为总管旗。清廷对归化城土默特地区采取的管理措施与其他蒙古盟旗截然不同。

清代的归化城土默特境内有三种不同级别的管理机构,分别是绥远城将军衙门、归化城都统衙门和旗务衙门、归绥兵备道衙门。绥远城将军衙门是本地区最高管理机构。清朝为了防备准噶尔和对准噶尔用兵,于乾隆二年(1737)开始修建绥远城,修筑完成后,驻防官兵和家属移驻绥远城。归化城都统衙门是清朝在该地区最早设立的行政机构,专门管理两翼旗务。从17世纪开始,随着中原人民不断流入土默特地区,土默特都统衙门无法有效管理移民,因此专门设立了管理汉族人民的机构,即归绥兵备道衙门。

清以降,中原农民大量流入土默特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垦荒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土默特地区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开始从传统的游牧社会向农耕并举的多元社会转型。清代自然灾害频发,尤其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处于边疆地区的归化城土默特也未能幸免于难,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再加上生活环境的恶化,鳏寡孤独者的数量日益增加,其生存处境愈加艰难。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鳏寡孤独的生存处境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鳏寡孤独人群的生存处境十分艰难。据《归化城厅志》文献资料记载,满族、蒙古族、汉族遗孀生活环境十分艰苦。“遗孀富关氏,满洲正蓝旗人,连祥妻,咸丰三年夫没,时氏年二十八岁,家贫无子,守节二十四年。遗孀某氏,察哈尔库伦蒙古参领满读护妻,夫没时年三十二岁,守节六十三年。遗孀龚张氏,民人龚秀峰的妻子,夫没时年二十九岁,遗子二,长甫二岁,次在襁褓。家徒四壁,日食一餐。守节三十余年。”这些遗孀遭遇变故后生活处境非常艰难。对此,当地政府给予了资金扶持。“佐领遗孀半俸五十二两五钱,防御遗孀半俸四十两,骁骑遗孀半俸三十两,领催和前锋遗孀半晌二十四两,马甲遗孀半晌十八两,步甲遗孀半晌九两。丈夫无官位的普通八旗孀孤每月一两,随月支领。”此外,将军贻谷仿照各省设立专门收留八旗遗孀之所,名曰恤纬堂,收留了四十余名遗孀,由地方官给她们提供衣食住,并教她们缝纫纺织的技术,她们制作的军衣是该机构的运营经费。还对家境贫寒的土默特人每人每年给3.1633两银,以资赡养。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孤苦老人的数量也非常多,他们因年老体弱无法解决自身生存问题,所以地方政府按月给孤苦老人发放钱两。“旗人老人每人每月赏银1.5两,遇到红白事,按照养育兵的标准给予赏银,即红事3两、白事6两。”归化城土默特贫穷老人每年每月领3.1633两。光绪三年(1877),归绥道阿克达春建立济生院,收留大量民人老人。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因地处偏远,民风闭塞,弃婴、溺婴等现象十分严重。对此,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各地建立了育婴堂,收养这些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婴孩。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救助鳏寡孤独机构

养济院与济生院

养济院主要是由官方出资,收养鳏寡孤独者的机构。乾隆元年(1736),建立归化城养济院。在乾隆皇帝的支持下,归化城由都统丹津负责,同知永恒协助兴建。院址在归化城西龙王庙路南,将旧把总营署改成收养孤贫之所,以百名为额。“每人给口粮日一仓升,岁支仓石米三百五十余石,遇闰照增。每秋、冬之间,人给布一匹。日给大炭三斤,其炭自九月至次年二月止。所需米、布、炭价银两,由归化厅详请副都统,从牲畜税项下,提交乡耆经管。著为例。”土默特地方官员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按清政府指示发放口粮、衣物等来保障鳏寡孤独的基本生活。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基层社会控制,令全国各地养济院遵循原地籍收养原则,但归化城养济院还是收养了大量的外籍贫困人口。“乾隆五年清代归化城养济院收养,王国臣、龚如意、王福成等7人,乾隆九年收养,陈俊、张仲祥、郑明、樊氏等13人。”乾隆年间收养的鳏寡孤独者中有很多汉姓人口,虽然并不排除土默特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而改姓的可能,但是从17世纪开始,大量汉族人民移民到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形成蒙汉杂居的局面。这与归化城土默特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光绪三年(1877),由归绥道阿克达春筹资建立济生院,收养对象中有鳏寡孤独中的孤幼和老人,于每年“九月二十日收养起,至来春二月底止,凡属老幼残废、无所依靠之人,无论何处人民,尽先收养入店”。“每年霜降前三日开放。每人给小米二合。谷雨前一日放出,令各谋生路”“济生院收养人数虽以五百名为额,而有时贫民较多,或六、七百名不等”。“济生院西边添买破院地基三处,与济生院破屋一并拆盖后院住房十七间。”增添房屋是为了容纳更多的鳏寡孤独。济生院收养的群体是面向土默特地区的全体孤幼和老人。

育婴堂

归化城育婴堂于光绪三年(1877)建立,由归绥道阿克达春创办,专门收养被遗弃的婴孩。院址在道署西坡,堂内事务由归绥道署派员管理。《育婴堂章程》中言:“原定工学兼施。成人后,男使自食其力,女为之相当择配。惟婴孩年龄稍长,即有人领出。通常在堂最大者仅四五岁,故未能实行教学。”将这些孤儿抚养长大后,男则自食其力,女则择配。除归化城育婴堂外,还有萨拉齐县育婴堂、包头县育婴堂。萨拉齐县育婴堂在县城耶稣堂内,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瑞典人鄂牧师创办,称三妙救婴堂,经费由瑞士教士捐助。包头县育婴堂在县城南门街,于清宣统二年(1910)由圣教会会友创办,经费由会友分担。在育婴堂里有哺育婴孩的乳妇来照顾堂内婴孩,而且育婴堂的管理者会随时稽查乳妇哺养婴孩时是否用心。“婴孩未满周岁时,每年给棉衣一件、棉裤一条。已过周岁的婴孩,每年给棉衣一件、单衣一件、棉裤一条、棉小被子一张。均由本堂制给。至三岁以上,每年加给鞋袜制钱八百文,令该抚养之嫗代制给穿。”育婴堂收养的是土默特境内所有被遗弃的婴孩。

综上所述,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养济院、济生院、育婴堂的建立,让许多无家可归、无处可去的鳏寡孤独者有了容身之地。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救助鳏寡孤独措施

发放实物救助鳏寡孤独

清代赡养养济院内鳏寡孤独者是政府的职责。归化城土默特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给他们提供居所、口粮、衣物、煤炭等。清政府对土默特养济院财政收支作了明确的规定,如“归化城养济院每年九月初一起至次年二月底止,每月支煤炭银不得过四十两;每年支给布匹价银不得过九十两;每年四季给养济院院头工食银七两,共三百五十两,均有记档项下支领(按,乾隆五年即1740年议定)”。但土默特养济院实际发放的米粮、布匹、煤炭等都远远超出了规定的数量。乾隆二十七年(1762),“遵谕旨设养济院,每月供给乞丐米数、人口数由同知处另造细册呈报外,本处按同知处呈送之文,自二十六年(1761)十一月初一起,至二十七年(1762)十月二十九日止,连闰共十三个月,支米三百八十三仓石。以上用米共计六百零七石五斗八升九合四勺,销除动用,现实存米五百三十三石四斗二升四合九勺二撮八,粮二千仓石”。光绪十年(1884)前后,“养济院贫民约300名,每人每日给煤3斤,共900斤,每斤时价4.54厘,应领银4.086两”。“乾隆十一年(1746)十月,前月存米十四石三斗三升,领米八十仓石,在院贫民二百七十九名,每名每日给米一仓升。初一日贫民二百七十九名,共给过米二石七斗九升。初二日新收进院贫民一名,计贫民二百八十名,共给过米二石八斗。初三日新收进院贫民三名,计贫民二百八十三名。初三日起至初六日止计四日,统计贫民一千一百三十二名,共给过米十一石三斗二升。初七日新收进贫民一名,计贫民共计二百八十四名。初七日起初八日止二日,统计贫民五百六十八名,共给过米五石六斗八升。初九日新收进院贫民一名,计贫民二百八十五名,共给过米二石八斗五升。初十日新收进院贫民一名,计贫民二百八十六名。初十日起至初一日止计二日,统计贫民五百七十二名,共给过米五石七斗二升。十二日新收进院贫民二名,计贫民二百八十八名。十三日开出院贫民一名。十三日起至二十一日止计九日,统计贫民一千五百八十三名,共给过米二十五石八斗三升。二十二日新收进院贫民二名,计贫民二百八十九名。二十二日起至二十九日止计八日,统计贫民二千三百一十二名,共给过米二十三石一斗二升。共贫民八千二百九十九名,共给过米八十二仓石九斗九升。除给过净存米十一仓石三斗四升。”归化城养济院始建时清政府规定以收养一百名为限,但是实际收养的人数不止百名。

除了实物发放外,政府还会给鳏寡孤独者赏赐土地。乾隆三十八年(1773),“归化城副都统等奏准,将撤出之地亩200顷上下,交五厅代征税银,作为土默特鳏寡孤独赏项,每年征银300余两。至清末未变”。由此得知,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会将划定给鳏寡孤独的地亩数租给他人耕种,将征租银均赏赐给鳏寡孤独,作为赡养之资。

设粮仓赈济鳏寡孤独

归化城土默特粮仓建立于雍正三年(1725)。“土默特仓在归化城驼桥街,内设隆字一廒,可储2000石,支放副都统衙门俸米并托里拉克喇嘛口粮和养济院月米。”建立粮仓可以在灾荒年间或鳏寡孤独等困难群体过多时以赈济的方式救济贫困人群,这样不仅能保障他们的生活,还能维护社会的稳定。“照归化城同知所呈领文,支给购买土默特仓应购二千仓石粮谷之银四千六百两。”从乾隆年间始,“每年由归化关拨银1500两,以备5年采买一次米石入旗库,供副都统俸米、寺院喇嘛口粮米及养济院贫民口粮”。由此看出,为了正常支放养济院鳏寡孤独者所需粮食,土默特仓储备粮食使仓廒处于供应稳、储备足的状态。光绪十七年(1891)秋,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发生严重灾害,受灾人口众多,对此归化城厅向外借米谷以赈济鳏寡孤独等受灾群众。据查,1891年冬、1892年春两次借出仓谷共8584.15石,救济受灾人群中包括鳏寡孤独者。1892年春大旱,秋陨冻禾,设局赈抚。同年5月,山西巡抚派候补知府锡良来绥抚恤,极、次贫民共132932口,6月和7月共散放赈粮仓米24108.29石。秋,赈过银10114.299两,粮1467.77石,制钱6023吊684文。1893年春,锡良复来办理春抚。赈册载:“自十九年二月至六月底止,共放钱米3次。第1次每大口放给一个半月口粮,仓米1.35斗;第2次每大口放给一个月口粮,仓米0.9斗;第3次每大口放给一个月口粮,仓米0.9斗。此次赈济地区甚广,总计归化、萨拉齐、和林格尔、托克托、清水河五厅,小口折合大口(两小口折一大口),共济灾民50余万口。”除了归化城土默特粮仓外,还有萨拉齐厅、和林格尔厅、托克托厅、清水河厅皆有粮仓。每遇灾荒,各粮仓皆放谷米救助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

归化城土默特地区满蒙汉民族在长期的交错杂居中形成了相互依存、守望相助的友好关系。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共同创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社会文化方面,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特质,形成了归化城土默特独具特色的社会救助文化。

经过200余年的民族交往、交流,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整体上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满、蒙、汉民族长期杂居共处,原有的民族界限弱化,形成了基于地缘关系的地域共同体。有清一代,旗人、汉人不断增加且长期与归化城土默特蒙古人杂居,建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