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活力
作者: 彭惠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价值。新媒体时代,随着多元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机遇和挑战。凭借新媒体应用的一系列优势,可以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基于此,现从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述入手,分析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影响,并提出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以期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千百年来文明的集中体现,其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重要的情感纽带,还是国家、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媒体时代,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不断发展变革,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核心途径。本文将立足于新媒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实际,对当今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进行研究分析。
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述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一个涉及多种不同媒介形式的概念,是基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衍生出的一种新兴媒体形态,其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终端等设备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主要媒介形式为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新媒体的形成与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新媒体正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应用,其主要表现出传播方式先进、受众覆盖面广、交流互动便捷等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传播方式先进。新媒体的传播形式非常多样,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在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和参与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新媒体可以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采集分析,将信息精准推送给目标受众,保证传播个性化。第二,受众覆盖面广。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6.4%,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通过这些数据不难发现,如今我国通过互联网接收信息的人群在国家总人口中占据较高比重,这进一步体现出新媒体有着广泛的受众覆盖面。第三,交流互动便捷。新媒体是一种双向传播媒介,用户可以在网络上共享、创造和评论内容,与其他用户实现交流与互动。此外,新媒体可以实现即时的信息传递和传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制作信息,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将其视作本民族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一系列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联的实物或场所。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同时涉及多个门类,包括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舞蹈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指的是其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因为地域性特征的存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民风民情。第二,可观赏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可观赏性,所以常被界定成一门可欣赏的艺术,人们可以通过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美的体验。第三,依附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无形的活态文化资源,其早期主要是通过传承人口耳相传、典藏笔记等方式传承和发展的。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各种影像、视频等数字化手段逐渐被广泛应用,从而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记录,由此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附性特征。
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但是非遗传承人群老龄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法用文字完整生动地记录等问题日益凸显。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全市目前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13项,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108项,拥有非遗传承人1147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人,省级传承人100人,仅2013年至2023年的十年间,就有20名省级以上传承人相继离世,开展数字化抢救性记录迫在眉睫。借助短视频与直播的方式,濒危非遗内容得以被更多人看到。通过利用新媒体技术,萍乡东傩面具、长汀公嫲吹等濒危非遗内容的播放量显著增长。
依托新媒体打造数字化媒体传播平台,可以切实解决非遗传承断档、纪录文件易丢失损毁、更新不便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进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江西省赣州市打造“非遗数据库”和“客家文化云平台”,以图、文、音视频的形式详细记录了全市的非遗项目,同时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建档,利用VR技术对非遗展示场馆进行全面展示,并向公众提供检索、浏览功能,实现非遗感官体验和文化展示的便捷触达,让非遗可见、可及、可享。
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极具欣赏性的传统文化事象和艺术表现形式,已成为以图片和视频为主要展示方式的新媒体平台的“香饽饽”。尤其是传统手工艺、传统曲艺戏剧等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纷纷以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火爆“出圈”,传播主体从遗产项目的管理机关、传承人转向了关注非遗、喜爱非遗的人民大众。《2023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自2019年抖音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看见手艺计划”以来,已有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入驻该平台,覆盖率达99.74%,视频播放量超3726亿,点赞量超94亿。平均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42%,平台销量增长617%,有116位30岁以下经认证的非遗传承人活跃在平台上,带货成交额破百万元的传承人数量同比增长57%,大批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企业通过新媒体平台拓展了展示和销售平台,实现了创业增收、正向发展。非遗传播数字化为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了经济收益,提高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开辟了一条非遗的数字化生存路径。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新媒体时代,随着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2021年5月,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从国家层面提出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图文、音视频及实物资料等的采集、汇总和数字化处理工作,致力于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据库体系。与此同时,应有序推进非遗记录工程建设,对1800余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如今已完成对其中1000余个非遗项目的验收工作。2023年6月,我国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发布了我国第一个非遗领域的文化行业系列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进一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利用新媒体优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利用新媒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主要是借助数字技术,以非实物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呈现,同时依托互联网进行全新的阐释、传播、存储,最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应用。就如今的发展实践而言,新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主要涉及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展示、数字化虚拟现实、数字化存储等一系列技术。在推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中,应秉承完整性、系统性原则,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保障其传承效果。
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一是积极引入数字采集与存储技术。比如,引入数据库存储技术、数字摄像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推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的全面采集、记录、存储,实现对这些数据信息的共联共享。二是积极引入数字修复技术。比如,引入3D打印技术对非遗项目缺失的相关信息进行修复;抑或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让文化传承与传播摆脱时空的限制,加深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象。三是积极引入数字呈现、数字传播技术。比如,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览馆,对相关非遗项目的综合价值进行充分开发。在先进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实现文化、科技、艺术、时尚等的充分融合,在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文化内涵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特色,进而更好地激发和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活力。
具体而言,非遗工作者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进行数字化转化,由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存储,同时,可以引入数据库技术对这些数字化内容进行管理,为人们的检索使用提供便利。这样一来,除去可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貌的直观呈现,还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永久保存,进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此外,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进行数字化转化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生成数字动画、虚拟空间等,结合相关的音、视频等资料,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表现力,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当地为省级以上的非遗项目逐个建立了有声海报档案,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扫码,以“声音+图像”的方式获取非遗项目相关信息,极大地提高了非遗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探索欲。2023年11月,《有声海报丨赣南客家非遗中的“国字号”》系列作品荣获2023年度中国城市网盟奖。
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力度
新媒体不仅包含着各式各样的传播方式,同时还具有传播效率高、覆盖面广等优势。所以,应通过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非遗相关的普及、展示等活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并与官方进行交流互动,鼓励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向官方积极提供非遗线索,激发全民的非遗保护热情。例如,江西省赣州市赣南艺术研究所创排的短视频《赣州有戏》,通过采茶戏剧元素串联客家民俗、客家菜谱和非遗技艺,在人民网、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各大短视频平台大放异彩,收获了超2.7万人次的转发量、超10万人次的点赞量,阅读量高达600万人次。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进校园、进商圈,通过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向公众普及非遗的意义和价值,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进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获得更多来自社会各方主体的关注和支持。2023年,赣州市打造“来赣州过客家年”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大屏+小屏”的方式开展了十余场客家民俗活动,向全国乃至全球传播、弘扬客家文化,活动联合20个直播平台同步直播,观看人次达1493.91万次,上万现场游客和千万“云游客”共同感受客家独特文化和浓厚年味。同时,加快推进校地共建,充分利用高校资深教师和专业学生团队的力量,为非遗传承事业引入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如华南师范大学华赋新遗团队走进江西赣州石城县,开展以“提升非遗传承人新媒体素养和能力”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举办新媒体知识宣讲会,从认识新媒体、平台运营、摄影技巧、制图修图、视频创作、直播技巧等新媒体知识入手,“面对面”“手把手”地让非遗传承人快速掌握新媒体知识,助力非遗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开发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建自身专属IP,实现变革创新,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基于此,可引入游戏、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多元开发,打造公众喜闻乐见的非遗IP产品。比如,依托游戏赋能手段,创建非遗IP新形态。如贵州文旅部门联合腾讯《QQ飞车》开发了首条贵州游戏电竞IP主题非遗旅游线路,同时在游戏中推出“一路向黔”主题赛道,实现了对贵州自然风貌、人文风情、科技成果的直观呈现。还有手游《王者荣耀》与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林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刘波携手推出的游戏限定皮肤“庄周高山流水”,实现了游戏画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琴、名曲《高山流水》的有机融合。又如,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推进非遗体验与场景建构的有机融合,助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具体而言,可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特征,为其量身打造数字化场景,促使人们在直观生动的场景中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依托优质的虚实共生体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开发。同时,还可以通过构建非遗数字产品与旅游场景的紧密联系,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非遗沉浸式体验基地,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如赣州借助影像、虚拟仿真技术等新媒体技术对三条赣南客家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进行呈现,用户可以在移动终端沉浸式体验赣南客家的围屋营造技艺、赣南采茶戏、东河戏、赣南客家民歌等非遗技艺,让游客在一步一景的游览中见证客家民系迁徙的历史,体验非遗的魅力,感受浓郁的客家人文风情。
在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借助现代科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活融合发展,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入新阶段,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里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