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南石林为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 宋雨蔓

以云南石林为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0

“世界遗产”是人文和自然的遗产,是最有价值的人文与天然风貌,同时也是全人类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2011年7月至今,已经有936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725处人文遗产、183处天然遗产和28处复合遗产。为使这些世界遗存得到永续利用,联合国基金会、教科文组织等正致力于与部分世界遗存地区的地方机构进行协作,协助推动一些有利于其生存的行业发展。现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合作计划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许多濒临灭绝的世界遗产得以完整留存,并得到更好的保护。

文化与自然遗产代表着人类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文化遗产是一种珍贵而又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保护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责任。

在“中国南部喀斯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云南石林被定义为“既有独特的地形景观,又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而在审美层面,则是“最佳的自然景观,独特的自然美,尤其是在审美层面上有特殊的价值”;在文化遗产方面,云南石林“独树一帜,既有极高的观光价值,又有极高的科普、科研意义”;从自然与科学的层面来看,“其集合了剑形喀斯特的典型特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复杂多样,在世界范围内的石林喀斯特中占据重要位置”。

世界遗产开发的基础理论

世界遗产基本概念

“世界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文化遗产理事会共同认定的,是人类文明不可代替的稀有财富。无论是在历史、艺术领域还是在科学、自然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孙克勤,2005年)。由《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可知,遗产概念主要包括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

世界遗产的作用与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的载体十分丰富,主要以历史名城、风景名胜、建筑物、古遗址的形式存在,它们向人们展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明世界。这些风格迥异的文化遗产大部分都以艺术创造、科学应用、科技创造为特征,代表了人们的智力成果。“自然遗产”是指“世界遗产”在整个地球的生态和环境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一些自然遗产地注重展现该区域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这对保护世界物种多样性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价值,对于改善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对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任的体现。保护世界遗产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带动地区经济、旅游与社会的发展,也体现在其能够有效提升环境效益,是探索人类智慧和文明、自然奥秘的充分体现。

世界遗产地的开发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清晰地指出,只有保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将其对外进行展现,并坚决禁止未经授权就对其进行改建的行为,也坚决否定把世界遗产变为一种被少数公司为谋求经济效益而独占的资源。然而,如果对世界遗产只进行保护却不发展,时间一长,必然会对当地的经济造成极大的负担。在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并不应该反对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世界遗产应当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并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学与文化价值,为世界文化、经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文化载体,让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能够逐步迈入良性发展道路,使其更好地走向世界。

云南石林自然遗产地区域概况

地理位置

石林世界遗产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其地处云南省东部滇东高原,该县距离省会78千米,是昆明所管辖的远郊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8′~103°30′,北纬24°37′~24°57′(如图1)。研究的区域则在云南石林景区范围之内。石林世界遗产地总面积为397.5平方千米,核心地区占地47.5平方千米,缓冲面积为350平方千米。

石林遗址地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带,位于滇东高原和曲靖喀斯特高原的西南部。云南石林遗址四季如春,年平均温度为15.6°,年降水量946.3毫米,是以西南、东南区域为主的自然生态区。该地光照充足,每年平均光照时长为2318个小时。这里拥有充足的地下水资源,植被覆盖率较高,据统计,遗产地森林覆盖率目前已经超过了遗产面积的30%。

1.自然资源

石林区域的风景资源十分丰富,尤以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著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人们还把石林区域内的风景按其形式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地面石林类型,如大小石林和乃古石林;第二种是喀斯特类型,如七风洞和芝云洞;第三种是水域类型,如长湖和月湖。石林资源十分丰富,其最重要的景点有大石林、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风洞、长湖、月湖、大叠水等。

2.人文资源

云南石林县是汉族居民的聚集地,“阿诗玛”和撒尼部落就发源于此。这里的民俗文化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包括衣食住行文化、歌舞文化、生产文化等。

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存在的问题

景区发展不均衡

石林县喀斯特地貌丰富,现已拥有七个风景区,但在知名度方面参差不齐。除了大大小小的石林,当地其余类型的风景名胜较少。跨国和跨省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通常是以旅游价值为导向,其中,国际级和国家级风景区更受欢迎。受此影响,在当地众多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中,大量游客倾向于选择知名度较高的景点。

石林的地质旅游和遗产旅游工作有待加强

石林风景区不仅是国家地理公园,同时也是世界的天然文化遗产,其具备地理和文化两个方面的价值。在石林开发中,应该把发展旅游和文化遗产的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所谓地理旅游是指人们通过对地质遗产进行考察和研究,深刻把握遗产地的地质特点,进而提升人们对地质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认知。地理旅游是一种生态的、可持续的旅游方式。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在喀斯特地区(石芽、溶丘、峰丛等)设置标志物,对其地理内涵和文化遗产内涵进行详细的解读。(2)提高石林导游的地质知识水平。在导览的过程中,大部分向导在对游客介绍当地独特的地貌时大多倾向于将其与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而导游的解说在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将地理旅游和遗产旅游相结合,就要注重提升导游的职业与文化素养。

石林在云南省旅游资源中地位下降

近几年,尽管石林的游客数量和总收入逐年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并不大,与丽江、香格里拉等新兴景点和旅游产品迅速发展的态势相比,石林的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石林在云南乃至中、西部地区的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呈下降趋势。在未来云南石林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重新塑造云南石林旅游形象应该作为首要任务。

加强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石林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该地的居民数量和外来人员数量日益增多,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水资源、空气污染等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景区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优化接待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阶段,景区已经存在大量的废弃物、污水、有害气体,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遗产地的生态平衡,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降水可能会对石灰石表层造成侵蚀,从而引起风景区内苔藓植物的死亡,所以加强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保障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加强石林遗产地基础设施建设

遗产地区的公共服务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旅游景点周边区域的公共服务,包括交通、餐饮和住宿;二是公园内的硬件设施,主要有游览廊道,路标等。然而从大石林到乃古石林需要游客自行前往。因此,旅游地可以加强两个景点之间的交通建设,为游客提供便利。在园区的基础设施方面,由于大小石林开发时间较早,有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所以园区的硬化程度也相对较高,游览车在核心区穿梭如同在城市公园中穿行。但如果石林景区中的基础设施能更多地保留石林特色,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加强石林景区的文化建设

应在加强对自然风光宣传的同时,进一步丰富石林景区旅游文化的内涵。石林地区彝族、撒尼等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的民族文化瑰宝,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曾借助电影《阿诗玛》得到很好的推广。景区可以从彝族的民俗节庆、饮食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人居环境、民族服饰、歌舞形式、婚丧和体育活动等多个角度去展现当地的民族文化,从而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石林遗产地的自然生态保护机制

由于石林遗产地的可溶岩成分单一,因此很难形成优质的土壤,久而久之当地出现了土地贫瘠的现象。此外,由于当地人们并没有良好地使用水土和自然资源,使得西南部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较为脆弱。为了使遗产地的自然环境得以恢复,要尽可能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检测和处理,通过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自然灾害防治机制,合理科学地保护遗产地的生物种群。最后,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也十分必要。对当地生物的保护状况进行系统的检测,以保障生物种群得以延续和维持,防范外来物种的入侵。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策略

喀斯特岩溶洞窟既能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又能作为研究与教学的重要场所,为探索人类智慧、文明轨迹及大自然之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中国南部喀斯特”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类型,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当前人文遗产数量相对较少,且自然遗产并不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为了争夺世界遗产的指标,尽可能地对我国的自然遗产地进行保护、宣传和开发逐渐成为一种战略性的目标。

我国北部喀斯特岩溶地貌与世界喀斯特岩溶地貌相比,既有一定的缺陷,又有一定的优势。所以笔者提议,可以模仿将沈阳皇城视为北京故宫扩建工程进行申报,并将其命名为“明、清故宫”的经验。也可以将我国北部喀斯特石窟视为中国南部喀斯特的扩展工程,并将其列入“中国喀斯特”名录。该计划不仅扩大了中国的世界遗产点,而且不占据世界遗产点所需的空间。这就为我国的其他天然地貌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创造了条件。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本研究拟将我国北部一批喀斯特岩洞旅游资源纳入中国南部喀斯特旅游资源库,并以“中国喀斯特”命名。若申报获得成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喀斯特地质景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喀斯特地质景观的科技与人文品位,促进我国喀斯特地质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该项目将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区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