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越城区段运河的遗产资源汇集

作者: 张慧

绍兴越城区段运河的遗产资源汇集0

绍兴越城区段运河是大运河浙东运河中开凿最早的河段,河道及沿线保留了众多运河遗产资源。现基于国家、浙江省、绍兴市各级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对大运河(越城区段)相关遗产的收录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开展遗产资源保护、保存、利用状况的实地调查,梳理出共57项与运河文化关联紧密的遗产资源,并就类型、类别进行基本分析。根据遗产保护要求,并结合绍兴越城区段运河遗产资源禀赋条件,提出分类保护建议。

绍兴越城区段运河概况

绍兴越城区段运河是大运河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的组成部分,遗产河道总长40余千米,自西向东包括西兴运河、绍兴城内运河、绍兴护城河、山阴故水道,沿途流经东浦、灵芝、北海、府山、塔山、城南、稽山、迪荡、皋埠、陶堰共10个街道,流域面积达683公顷。

山阴故水道(今绍兴东郭门—上虞联星村)始凿于春秋时期,是大运河浙东运河中开凿最早的一段运河,也是浙东运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汉顺帝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主持兴建鉴湖,古鉴湖西起广陵斗门(今钱清镇虎象村),东至蒿口斗门(上虞蒿坝引水河附近),山阴故水道也融入了广阔的鉴湖航道。晋怀帝永嘉元年(307),会稽内史贺循主持疏凿西兴运河(今绍兴西郭—杭州萧山)和四十里河(今上虞梁湖—通明),通明坝以东则利用自然河道与姚江、甬江相接,大运河浙东运河至此全线形成。北宋皇祐年间,越州知州王逵重修罗城并浚治池壕,护城壕在之后发展为今天的绍兴护城河。

绍兴越城区段运河遗产资源现状调查

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资源

大运河在越城区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内容有3项,分别为遗产河道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遗产点八字桥和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河道保存和使用情况较好;八字桥同时也是国保单位绍兴古桥群之一,整体结构稳固,但由于年代久远,石构件及其上题刻普遍存在风化病害问题,少量构件有歪斜、失稳现象;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基本维持原有的居住模式,街区整体保存情况较好,后期建设活动对其影响较小。列为国保单位的大运河也纳入了浙东运河古纤道(皋埠段)。古纤道(皋埠段)新桥以东段以自然荒野状态为主,保存情况较好;新桥至樊江段古纤道由于后期村镇建设,现已全部埋入水泥路面下;樊江至皋埠综合市场段古纤道已于近年进行维修,保存情况较好;皋埠综合市场至皋埠老街段古纤道由于后期村镇建设,现状地面已不可见;皋埠老街至越兴路段古纤道两面临水,整体保存情况较好。

各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中的其他遗产资源

越城区境内列入国家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总体规划的遗产要素还有已列为省保单位的鉴湖遗址、三江闸。鉴湖遗址历史上属于古鉴湖西片区,最窄处仅10余米,最宽处可达到300余米,水域宽广,景观优美。三江闸于1972年改大闸中部五墩六孔为三墩二孔,后期在闸面上修建车行道路并连接交通桥,对文物本体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省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中省级以上的遗产项目在越城区境内的有6项,其中新河弄、西小河、蕺山街、东浦镇历史街区均为运河城镇,是绍兴历史文化名城和东浦历史文化名镇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已列为省保单位的东湖石宕遗址、马臻墓。新河弄、西小河、蕺山街历史街区均位于绍兴古城范围内,西小河、蕺山街历史街区基本维持原有的居住和传统商业模式,整体保存情况较好,新河弄历史街区北片于近年纳入阳明故里进行更新改造,杜家弄等传统街巷的建筑肌理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东浦镇历史街区是东浦古镇最重要的旅游资源,街区内文物古迹、传统建筑、红色遗迹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兼具江南水乡风貌,已建设为国家AAA级景区,近几年,小镇除沿河老街还保留了部分传统商业,大部分原住居民都已经搬迁。东湖石宕遗址已开发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东湖风景区,除石宕本体受自然气候影响有一定的风化现象外,其他建筑和题刻无明显病害。马臻墓本体保存较好,墓南侧石牌坊因年久,基础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石柱轻微偏转,个别额枋榫卯处风化病害较为明显,文物部门已对此采取加固措施。

市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中在越城区境内的水利水运工程遗产还有37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已登记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

大禹陵、宋六陵是国保单位。大禹陵作为大禹的祭祀和纪念场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每年都会举办祭禹等大型庆典以延续相关的传统风俗。自宋以后,宋六陵几毁几修,地面建筑已不存在,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多年考古成果的揭示,目前已探明地下遗迹3处及地面残存7处。2022年,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通过了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光相桥、广宁桥、泾口大桥、迎恩桥、泗龙桥等五座单体价值较高的古桥都是国保单位绍兴古桥群的组成单位,总体保存情况尚好。绍兴海塘(越城区段)是省保单位,现状较为复杂,其中紧贴三江闸北段部分海塘由于后期江面拓宽,已被拆除,绍兴海塘以北保存有完整的丁由石塘;三江所城段海塘是少见的双重海塘体系,保存情况不佳;江中路至小潭路段可见塘面与丁由石塘做法一致,海塘外形依旧高大雄伟;小潭路至镇塘殿段海塘线型、走向大致清晰;镇塘殿至老楝树闸段丁由石塘海塘现仍作为一线塘使用,海塘塘面约半数可见,是保存较好的一段海塘;老楝树闸至万圣庙段(上虞界线)海塘塘面不可见,线型走向明确,外形依旧明显。

茅洋桥是县保单位,属陶堰段古纤道上的纤道桥,保存情况较好。会龙桥、小江桥、龙华桥于2021年由文物保护点升格为区级文保单位,皆保存较好,其中小江桥与其旁“永作屏藩”碑都是古代山阴、会稽两县分界的重要地标。玉龙桥为文物保护点,保存较好。

2.已登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文物

梅仙桥、通陵桥、永福桥、云陵桥、泾口村关帝庙及茶亭等5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文物。梅仙桥、泾口村关帝庙及茶亭于近年进行维护,保存情况较好;通陵桥、云陵桥保存情况较好;永福桥由于年久,有部分石材存在断裂、失稳问题。

3.未认定为文物的其他物质文化遗产

都泗堰闸遗址现位于水下,具体保存情况不详。延陵桥后期改动较大。兴隆桥由于年久,桥台有不均匀沉降现象,部分石材断裂。皋埠老街保存情况不理想,街道周边的后期建设活动对其影响较大,传统风貌正在逐步消失。攒宫江(御河)自然风光优美,保存情况较好。圩田整体规模较大,自然风光优美,保存情况较好,已纳入绍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范围试点实施保护修复。

4.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城区内5项非物质类文化遗产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其中黄酒酿制技艺、石桥建造技艺、公祭大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纤号子、鉴湖三月赛龙舟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他与运河文化关联密切的遗产资源

通过对大运河(越城区段)重要的运河景观节点(如白塔山、三山等区域)、古港口码头(如古绍兴港、长桥码头等设施)、古船厂、老街、河道附属设施等进行调查,总结出了其他与运河文化关联密切、价值突出的遗产资源(见表1)。

前文57项与运河文化关联紧密的大运河(越城区段)遗产资源按类别可分为水工遗产、相关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类,其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水工遗产中的古桥类最多,分别为14项和19项,占遗产总数的60%。其余超过5项的遗产类别还有历史街区(地段、名镇)类遗产(见表2)。

按照运河遗产资源类别划分,55项遗产中物质文化遗产有41项,其中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有25项,列为三普登录文物的有6项,列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历史街区及历史文化名镇的有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4项,已全部列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见表3)。

水工遗存

根据大运河(越城区段)遗产资源现状及分析,对数量占比高、与运河本体紧密结合的水工遗存要重点保护。加强运河河道保护,确保河道边界的完整性,严禁各类侵占河道的建设活动,河道后期驳岸的维护应采用与历史环境风貌一致的材料,对现状景观效果不佳的驳岸可通过适当增设悬垂植物进行美化。绍兴城内运河河道两侧驳岸的维修应采用该河道特有的传统技术、传统材料、传统结构和传统工艺,严禁使用会对历史信息造成破坏的材料。对古桥、古闸、古纤道要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对少量因年久出现一定程度残损的遗产资源组织起草专项保护方案。针对八字桥等价值丰富、保护级别高的遗产点和文保单位,应科学探讨实施维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三江闸等不再发挥原始水利功能的建筑,且周边已有现代桥梁替代交通功能的古建筑,建议恢复其历史面貌;加强对绍兴海塘(越城区段)沿线的建设和监管,开展必要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陶堰段古纤道、泾口村段古纤道作为国保单位皋埠段古纤道和上虞段古纤道的延伸段,建议将其纳入该部分遗产的保护对象进行保护。

相关遗存

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镇)等涵盖内容丰富,包含了人在其中生产生活所形成的延续性产物,应注重整体风貌保护。对于现有的古代建(构)筑物和传统街巷格局,要突出传统风貌特色。在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时,应加强对现河道岸线、驳岸、河埠头、古桥、古井、古树名木等历史遗存的保护,严禁对街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过度改造。其中,对陶堰圩田体系的相关要素建议开展普查、考证和研究,进一步摸清保存情况、遗存价值和面临的问题等,对保存较好、价值重大的要素结合绍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进行重点保护和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富有生命力的遗产资源,具备多元化表现演绎的基础条件,首先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档案,详细记录各类民风民俗、传统工艺、文献记录等情况,在运河沿线设置部分非遗活态性、参与式展示平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大力弘扬传统工匠精神,培养非遗技艺传承人,将传统艺术融入文化创意的设计理念,重点支持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石桥营造技艺、绍兴花雕制作工艺、乌篷船制作技艺等具有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产业化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依托重要的传统节庆或特定的遗产地,定期开展非遗主题展示和传播活动,建议在大运河(越城区段)古纤道位置设立背纤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结合山阴故水道上的越文化遗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勾践传说进行集中展示,结合古桥等景点开辟乌篷船制作技艺、绍兴古桥名传说展示场所,在运河水系沿途的合适场地布置各种规模的曲艺展示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