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赓续红色血脉,发扬西柏坡精神
作者: 唐伊宁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之际带给人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传承红色基因,学习西柏坡精神,有其深层的内在依据,即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薪尽火传的优良历史依据,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深入学习西柏坡精神实质上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系统梳理西柏坡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依据和现实要求,把西柏坡精神研究引向深入的基础工作,从而为推动西柏坡精神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并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历程,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系统阐释。他呼吁全党广泛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既是对全党重温初心和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也是加强以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顶层设计的必然要求。西柏坡精神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西柏坡精神就是在认真学习党史。通过深入探讨西柏坡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依据以及现实要求,可以为西柏坡精神的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从而为西柏坡精神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规定
中国共产党进驻西柏坡后,创造了西柏坡精神,其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体现了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的革命进取精神;立足于人民、团结群众的基本路线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人民、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执政理念;“两个务必”充分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肯定了西柏坡精神的科学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能够充分调动党和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党和人民的战斗精神和拼搏胜利的决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决定意识的基础,而意识则可以通过物质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进而改变世界。在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形势在中国共产党的精心部署下迅速发展,人民军队势如潮涌。西柏坡作为我党统领全军发动战略反攻之地,党在这里把握中国革命的全局态势。思想建设的成熟和革命精神的宣传和建设让党能够充分调动人民军队的主观能动性,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在与反动派做最后决战的时候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纵观解放战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两个敢于”的革命精神是党不断前进的力量,是鼓舞将士沉着应战、临危不乱的革命精神,是不怕牺牲的革命无畏精神,是党和人民军队统揽全局、运筹帷幄的卓越军事才能的集中体现,是革命斗争中不怕险阻、英勇顽强、愈战愈勇的革命意志体现。
其次,党在革命斗争中充分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人民群众鱼水一家的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才是革命的基石,是革命得以不断扩大的血液,是革命最终胜利的力量源泉。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充分动员人民群众参加革命和解放战争,采取了“依靠群众、团结群众”的方针。1948年底,为了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更大的反攻,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团结一切革命力量,驱逐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统一的民主的人民共和国。”为此,中共在西柏坡开始实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土地政策,探索更合理的土地改革方式。这段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充分践行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必须要走的路线这一革命方针。群众路线要求全党必须团结群众,让群众成为人民革命斗争的主力军,在更深层次的革命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使群众变成人民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让群众变成人民革命斗争的主要推动力。因此,要从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加强党的领导力量,使绝大多数人成为我党革命斗争的支持者。
最后,“两个务必”体现了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内部因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关键,决定着事件的走向;与此同时,外部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促进着事态的转变。只有内部因素得到有效调节,外部因素才能得到有序的运作,从而实现事态的顺利发展。1948年5月,中共中央迁至西柏坡。这一事件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但是,在解放战争胜券在握之际,部分党员干部受内部或外部因素影响出现了思想动摇等不利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党的纯洁性和进步性。面对党内存在的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为接下来的革命事业和建设储备人才。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严于律己、日省月修,才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也不会故步自封、脱离群众,更不会怠惰因循。正是这一正确处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思想,使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正确的观念,摒弃了不良的工作作风与态度,严于律己,敢于探求真理,在党内形成了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最终走出西柏坡,走向全中国。
总之,西柏坡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基本原则,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深刻地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辩证统一关系的方法论。
历史依据: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精神的继续发展
西柏坡精神处于中国革命道路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它发端于党早期革命斗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新阶段。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起源。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密切结合,开创了红色政权理论。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井冈山时期,在实事求是方面,毛泽东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敢闯新路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促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井冈山道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是艰苦奋斗,井冈山军民在最恶劣的生存条件下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井冈山精神的重要法宝是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井冈山时期,“做群众工作”在最初就被党和红军视为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党和红军诚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就以自己的热血保卫党和红色政权。
延安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高度概括。延安精神的灵魂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工农红军跋山涉水会师延安后,长征的消耗和延安荒芜的自然条件叠加起来的艰难险阻始终没有战胜中国共产党。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支撑,以正确理论为指导,不断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明确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延安时期,党内出现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不良倾向。毛泽东要求全党进行整风运动,使我党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延安精神的重要法宝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937年至1949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民主集中制,真正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延安精神的基石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抗战期间,面对日军进攻和国民党封锁的双重压力,中国共产党率领军民在延安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自救运动。生产自救运动的顺利开展和丰硕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西柏坡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西柏坡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精神内涵。西柏坡精神的主题是“两个务必”。在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出发,针对全党在延安整风后存在的骄傲情绪和懈怠情绪,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同时,西柏坡精神诞生于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它体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以及头脑清醒、富有远见的胜利者自律图强的精神。
现实要求: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抉择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魂,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性转折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指南,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断锐意进取,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首先,学习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当前斗争的必然选择。第一,今天的中国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的实力和信心以实现伟大复兴。然而,当前中国仍然面临着许多新时代的挑战,对此,我们要发挥敢破敢立的创新精神。第二,要发扬“两个坚持”的精神以抵御新时代即将面临的重大风险。内部因素对于事物的进步至关重要,而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的风险挑战主要来自国内。因此,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不断创新方法,减少和化解风险。第三,坚持依靠人民,团结一切力量才能克服重大阻力。经过多年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管遇到多大阻力和困难,要战胜它,只能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第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道路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在新时代,要继承西柏坡精神,勇于挑战困难,勇于创新,不断发展,努力解决新的矛盾和挑战。
其次,学习西柏坡精神是推进党的伟大工程建设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下,要深入贯彻“两个务必”,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努力把党的伟大事业建设得更加辉煌,让中国梦变为现实。第一,要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的发轫之始,也是探索管党治党之路的肇端。学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可以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考卷。第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西柏坡精神是在新时代的转折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法宝,步入新时代意味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阶段,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打破固有、僵化的思想才能谋得发展。第三,要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西柏坡精神体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的立党之本在于人民的拥护。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同志以身作则,在工作和生活中砥砺德行,在保持党群关系的同时做好接受群众监督的准备,以群众利益为着眼点办好每一件事,更好地联系和组织群众进行国家建设。第四,要增强党的社会动员力。新时代,要加强党的执政水平建设,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
再次,学习西柏坡精神是建设伟大事业的理论要求,西柏坡精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理论支撑。第一,坚持道路自信。在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在党的正确判断和指挥下取得了胜利。进入新时代,我国仍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坚持制度自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新时代,仍应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创造性,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中华民族新的辉煌。第三,坚定文化自信。西柏坡时期的文化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的回顾与概括,坚持维护人民利益,坚持团结统一,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坚定理论自信。中华人民共和国遵循着西柏坡精神的指引,历经多年探索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推动新时代伟大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理论自信。
最后,学习西柏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富足,也是精神的富足。西柏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它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革命精神,并在当今时代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和发展西柏坡精神。第一,西柏坡精神可以为国家富强凝魂。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弘扬西柏坡时期敢于斗争和胜利、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勇于解决新时代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以西柏坡精神为动力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积极探索治国理政的新方法。第二,西柏坡精神可以为民族振兴聚力。西柏坡精神是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精神武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赶考”精神。在当今世界,构筑社会主义的道路并非易事,因此,我们需要秉承“两个务必”的理念,勇于接受挑战,积极拼搏,努力推动发展。第三,西柏坡精神可以为社会和谐砥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无尽动力,要实现社会和谐,就要继续弘扬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为创造美好的新世界努力。第四,西柏坡精神可以为人民幸福奋进。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为新时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在新时代,应把实现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和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