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青铜艺术特色研究

作者: 潘茹

三星堆作为我国考古领域的重大项目,其开发和挖掘是中国百年来考古成果的典型代表。三星堆出土了大量宝贵文物,不仅向世人充分展现了中华灿烂历史文化,同时也证实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青铜艺术作为三星堆考古的重要发现内容,其蕴藏了古代巴蜀人民对社会生活、天地自然的探索与理解,与其所处时期民众的生活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现将进一步对三星堆青铜艺术特色展开分析与探讨。

三星堆作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部,至今已有3000—5000年的历史,被人们誉为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同时已被中国考古学者命名为“三星堆”文化。三星堆遗址在挖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金器以及玉石器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首推的几百件青铜器,它们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形象和神秘的宗教信仰色彩。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是以我国古代巴蜀地区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人像、动物造型和礼器为主要载体,融入巴蜀人民丰富的思想感情创造出的别具一格的青铜艺术,能够让人们切身体验神奇的古国幻景。

三星堆青铜艺术特征

人像类面具青铜艺术特征

在三星堆遗址开发挖掘的过程中,出土了大大小小的人像面具类青铜器,它们的设计制作采用了象形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艺术造型立体感。比如,在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中,通过观赏我们能够清晰了解到四川古蜀人民在青铜器制造过程中采用了夸张、放大等艺术设计手法,塑造了一种威严雄伟、身体瘦高的人物形象,这不仅展现出了古蜀人民对青铜艺术造型的设计能力,还体现了古蜀人民的高超技艺与创新智慧。三星堆人像类面具青铜造型各异,根据实际大小可以划分为三种,分别是大型青铜人像、真人大小青铜人像、小型青铜人像。其中,大型青铜人像属于超大人兽面具,体型大大超出了现代人的体型规格,其造型艺术特征是脸部眼球夸张凸出、额头鼻头带有卷云形刀状羽翅,挺立在青铜面具之上。真人大小的青铜人像又分为立人像和人头像,立人像整体由立人像和台座两部分接铸而成;青铜立人像则头戴莲花状的兽面纹和回字纹高冠,最外一层为单袖半臂式连肩衣,衣左侧有两组相同的龙纹,每组两条,呈“已”字相背状;人头像造型与立人头部较为相近。小型青铜人像主要包括兽冠人像、跪坐人像以及顶尊人像等,它们的造型艺术特征与前面两种青铜人像有一定相似之处,整体呈现为宗教祭祀、做法姿势,给人传递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艺术美感,同时也科学有效地诠释了古代巴蜀人民自身的独特审美理念[1]。三星堆的青铜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丰富的人像纹饰内容上,主要分为两种纹饰。一种是青铜人像衣着特色的表现,一种是青铜人像身上各个部位的独特纹饰符号表现。三星堆青铜人像纹饰有着抽象细腻的特征,通常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表达寓意和思想感情。在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上的衣着纹饰,我们能够看到其纹饰上有四条相同的龙形象,所处位置在立人像的左侧前后方,每处各两条。在巴蜀时期,龙象征着祥瑞,能够为平民百姓消灾降福。在出土的三星堆青铜人像中还有一类纹饰,这些纹饰增强了宗教的仪式感,具有极为强烈的宗教艺术特征。

与中原人像造型相比,三星堆青铜人像无论是在人像局部造型刻画上,还是在立体人物造型设计上,都体现了更高的艺术创作水平。首先是在青铜人像铸造方面,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制作采用了立体塑形方式,这样一来就能促使青铜人像的艺术设计造型更加饱满。其次,在青铜人像脸部描绘方面,古蜀人民极为注重脸部刃线的精雕工作,使其能够传递出一种神秘庄严之感。而脸部特征表现出的审美艺术特色则是粗犷中带有一丝灵动,艺术风格十分独特。三星堆青铜人像造型的艺术设计是古代巴蜀人民内心的构思,融入了当地特色文化与自身丰富情感,从而打造出了这些惊世之作。

非人像类面具青铜艺术特征

三星堆出土的非人像类面具青铜器主要指的是礼器,它们有着鲜明的特征,主要分为尊、罍两种,还有一些造型独特的小众利器,比如三星堆出土的太阳轮、眼型器等礼器,这些礼器无不展现出古蜀人民独特的艺术审美理念。与中原礼器相比,巴蜀三星堆的礼器更具神秘色彩,能够传递出庄严肃穆之感。这些青铜礼器的线条刻画曲折硬朗,有着极高的圈足,能够将观赏者的注意力集中于礼器的腹部位置,给人带来丰满而又不外溢的艺术审美感受[2]。此外,三星堆非人像类面具青铜艺术造型还具有抽象简约的特征。其整体造型呈现出一个圆环,中间部分是凸起的半圆,五条代表光芒的线向周围延伸,这些线将内外两个圆有效连接在一起,形成无任何纹饰的简约艺术造型,由此可见巴蜀人民在艺术创作上突出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三星堆出土的各种青铜礼器中,同样有着丰富的纹饰元素,主要包括云雷纹、兽面纹以及夔龙纹等,这些纹饰能起到良好的点缀作用,并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寓意。以三星堆中的青铜虎尊为例,在制作过程中,巴蜀人民在其兽角和兽头内部都采用了云雷纹作为装饰点缀,这样能有效衬托主体。其上面的装饰图案有着统一而又多变的特征,青铜尊腹部和圈足处都有兽面纹,整体线条硬朗清晰,又有一定的曲折变化。三星堆青铜器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尚高尚瘦,不仅集成还原了中原文化体系中艺术的端庄严肃特点,还充分展现出了古代巴蜀人民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习俗。三星堆的青铜礼器艺术风格较为统一,多为高高瘦瘦的艺术造型形象,给人一种庄重威严之感。比如,现在出土展示在三星堆博物馆中的青铜神树,各个青铜神树总体为下端是山形底座,上面有挺拔直立的树干,也有树枝、果实和鸟,细节处则各具特色。青铜神树可视为巴蜀先民天人感应、人天合一、人神互通的神话意识的形象化写照。

三星堆青铜艺术特色研究

传统写实艺术特色表现风格

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它们的艺术表现样式有着传统写实风格特色。以三星堆青铜人像为例,主要分为全身立人像(跪姿、站姿)、人头像(等同于真人大小)、半人半兽的人像,在这其中,能够充分体现其传统写实艺术风格特色的是青铜人头像和立人像。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造型设计中,巴蜀人民极为注重刻画其头部鲜明的形体特征,身体各个体块之间的比例科学准确,并融入了当地特色服饰、头饰等文化元素。人们在欣赏观看青铜人像时,能够直观清晰地了解到我国古代巴蜀时期的人群构造和社会发展状态。三星堆青铜群雕中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它们有着古代巴蜀人民共同的样貌特征。比如,高耸的鼻梁、鱼形的大眼以及宽大的额头,只不过制作者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进行创新设计,赋予了其独特的艺术色彩[3]。而在艺术创作的个性表现方面,三星堆青铜器中的兽面具、铜人面具又展现出鲜明的性格与神情样貌特点。有的青铜面具形象给人一种古朴憨厚的感觉,能够使观赏者感受到巴蜀时期民风的淳朴;有的则给人一种庄严威武的感觉,青铜头像面目狰狞,运用了夸张的设计手法。这些具有传统写实艺术表现特色的青铜器体现了巴蜀人民高度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理念,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地域特色。

宗教信仰与图腾崇拜文化的艺术特色

在三星堆青铜艺术造型中,现存的大量青铜文物作品反映了古代巴蜀人民的宗教信仰与图腾崇拜文化,有着极为浓郁而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四川三星堆遗址挖掘出来的青铜人头像文物超过50件,它们有着大型群雕的各种特点,在艺术造型上有着庄严宏伟、气势磅礴等鲜明特征,这是中原文化单体雕塑无法与之比拟的。三星堆的青铜艺术向世人有效传递了巴蜀历史发展进程的宗教意义,描绘了巴蜀地区人民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各种场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神权至上的社会背景。在西方国家,其宗教雕塑的设计和创作通常具备良好的叙述性和故事性,注重描写宗教活动的场景与人物,能够发挥图解作用。而我国三星堆的青铜宗教色彩雕塑更为注重由单一个体组合后的整体精神与意识的表现,营造出宗教庄严肃穆的艺术氛围,使人们能够从中学习图腾精神,而该艺术特征与我国传统雕刻艺术中的“以形写神”的精髓不谋而合。

三星堆青铜器中描绘的图腾主要来源于古代巴蜀地域文化中的“蚕丛纵目与光明之神”的历史记载,相传大禹治水之前,帝尧或帝喾时期,颛顼后裔一支以洋辣子(即蚕蟌,蟜)为图腾的部落进入了成都平原,建立了宝墩古国。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凸目大面具,就是古国的开国之君蚕蟌的真实写照。青铜凸目大面有着对应的宗教及礼仪文化,体现了巴蜀时期三星堆古人的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形象有一类塑造的是神偶,还有一类塑造的则是古代巴蜀的巫师或祭司形象。以三星堆出土的全身高2.6m、重180kg的青铜祭司立人像为例,其艺术造型设计呈现为头戴高冠、刀刃般的粗眉大眼、高而挺拔的大鼻梁、双手圈握、胳膊平举,面部样貌神情整体庄严而肃穆,能够给人一种崇拜和敬畏的心理暗示,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4]。在巴蜀文化中,鱼崇拜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古老信仰,三星堆挖掘出来的大量青铜器中有着众多与鱼有密切关系的器物。比如,在三星堆出土的金杖上刻画的“鸟负箭射鱼”的图案,有着极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式美,通过观赏该图案,我们能发现其每条线上都采用了双刻阴线,以此来凸显那些坚挺而细劲的阳线,促使整幅图案的线条充满立体感。在构图方面,制作人员则采用了双鱼双鸟的对称造型,在平稳中追求形势变化美。

抽象化艺术特色

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文物中,无论是兽面像、人面具,还是青铜人面像,都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手法,能够赋予青铜艺术创作良好的体量感与空间感。除了运用传统雕刻手法,巴蜀人民还在其中创新采用了抽象化的线刻手法,赋予了其鲜明的抽象化艺术特色。在三星堆青铜器雕刻过程中,巴蜀人民通过运用夸张的艺术设计手法,科学有效地概括出共同的特征,将现实与非现实、具象与非具象等不同形象特征融合在一起,最终打造出能够震撼人们视觉感官与精神的经典艺术作品。三星堆的人兽面具从艺术造型来分析,其似兽非兽,似人非人,将人类与动物的鲜明特征融为一体,塑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神灵形象。该种造型存在普遍性,因为由人与兽组合而成的青铜面具并不一定代表某个神灵,而是象征具有广泛意义的神或祖先。在青铜面具的设计制作中,正是这种兼具压迫感与力量感的线条运用,以及夸张手法的设计应用,赋予三星堆青铜面具抽象画的艺术特色,凸显出巴蜀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又庄严的视觉效果。无论是青铜人面具,还是青铜兽面具,它们都具备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与想象力。在青铜面具的五官刻画上,其转折面均为明确的转折线所界定,制作人员灵活运用传统线刻手法,让青铜器看起来一气呵成,具有极为强烈的体积感。而在青铜器的纹饰刻画上,制作人员则普遍采用了阴线纹饰,主要包括了动物羽毛肌理、器物花纹以及特色服饰元素等。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文物,其方向的空间变化不会影响到脸部的正面状态,这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巴蜀文化中的艺术造型法则与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

自然生命艺术特色

三星堆的青铜器是有一定节奏的,其在特定规律变化下能够形成一种自为的秩序,该秩序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自然秩序和生命秩序。它们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三星堆青铜艺术中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都是在自然律动到生命律动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青铜材料本身会带给人一种凝重冰冷的感觉,而巴蜀人民通过在青铜器制作过程中采用自然灵活的线性纹饰来弥补青铜器体块特质上的不足,给青铜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赋予其浓厚的生命气息[5]。圆雕作为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中的代表之一,其主要包括人头像、立人像以及铜树等,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它们,能够发现其不同的艺术设计妙处。比如,三星堆青铜人面具作为一种半圆形的高浮雕,人们将其高高悬挂起来,从宽阔的视角进行观赏,能够产生一种膜拜之情。而眼型饰件、兽面具作为一种青铜浅浮雕,通常被设置在平面上,有着单方面的视觉呈现效果。三星堆青铜器是古代巴蜀人民超越审美的一种寄托,突出肯定了自然生命的伟大性,也是人们自身情感的强烈表达,渴望能够有一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

综上所述,三星堆青铜艺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不仅向世人展现了丰富的雕塑艺术语言,还充分反映了我国巴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巴蜀人民的审美观念。我国相关研究学者要深入挖掘、利用其价值,以便人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三星堆青铜艺术的深层次含义。

参考文献

[1]林向.三星堆青铜艺术的人物造型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00(03):31-38.

[2]屈梅.三星堆青铜艺术中纹样符号的审美特色探寻[J].艺术百家,2012,28(02):214-216.

[3]张蕊.巴蜀三星堆青铜艺术图像的传承和借鉴[J].美术教育研究,2020(04):49-50.

[4]陈虹.浅析三星堆青铜雕塑的艺术特色[J].艺术科技,2014,27(06):119.

[5]张海霞.三星堆青铜人像的审美内蕴[J].湘潮(下半月),2011(0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