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地理2022年第7期

炎黄地理

炎黄地理2022年第7期

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炎黄地理》(月刊)创刊于1984年8月,主管单位: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山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主要栏目: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地质勘探、建筑施工、文史纵览、教育探究、农林园艺、经济管理、交流论坛等。

目录

遗产保护 | 三星堆青铜艺术特色研究

三星堆作为我国考古领域的重大项目,其开发和挖掘是中国百年来考古成果的典型代表。三星堆出土了大量宝贵文物,不仅向世人充分展现了中华灿烂历史文化,同时也证实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青铜艺术作为三

遗产保护 | “非遗”视角下川渝火锅文化的传承与嬗变

非遗项目的设立以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标,不仅可以延续民族文化血脉,还可以使其在当今社会继续发光发热。川渝火锅文化作为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尚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以“非遗”视角

遗产保护 | 文化自信视域下促进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

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力度,可以强化人们对本民族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标识和身份认同,同时也可以加强区域民间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进一步

遗产保护 | 德州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经过14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德州运河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大运河德州段历史演变及文化遗产现状进行梳理,剖析德州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提出目前德州运河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德州运河

文物古建 | 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文化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社会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也愈发重视。文物藏品档案管理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文物藏品以及文物藏品相关信息进行科学性管理,从而促进文物价值的保护与充

文物古建 | 江西通天岩石窟造像的数字化艺术再现研究

通天岩石窟造像是我国南方佛教雕塑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艺术特征和雕塑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并尝试多种数字化艺术再现形式,以还原其历史原貌,再通过通天岩石窟造像的数字化展示来加速

文物古建 | 榆林神木罗汉岩石窟调查简报

罗汉岩石窟位于神木市神木镇高家塔村,现存四窟二龛,保存有碑刻、题记、造像、壁画等。本文对该石窟进行了详细的考古学记录、绘图以及初步研究。该窟为榆林地区的佛教传播、社会状况、人文环境、军事和地理环境等各

文物古建 | 文物预防性保护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策略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仅具备面向群众进行美育、德育的功能,而且也要肩负起保护文物的重要职责,因此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成为博物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性保护能够有效延缓文物老化速度,降低

人文地理 | 广西壮族服饰图案的装饰纹样特色

壮族服饰是我国传统服饰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带有极强的民族色彩。壮族人民将生活理念和美好愿景寓于服饰中,使服饰变为具有时代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特殊物品。其服饰蕴含着古时人们对于图案组合搭配的智慧,对于当代服饰

人文地理 | 韶关市“九龄”IP形象的设立可行性分析

现今是形象驱动时代。选取历史人物为IP形象,将韶关市张九龄的形象作为代表,更形象地展示出旅游目的地在甄选与确立历史人物IP形象时需考虑的因素。旅游IP形象的发展背景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

人文地理 | 唐朝胡服特色

唐朝服饰文化是我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朝空前繁盛与对外交流扩大化的渲染下,唐朝服饰变得精彩华丽起来,其中唐朝胡服是典型代表之一。现对唐朝胡服的文化背景、服饰特点、服饰类型进行详细介绍,目的

工匠传承 | 平遥古城文创产品的开发与传播

文创产业影响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到文化建设均有文创产业的影子。文创产品作为文创产业发展壮大的基本元素,良好开发与传播必不可少。平遥古城作为历史文化古城与世界文化遗产,加大对其文创产品开发与传播研究的力

文史纵览 | 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湖南江永女书保护和传承

2021年7月上旬,调研团队横跨三省,奔赴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进行实地考察。15天内,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田野调查、收集资料等形式,采访江永女书传人、村民市民、政府官员、学校师生等,获得大量详实数据

文史纵览 | 清代河南省孟县棉布业盛衰探微

在封建时代,棉布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物品。清代河南孟县的棉布行销国内,十分兴盛,但是它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品牌。从生产经营者和官府调控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便为河南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文史纵览 | 从清代奏折看改土归流之后的土司朝觐

清代改土归流之后的土司朝觐制度包含诸多内容,现仅阐述朝觐制度中有关土司朝觐的问题。据清代奏折档案中具体考察土司朝觐制度的具体内容,能够看到土司朝觐制度在改土归流之后一直持续到清末。对土司朝觐程序的探析

文史纵览 | 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近代化转向的贡献

介绍梁启超对中国文化近代转向的贡献,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转向以及先进知识分子对其的推动作用,其次,对梁启超推进中国文化近代化转向的具体改革进行介绍,最后,对其推进中国文化近代化转向的

文史纵览 | 近代福建茶商与徽州茶商比较研究

福建和徽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两地商人依靠地域优势较早开始了茶叶贸易活动。近代以来,福建茶商和徽州茶商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们除了继承明清时期的诚信经营理念和家族式经营模式之外,还在经营方

经史子集 | 论儒家的“学”与“乐”

《论语》众多哲言中,阐述“学”“乐”二者及二者关系的内容,便是《论语·学而第一》。该篇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以拆分为三部分。这三

经史子集 | 先秦诸子陶冶文献整理探赜

先秦是中国陶冶文化发展的一座高峰,研究先秦陶冶文化必须改变当下重器物、轻文献的倾向,做到考古、艺术和文献并重。作为古典文献的代表,先秦诸子文献对先秦制陶业和陶冶文化发展有一定记述,其记载虽较为分散,但

经史子集 | 显学不显

韩非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从法家的立场对先秦儒家学术进行了探讨和批驳。他认为,被视为显学的儒学实际上是“愚诬之学”,其所提倡的民智、德政与仁义皆不符合现实需要,应当被摒弃。韩非并没有全盘否定儒学,只

文明探源 | 从新发现的考古材料浅谈古干国与邗城

里下河平原因其地理区位特点,或曾为古干人迁徙之地。该地域内新发现的几处战国前遗址普遍在早期体现出与岳石文化、湖熟文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到西周、春秋时期则更多地表现出宁镇地区青铜文化、吴文化的特征。这些

文明探源 | 明清时期禹州商业发展的景观考古研究

禹州是明清时期的“四大药都”之一,位于河南省中部,其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明清时期,禹州借助城北部颍水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繁荣的商业贸易。在此影响下,禹州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区,出现了具有特

书画长廊 | 桂林“红色文化”背景下的山水画创新探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文化自信时,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西桂林是全国革命老区之一, 红色基因深深烙印在这片热土之上。现主要探究桂林“红色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