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析“博物馆+非遗”模式下的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路径
作者: 陈奋飞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能整合历史资源,并将其系统归类保存,以呈现给人们观看学习。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人智慧与审美艺术的结晶。将博物馆和非遗文化结合起来,开发博物馆的文博创意衍生品,既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和传播优势,也能实现对非遗文化的高水平传承。从“博物馆+非遗”模式下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的优势出发,分析“博物馆+非遗”这种模式对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的重要作用,进而从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的文博衍生品开发实践经验中,探讨现阶段“博物馆+非遗”模式下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面临的困境,再根据博物馆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博物馆+非遗”模式下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的策略。研究的目的在于推动“博物馆+非遗”模式的落地实施,促进博物馆文博创意衍生品的开发。
文博创意衍生品主要是指基于博物馆的馆藏内容和地区文化特色所开发的带有纪念性质与实用性的衍生产品。文博创意衍生品兼具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是博物馆馆藏文化的具体呈现。相比博物馆中珍贵的、不可复制的藏品,创意衍生品既可以体现出博物馆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又具有可复制性,对满足参观者的文化探索和求知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家大力建设民族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非遗文化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高,所以利用文博创意衍生品弘扬非遗文化,具有新的时代价值。
“博物馆+非遗”模式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的优势
在“博物馆+非遗”模式下,文博创意衍生品的开发既能够利用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和文化基础,也能够利用非遗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吸引力,对创意衍生品的灵感获取、市场开辟和文化升级能够产生区别于传统模式的新优势[1]。具体而言,“博物馆+非遗”的模式对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丰富开发灵感
“博物馆+非遗”这种模式对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灵感的产生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博物馆虽然是物质资料丰富、具有可开发资源的场所,但是整体文化资源数量有限,即使是大型博物馆,也会受到馆藏文物数量和类型的限制,能够被借鉴应用到文创衍生品开发中的内容也有限。将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与非遗文化结合起来,利用非遗文化中的众多内容,通过博物馆馆藏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新的文创衍生品,能够极大丰富资源库,为衍生品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非遗文化本身就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产品,这些产品也可以应用到文创衍生品的开发中。文创衍生品的发展最需要的就是产品灵感,当前国内文创衍生品行业的发展已进入火热时期,各类文创衍生品层出不穷,所以博物馆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更需要注重创新,创新就来自灵感[2]。此外,“博物馆+非遗”这种模式丰富文创衍生品开发灵感还体现在文创产品设计者可以通过学习非遗文化,提升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以产生新的灵感。虽然非遗文化不能直接启发设计者的灵感,但是其能丰富设计者的精神世界;设计者在学习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博物馆的馆藏和文化历史有更深入的认知和思考。这有助于设计者挖掘衍生品设计的新灵感,以开发新的文创衍生品。
增强市场竞争力
“博物馆+非遗”模式还能增强文创衍生品的市场竞争力。博物馆开发文创衍生品的目标不仅是传播博物馆的馆藏文化,同时也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以增强博物馆的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保护文物。文创衍生品本身就带有商品属性,这也意味着其需要市场竞争力。传统的文创产品开发只是从博物馆自身的主题出发,题材限制较大;如果是较为冷门的博物馆主题,所开发出来的文创衍生品市场竞争力就不足,也就难以实现经济价值。但是将博物馆与非遗文化结合在一起,开发的文创衍生品的题材范围就会被扩大,所以可以从非遗文化中寻找合适的形式开发文创衍生品。非遗文化相比起单一题材的博物馆而言,受众范围广泛,其通常在某一个地区会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力,所以“博物馆+非遗”模式能促使文创衍生品有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消费者购买。有市场收益的刺激,也能反过来刺激文创衍生品的开发设计,使开发的文创衍生品更具市场发展潜力,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提升产品文化底蕴
在“博物馆+非遗”模式下,开发的文创衍生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也能得以提升。传统的文创衍生品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但是这种文化底蕴直接受到博物馆的限制,如果博物馆规模小,馆藏少,且馆藏文物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不够高,那么开发出来的文创衍生品的文化底蕴也势必不高。而将非遗文化和博物馆结合起来,那么所开发出来的文创衍生品中就具有博物馆和非遗文化双重文化底蕴,故二者相结合,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博物馆+非遗”模式下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的困境
虽然“博物馆+非遗”这一模式对文创衍生品的开发具有诸多优势,但是一方面我国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时间并不长,缺乏相关经验和理论指导,开发效果受限;另一方面“博物馆+非遗”模式的建立也不够完善,现仍处于起步阶段,导致在该模式下开发的文创衍生品面临诸多现实困境[3]。接下来,本文结合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的实际经验,简要分析“博物馆+非遗”模式下的文创衍生品开发所面临的几大困境。
文创衍生品开发水平不足
博物馆的文创衍生品开发水平不足,这也是限制新模式下文创衍生品开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博物馆文创衍生品行业起步发展不过数年,即使是最大、最具成效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推出的文创衍生品,其种类和数量也极其有限。这是我国博物馆文创衍生品开发水平普遍不足所导致的。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展示藏品传播文化,传统的博物馆工作内容主要是展品的选择、藏品的保护、展览活动的设计实施等,文创衍生品开发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博物馆的新工作内容,各大博物馆在这方面都缺乏经验。以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为例,其几年前曾通过“琼崖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红色题材,推出纪念章这一产品。但是因文创衍生品开发团队人员少,缺乏专业的设计人才,所开发的衍生品种类少,产量低,所以该馆的文创衍生品开发水平不足,原本馆内的文化内容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而今将其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开发时所需要思考的内容就更多,设计的要求也就更高,这进一步增加了文创衍生品开发的难度,所以“博物馆+非遗”模式下,文创衍生品的开发难以取得显著成效。再加上博物馆的文创衍生品开发需要成本,无论是设计团队成本,还是衍生品生产成本、销售成本与推广成本,都需要博物馆从自身的运营费用中支出,文创衍生品开发一旦失败,所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为了降低风险,开发设计人员不断沿用原本的设计思路,缺乏创新,且与非遗文化结合不足,故该模式推行效果欠佳。
非遗文化与博物馆结合不足
非遗文化和博物馆的结合不足。非遗文化不是具象的文物,而是一种抽象的、具有强烈地域性的文化,主要集中在某一个地区,主要是通过手工艺品体现出来,这就使得非遗文化与博物馆结合面临诸多困难。第一,非遗文化的形式与博物馆的风格不协调,博物馆虽然藏品种类多,但是仍有一个主题和整体格调,故很多地区的非遗文化与博物馆的风格难以达到一致。这导致非遗文化和博物馆无法更好地结合,即便强行结合,也会产生割裂与不和谐感。第二,非遗文化的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难以通过博物馆呈现出来。非遗文化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其涉及更多的是特定地区的人和风俗习惯等,这些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博物馆难以完整地呈现出来;博物馆所收藏和展出的都是实物,所以博物馆的展品有很多非遗文化的内容无法呈现出来。这导致非遗文化和博物馆只有一小部分内容可以结合,文创衍生品开发所能够吸取借鉴的内容有限,开发水平受内容的限制较大。
文创衍生品市场需求有待提高
在“博物馆+非遗”模式下开发文创衍生品是为了使衍生品更具市场竞争力,但是当前国内的文创衍生品市场需求还有待提高。目前国内较为行销的文创衍生品一方面是因为博物馆本身知名度高,加上宣传推广,所以产品销量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博物馆不依靠文创衍生品获取经济利润,可以通过降低价格来打开销路[4]。但是对于一些博物馆而言,这两种途径都较难实现,诸如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这样的地方性博物馆,在全国的知名度有限,开发的文创衍生品难以借助博物馆本身的知名度进行宣传销售,且这些博物馆的经费有限,难以采用低价策略扩大市场。这类博物馆吸引的大多是当地游客,外地游客通常不会跋山涉水专程前往博物馆参观学习,这也就导致文创衍生品的销路难以打开。市场需求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没有销路,产品开发也就失去了多半的意义。
“博物馆+非遗”模式下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的策略
基于“博物馆+非遗”模式,针对文创衍生品开发的实际困境和国内非遗文化传承与文创衍生品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本文提出“博物馆+非遗”模式下文创衍生品的开发策略。
提升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水平
提升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水平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小型博物馆而言在“博物馆+非遗”模式下实现文创衍生品开发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而要提升文创衍生品的开发能力,需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增强博物馆文创衍生品中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时代在发展,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合理利用新技术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水平。以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主要的馆藏内容是黎族历史文物以及县内相关的海洋历史文物,所以开发出来的文创衍生品的呈现效果也有限。但是将其与线上博物馆相结合,游客通过文创衍生品,可以进入特定的线上博物馆中,这可以增强文创衍生品对游客的吸引力。所以利用数字技术增强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水平是主要途径之一。第二,增强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实用性和价值。文创衍生品不应仅作为一个纪念物,或者一个摆件,而应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才能吸引更多人购买,才能借助文创衍生品弘扬传统文化。比如,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制作陶碗、陶罐、陶盘等生活中使用的器物作为文创衍生品,它们既带有黎族非遗文化的属性标签,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拓宽文创衍生品的市场。
促进非遗文化和博物馆的结合
实际上,非遗文化和地区博物馆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博物馆不能完全呈现非遗文化的内涵,所以可以采取博物馆与非遗传承协同开展活动与展览的形式来促进二者的结合。比如,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虽然有着丰富的黎族原始制陶文物和工具展示,但是具体的制陶过程却只能通过视频的方式加以呈现,因此,博物馆可以和地区的制陶企业或者作坊合作,共同举办制陶主题活动,通过线上直播或者实地参观的方式,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制陶过程。再如,黎族的藤编工艺也是非遗文化,当时博物馆可以举办藤编主题展览,邀请县内的藤编代表性传承人在博物馆现场进行编制,以促进非遗文化和博物馆展品的结合。
加强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宣传推广
在“博物馆+非遗”模式下开发文创衍生品,还需要加强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借助丰富的文物资源,注重创意产品和文艺作品的开发与创作。在文创开发中,要尊重历史和文化,将文物原有的风貌充分展现出来,并充分整合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可以适当引用和借鉴重大历史事件,来弘扬传统文化,开发旅游市场,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在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中,还要尊重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彰显审美价值,将传统与现代、审美与实用等元素充分结合,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5]。
培养文创衍生品开发人才
在文博创意开发中,设计人才要具备丰厚的知识。海南地区文创产业发展起步比较晚,所以更需要培养优秀的文创衍生品开发设计人才,才能在非遗文化与博物馆充分结合后,开发出更多有价值、有水平的文创衍生品,才能维持海南特色文创衍生品开发的生命力。以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为例,其可以采取定期召开文创产品研习,组建高质量的设计队伍,开展互动课程,打造教育训练平台等方式,有效促进博物馆相关文博创意产业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博物馆+非遗”模式对博物馆的文创衍生品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要想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则需要一定的现实基础,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在现实基础构建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博物馆+非遗”模式的实施也面临一定的困境。因此,需要通过提高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水平、促进非遗文化与博物馆结合、加强宣传推广以及人才培养等途径提高博物馆文创衍生品开发的水平,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高娅.“博物馆+非遗”模式下广西戏曲音乐展陈探析[J].黄河之声,2022(03):154-158.
[2]江南.非遗进博物馆的几点思考——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2):136-138.
[3]李吉光.重塑空间:浅谈博物馆的非遗类展览[J].博物馆管理,2020(04):75-80.
[4]王禹.基于文化遗产资源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研究——以大连汉墓博物馆为例[J].参花(下),2021(12):35-36.
[5]孙盈,张笑涵,徐萌,张舰文.山东省博物馆文创衍生产品开发现状研究——以孔子博物馆为例[J].中国市场,2021(2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