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红色文化”背景下的山水画创新探究

作者: 尹孟磊 白杨

桂林“红色文化”背景下的山水画创新探究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文化自信时,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西桂林是全国革命老区之一, 红色基因深深烙印在这片热土之上。现主要探究桂林“红色文化”背景下的山水画创新形式的新特点,先简要说明“红色文化”与山水画创作之间的关系,结合桂林“红色文化”背景下主题性山水画艺术创新,分析当代画家在此背景下的山水画创新特点,并启示当代青年大学生。对青年大学生来说,增强对本土文化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能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以更坚定的信念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主动地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好“红色文化”血脉。

广西是全国革命老区之一,桂林又是一座充满红色基因的城市。桂林不仅以秀美的山水闻名于世,同时它还有着举世瞩目的深厚历史文化。在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不可磨灭的革命历史事件——湘江战役,这是长征途中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1934年11月在广西境内湘江上游的兴安县、全州县和灌阳县,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中央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抗日战争期间,桂林在1938年至1944年沦陷前,云集了一大批文化人士和文化团体,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造就了桂林这座著名的抗战文化之都。“北有延安、南有桂林”,是桂林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最好评价。由此可见,红色基因已深深烙印在桂林这片热土之上,“红色文化”也深深根植其中,并为桂林主题性山水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

“红色文化”与主题性山水画创作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渐积累汇聚形成的先进精神文化,它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历史进程中,是时代精神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了重要的思想文化——“红色文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理想、努力奋斗实现美好生活的乐观主义面世态度、积极向上的社会交往心态、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催生出来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是其本质所在。

以“红色文化”为题材的主题性山水画与传统的文人山水画作品相比,更多的是描绘一种“新时代、新景象、新面貌”,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一种新的绘画形式。作品主要以歌颂革命时期历史事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及民族时代精神为主题。在表现内容上主要是描绘革命圣地、革命历史事件,描绘新中国的发展面貌及社会安定繁荣昌盛的景象等。这些集中表现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山水作品,都称为“红色文化”主题性山水画:如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石鲁《转战陕北》、李可染《娄山关词意图》、钱松喦《红岩》等作品。其中,钱松喦的《红岩》可以说是“红色经典”的代表之作。当时的红岩村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十八集团军驻扎重庆办事处的故址,钱松喦选择用大面积的朱砂颜色刻画和渲染“红岩”的形象,以“红”来作为画面中心思想的载体、用高耸雄厚的红色巨大岩石把革命纪念馆高高托起,以营造出壮阔、厚重的气氛,给人一种“高山仰止”般的崇高感——这能给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力量,予人以正气、正能量。“红色文化”题材的山水画就是在继承传统山水画的同时结合时代精神,创新和创造出新的艺术语言。

桂林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山水画创新

桂林“红色文化”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历史遗址的物质文化

历史遗址主要指党在桂林建立、发展或进行重大历史活动的场所及革命纪念场馆、纪念碑、陵园等,主要是红军长征初期阶段在湘江战役中的灌阳新圩阻击战主战场遗址及新圩阻击战战地救护所旧址、灌阳红湘江军亭、全州脚山铺阻击战遗址、兴安红军标语楼、龙胜红军岩、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等,同样还包括后人为缅怀与纪念在桂林抗日救亡及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而建立的纪念馆、纪念碑、陵园等。此外,老山界红军长征纪念馆、湘江战役烈士纪念馆和纪念碑都是桂林“红色文化”历史遗迹。

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

“红色文化”的精神文化就是红色文化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包括形成的红色精神和承载这些精神信息的文化载体,其中红色精神包括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逐渐形成的工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不但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而且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赋予了“红色文化”一些新的时代内涵。它既是蕴含着红色精神的文化载体,也是“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

进入新时期以来,桂林的山水画家们创作的方向更趋于主流文化的主题性创作,因此出现了大量反映“红色文化”的山水画作品。这些作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了时代精神,将桂林“红色文化”元素与山水画相互融合。绘制大型的尺幅作品来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通过这些表现形式让观众们深刻了解桂林的“红色文化”。在弘扬主旋律的山水画创作中,向世人展现桂林的“红色文化”基因,通过运用绘画艺术的美育功能来赓续红色血脉,在新时代将桂林“努力打造成世界级旅游城市、宜居城市”,参与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这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广西高校甚至全国范围的大学生来说,增强对本土文化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进而以更坚定的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主动地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好“红色文化”血脉。

在广西近几年举办的各类大型主题展览中,许多桂林本土画家的山水画作品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他们将桂林“红色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进行高度统一,用传统的中国画笔墨语言结合当下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创作出一幅幅充满震撼和感染力的、关于桂林“红色文化”题材的绘画艺术作品。如肖舜之《红军长征过广西》(如图1)、白晓军、梁旭才、邢炜豪《血色记忆》、雷林杰《翻越老山界》、曾荣《湘江记忆》、龙韵《红军当年走过的路》(如图2)、白杨、艾英秀、刘震宇《烽火岁月——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白杨、白晓军、龙韵《西南大通道》、张世霖《漓水新韵》(如图3)等等。其中白晓军、梁旭才、邢炜豪创作的《血色记忆》(如图4)是一幅创意十足且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画家在选择画面内时,把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新圩阻击战纪念园、酒海井红军纪念园三座纪念馆作为主要内容,三座纪念馆于桂北的层峦叠嶂之中构成了丰碑式的画面效果,用积墨法加强了黑白对比,突显出了纪念馆及雕塑群像。同时采取了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将天空渲染成红色并在画面中间用朱砂色淋撒“血点”,呈现了湘江战役的惨烈以及红军将士们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整幅作品营造出了大气磅礴、豪迈震撼的壮阔意境。现代重彩山水画《西南大通道》也是一幅精品之作,这幅由白杨、白晓军、龙韵共同完成的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并永久陈列。作品以广西当代的发展建设成就为蓝本,集中展现了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广西交通网络建设取得的突出成果,它将中西方绘画语言、古今技法融为一体,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是一幅富有时代精神和当代艺术魅力的重彩作品。《西南大通道》的创作是一次当代性探索,是当代中国绘画写意性的表达,又是融合中西绘画理念和方法形成的绘画语言样式。探究这种新的绘画语言建构,无论是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创新富有当代性的绘画艺术语言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上述这些作品集中描绘和反映了红军“湘江战役”、桂林抗战文化城和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三个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它们给观者以深刻的艺术感受,增强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切身体会,特别是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尤为震撼的感触,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强烈的历史使命和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画家以桂林 “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山水画创新特点

综上所述,当代画家以桂林 “红色文化”为主题作为山水画创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色彩方面

当代画家受西方色彩理论的影响,创作时对画面中物象使用多种颜色进行表达,通过色彩去突出画面中物象的立体感。在用山水画表达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作品时,画家大胆使用红色来渲染画面效果,表明当代画家通过中西绘画中色彩语言的融合,丰富山水画的色彩运用与表现方式。

构图方面

构图又称作章法、布局。构图是进入绘画创作的第一步,对作品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画家受西方绘画中平面构成的理论影响很大,如白晓军、梁旭才、邢炜豪创作的《血色记忆》是一幅极具构成特色的作品,它在画面内容的选择上,把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新圩阻击战纪念园、酒海井红军纪念园三座纪念馆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通过运用平面构成理论进行画面分割,将三座纪念馆置于桂北的层峦叠嶂之中,构成了丰碑式的画面效果。这无疑是对传统山水构图形式的一种创新。当代画家在继承山水画传统章法布局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中构图的优点,从而创新山水画构图形式。

绘画是一种具有教化作用的视觉艺术。新时代催生新的艺术,如何使得主题性绘画作品更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更能体现其鲜明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要求创作者必须运用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绘画语言来进行创作。通过桂林“红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山水画,不仅让大家知道桂林除了有甲天下的秀美山水,更有积淀厚重的“红色文化”和党史故事。运用绘画艺术的“功能性”来弘扬主旋律,这些当代艺术家们用心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就像是时代的乐谱,通过严谨的构思、精湛的笔墨和饱满的爱国热情,使桂林“红色文化”题材的山水画成为经典作品,让“红色文化”血脉在历史的传播和发展中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徐铭.钱松喦“红色”题材山水画创作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2]李玉萍.桂林红色文化资源在《政治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3]欧家芬.广西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4]张点粒.漓江题材山水画色彩运用的多样性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5]郭瑞华.印象画派艺术语言对当代山水画创新启示[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