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作者: 孔同

润物细无声0

旅行的意义远不止于记住某个景点或品尝某餐食物,它更像“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儿子10个月大时,我们全家去了澳门。我给他准备了一些小零食,预防飞机起降时耳膜不适,也带足了尿片和换洗衣服,以备不时之需。这次安排与我们以前的旅行大不相同,我们没有去热门景点,也没有寻觅美食,而是选择了吃喝玩乐住于一体的度假村,享受悠闲时光。

儿子14个月大时,我们开启了出国游。在马来西亚沙巴,我们既没去大名鼎鼎的红树林景点,也没去看红毛猩猩和萤火虫,我们在海边挖沙,看醉人的夕阳,品尝美味的海鲜,这些快乐别有一番风味。带着年幼的孩子出游,我不会安排过于复杂的行程。反复周转的旅途,不但消耗体力,寝食也得不到保障,大人孩子都会感到疲惫。

儿子4岁那年,我们选择了游轮旅行前往欧洲。游轮可以轻松到达多个国家,吃、住都在船上,不用费心考量食宿。游轮上还安排有托管孩子的儿童俱乐部,大大解放了父母。我们绕行地中海去了好几个国家,儿子因此对地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因为去了庞贝古城遗址,他对这座因火山爆发而沉睡地下数千年、至今依旧保存完好的古城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旅行回来后,我趁热打铁,给儿子购买了关于火山喷发、庞贝古城和欧洲历史的图画书,还买了一个大大的地球仪。我们一起寻找曾经踏足的地域,探寻未来期待行走的大陆。或许,这正是旅行给予孩子的礼物——渴望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热爱。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独自去了一趟新疆喀什,被祖国辽阔的江山和多元文化深深震撼。从那一刻起,我迫切希望带孩子一同领略我国的多民族文化,体验疆土辽阔的大美中国。于是,在儿子5岁时,我们去了西双版纳。穿过傣族的花园,走进基诺族的村寨,独特的民族风情让儿子大开眼界。他想知道中国56个民族的名称,想了解每个民族有着怎样的文化传承。

我们还去了三峡。去之前,我们共读了与三国时期相关的连环画以及地方神话故事书。亲眼看到了《早发白帝城》中的白帝村、《巫山神女》传说中的神女峡、长坂坡之战遗址,书本中的知识与眼前的现实景象交相辉映,我们经历了一场从书本到现实,再从现实回溯古代的奇妙旅程,仿佛走进了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

我们用古诗词串起旅行路线,在真实画面中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意境。在西湖边,我们吟诵着“水光潋滟晴方好”,看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捕捉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苏堤,我们探寻苏东坡的诗句,感受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在白堤,我们共读白居易的《长恨歌》,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情与哀怨;在岳王庙,一曲《满江红》在心中激荡,那是对岳飞的敬仰与缅怀……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我们看着、读着、说着,儿子在真实的场景中背诵古诗时,不再是单纯的字词堆砌,而是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了。

每次出行前,我都会给儿子准备一本旅行记录册。从出发前的攻略,到旅行途中的记录和收集,他都参与其中。让我们珍惜与孩子共同旅行的机会,用爱与陪伴书写彼此的美好回忆。

上一篇: 带娃走世界
下一篇: 游晋祠,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