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会:创设多元化展示平台,看见每一个孩子

作者: 贾秋美 金君波

圆桌会:创设多元化展示平台,看见每一个孩子0

“老师,我儿子内向,希望多给他机会锻炼胆量。”“老师,我女儿有很多才艺,希望能多给她机会展示。”在家园沟通的过程中,不少家长期望孩子在幼儿园获得更多展示平台和实践机会,得到更多锻炼和成长。为此,我们开启了一场“创设多元化展示机会,看见每一个孩子”的圆桌论坛。

话题  多元化展示包括哪些方面

伊宁妈妈:在舞台上唱歌、跳舞、朗诵、主持等,都属于展示。

周周妈妈:是不是还包括在活动中积极发言、游戏中表达想法、介绍自己的手工作品、协助老师当小助理等内容?

徐丹老师:是的。展示不只局限于舞台上的才艺表演,还包括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体验与互动。

夏丽萍老师:舞台的展示机会有限,形式比较单一,我们更注重为孩子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展示平台。例如,设置班级气象播报,给予孩子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达和有序讲述的机会。

吴燕飞老师:实际上,展示贯穿于幼儿园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在活动室展出孩子们的绘画作品,邀请他们分享游戏的创意与构想等。不论什么场合,规模大小,每一次展示都是孩子们展现自我、锻炼和提升能力的宝贵契机。

贾秋美园长: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气质和发展特点,他们通过搭建积木、绘画、舞台表演、制作故事书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展示的形式应当是多元化的。展示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安排。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当将视角转向关注孩子的成长瞬间,重视他们每个阶段的变化和发展,帮助他们进行个性化表达。

对于“展示机会”,不少家长存在误解,具体表现为:

1.理解单一。多局限于才艺比拼类的舞台表演,如唱歌、跳舞、弹琴、武术等。

2.过度包装。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让展示变成了一场华而不实的表演。

3.盲目跟风。看到其他孩子参加各种展示活动,不顾实际情况,迫切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加入其中,生怕孩子错过“锻炼”的机会。

4.注重结果。过于关注展示结果,即孩子是否获得了奖项或表扬。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形成功利化心态,影响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5.忽视反馈。展示结束后,忽视过程中的问题、遇到的挑战和收获,不及时与孩子或老师沟通反馈,认为只要孩子参与了、完成了就可以。

实际上,孩子在幼儿园的展示与表现,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展现形式,它涵盖了学习成果、生活技能、情感表达及社交互动等多个维度。这些展示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展示自我、增强自信,还能在互动中汲取新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社交技能。同时,这也是幼儿园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教师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从而提供更具个性化与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话题  孩子可以获得怎样的发展

周周妈妈:参加幼儿园展示活动能够帮助孩子获得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记得在一次期末才艺展示中,周周与几个小朋友表演了舞蹈。他们从一开始的生疏,到后来互相学习、彼此帮助,在合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经历不仅让周周更喜欢参与集体活动,也让他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伊宁妈妈:展示还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并激发学习热情。有一次,伊宁在幼儿园画了一幅关于太空的画,虽然技法稚嫩,但想象力惊人,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极大地激发了她对宇宙的好奇心,不但开始阅读相关书籍,还主动要求参观科技馆。

鸵鸵妈妈:遇到事情时,鸵鸵习惯于先思考再行动。面对展示机会,她不会表现得特别积极主动。因此,我们会鼓励她,并给予支持。希望通过展示,鸵鸵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能力得到提升。

俞秋云老师:幼儿正处于性格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提供多元化展示机会,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在多样化的领域中勇于尝试、面对挑战。在幼儿园,我们策划各类项目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学习体验。一次客人来访活动中,孩子们提出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欢迎之情,他们基于兴趣和特长自由分组,从策划构思到准备材料,再到最后的展示,全程积极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更为他们提供了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舞台。

徐丹老师:家园沟通的过程中,家长们经常这样反馈,“小宝今天特别开心,因为他当了小小领操员。”“优优一回家就跟我分享,说幼儿园来了客人老师,她作为小导游介绍了美工区的作品。”可以看出,家长们非常重视孩子的展示,期望孩子获得全面发展。

姚小清老师:高质量的家园协同育人模式,可以使孩子在展示中获得成长。家长参与到活动中,与孩子共探活动意义,帮助孩子提升能力。这使家长更懂孩子,更精准地提供支持。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创新,设计激发潜能、促进家长参与的活动,以强化家园共育效果。

贾秋美园长:家长期望孩子在幼儿园获得更多展示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个性、增强自信、锻炼能力、建构新知。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长建立平等互信关系”“引导家长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家长提出展示需求,不仅说明他们对孩子的发展高度重视,也反映出其教育理念正逐渐与幼儿园相契合,更加关注孩子的全方位成长及其个性化发展。因此,家园合作应紧密围绕儿童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深入理解并共情家长的诉求,多维度地为孩子创造展示与成长的机会。

话题  如何帮助孩子进行个性化表达

鸵鸵妈妈:鸵鸵第一次在幼儿园学会的歌曲是《柳树姑娘》。回家后,她羞涩地哼唱了几句。我鼓励她大胆唱,并教我们唱。奶奶也放下手里的活,过来听她唱歌。没一会儿,鸵鸵便摆脱了羞涩,一遍一遍地歌唱,甚至外出时在陌生人面前也敢开口唱。我们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助力孩子变得更加自信。

吴燕飞老师:鸵鸵是个慢热型的孩子,每当她有想法时,我们会适时助推一把。有一次,班级组织去养老院慰问老人,她反复问我:“我可以给爷爷奶奶们讲个故事吗?他们会不会想听?”我看得出她内心很渴望尝试,但担心自己做不好,于是及时鼓励她,并和她一起挑选故事,做她忠实的听众,帮助她勇敢地参与了这次活动。

周周妈妈:班级里组织亲子活动时,我会与周周深入沟通,倾听他的声音,并一起动手准备,比如,收集资料、设计海报、制作手工等。通过这样的实践,周周不仅掌握了实用的技能,还感受到我们的陪伴和支持。

伊宁妈妈:我们也会抽时间陪伴孩子。过程中,给予孩子鼓励和掌声,让她感受到我们的关注和认可。结束后,给予孩子反馈,表扬她的努力和进步,指出待改进的地方,帮助她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展示积累经验。

吴燕飞老师:开展主题课程《家乡的桥》时,我们鼓励亲子参访家乡的桥梁。有些家长积极筹备,在参访前和孩子一起规划路线、搜集材料;参访过程中,仔细观察、记录;参访结束后,结合孩子的特长共同制作海报、录制视频或绘制思维导图。当孩子们带着这些成果回到幼儿园、自信满满地分享所见所闻时,我们感受到孩子展现出来的自信与自豪感。

贾秋美园长:苏格拉底说过,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一万次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唤醒孩子内驱力,鼓励他们主动投入,需要家园合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支持孩子进行个性化表达。

幼儿园全面性协同

1.积极创设富有儿童性、彰显儿童感的展示环境。一方面,营造开放、包容、鼓励探究与创造的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展示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另一方面,创设载体,提供机会,如创设小主人议事厅、国旗下的讲话、节日庆祝会、小小才艺展、我来显身手等。

2.在园本课程实践中跟进。以“小小探索家”园本课程为例,我们在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都设置了孩子的团讨与分享,他们可以尽情发表想法与建议,在活动成果报告会上,用主题海报展示、主题摄影展、故事会等各种形式展示发现与收获。

3.巧妙利用时空留白,保证充分展示的机会。我们利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如小花园、沙水区、阅读吧等,为孩子们打造多样化的展示空间;利用一日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弹性空间、自主交流等契机,让孩子们随时都有尽情展示自我、表达情感的机会。

班级个性化协同

1.全面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长、年龄特征及气质类型。基于幼儿实际和家长共性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园专题式讨论。

2.创新性地生成班本化的支持路径,如推出“小小演说家”系列活动,通过有效利用日常碎片化时间与集体展示平台,持续关注并促进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进步,引导他们从“想说”到“敢说”,再到“大胆地说”。

3.在一日生活中浸润,如,每周学做礼仪娃娃、天气播报、新闻播报、小小故事家等,让能力强的孩子带动能力弱的孩子一起展示。

家长合作性协同

1.为孩子创造宽松、和谐、充满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展现自我,关注并珍视自己的独特之处。

2.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陪伴孩子,为孩子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例如,在新年期间,带孩子走亲戚,了解并体验过年的习俗,积累关于春节的宝贵经验,鼓励孩子表达和分享,增强表现力。

3.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或特长,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帮助与支持。例如,擅长烘焙的家长可以参与幼儿园的义工活动,与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美食,进行亲子展示,既增进亲子感情,又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

4.活动后积极反馈,肯定孩子的努力与成果,强化成就感。

5.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意愿,鼓励孩子自由表达想法与感受,耐心倾听,避免过度干涉或代替孩子作决定。

在家园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家长与教师携手合作,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充满爱与支持的成长空间。家长对孩子多元化展示机会的期待,为家园协同育人创造了契机,加强了家园之间的沟通,为构建和谐的家园协同育人生态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