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思考型阅读,培养有阅读力的儿童

作者: 寇丽娟 朱丽芳

开展思考型阅读,培养有阅读力的儿童0

情景1:孩子们在阅读室里自主阅读。童童拿了几本书,每一本都匆匆翻阅后就放在一旁;麦子则一页页仔细翻阅,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老师经过时,麦子要求老师给自己讲解书中不理解的内容。

情景2:苗苗和雯雯共读了图画书《小猫尿床》,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理解。苗苗说:“小羊、小兔、小狗来到一个房子里,看到小猫在睡觉。它们抢小猫的被子,小猫哭了。”雯雯说:“小羊、小兔、小狗来到小猫家,小猫还没起床。小猫尿床了,还哭了。大家一起去晒被子。”

为什么有的孩子阅读时认真投入,有的却“走马观花”?为什么对同一本书,两个孩子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这很可能源于孩子们之间存在阅读力差异。

什么是阅读力

简而言之,阅读力是指对所阅读内容理解、运用及反思的能力。它涵盖了提取信息、推断解释、整体感知、评价鉴赏以及联想运用等方面。加拿大读写指导专家阿德丽安·吉尔指出,具备阅读力的读者是成熟型阅读者,他们能够有目的地投入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运用策略,与文本进行深入互动,从而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阅读力不仅是阅读能力的体现,更是阅读兴趣、态度、习惯、策略及迁移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

所以,仅仅有阅读行为并不等同于具备了阅读力。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的外在表现,了解他们的阅读力水平。

通常,具备阅读力的儿童会表现出以下特征:

1.拥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年幼的孩子会频繁请成人为其朗读,大一点的孩子能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即便外界有干扰,也能保持专注。

2.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策略,能够主动构建对图文的理解。阅读时,他们会认真观察每一个细节,遇到困惑时积极思考,并通过翻找前后页查找线索,以理解书中的内容。

3.具备一定的评判能力,能够自发地对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发表看法,并对阅读主题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如,阅读关于朋友的图书后,大班的孩子们对朋友有了新的认识:“朋友就是和你一起快乐、一起发愁的人。”“当你遇到困难时,不帮助你的人就不是你的朋友。”“朋友之间可以有相同的地方,也可以有不同的地方。”“如果成了朋友,就要互相理解。”

培养阅读力,可以这样做

选择具有多元价值的图画书

具有多元价值的图画书往往要求孩子结合画面的前后联系和情节的起承转合进行猜测、判断、推理与假设,从而深入理解图文内容。这类图画书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1.人物多元化。书中的主角通常具有儿童特点,他们既淘气又善解人意,既怯弱又乐于尝试。这种复杂性能够激发孩子思考,使他们对主角产生亲切感,并将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射其中。

2.情节多重走向。优秀的图画书与生活高度贴合,生活本身是丰富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在好的图画书中,情节往往会让阅读者产生错综复杂的情绪感受,思维随着情节的起伏而波动。

3.价值观多重展现。每一本图画书都蕴含着特定的主题,如亲情、友情、勇气、冲突等。这些主题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人类对世界的思考与探索。通过娓娓道来的故事,孩子能够深刻感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与判断。

呵护孩子的阅读兴趣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兴趣,首先需要为孩子营造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并坚持每天固定时间段阅读。在阅读前,避免过度兴奋,以确保孩子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阅读。

2.选择适合的图书。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选择图画书,书的内容与孩子的生活有一定的经验联系,符合孩子的思维水平。避免选择超出孩子理解范围的高难度图书,以免孩子产生畏难情绪。

3.让孩子参与选书。鼓励孩子自主挑选图画书,或者成人初步筛选后,由孩子决定具体读哪一本。既满足孩子的兴趣需求,又培养他们的自主选择能力。

4.共读并讨论。亲子共读时,可以先让孩子翻阅并猜猜故事情节,也可以各自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阅读更容易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巧妙提问

阅读过程中的提问,可以促进孩子的深度阅读。家长需把握提问的节奏、数量及方向,频繁地提问有可能打断孩子的思维。而仅仅要求孩子指认画面信息之类的问题,并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深度思考。家长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巧妙提问:

1.问画面信息。优秀的图画书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画面细节,这些细节需要孩子去观察、判断、推理乃至想象。家长可以针对画面细节提问。

阅读《小熊的阳光》时,妈妈问果冻:“你是从哪里看出小熊在冬眠呢?”果冻说:“小熊在秋天收集了很多食物,是在为冬眠做准备。小熊家的门铃绳子是挂起来的,因为它害怕睡觉时有人打扰。小熊家的日历变了,说明小熊已经睡了好多天。”

妈妈的提问,让果冻发现图画细节暗示了小熊的行为习惯。

2.问情节信息。图画书的情节往往展现了事件的演变、转折以及人物的成长变化。针对情节发展提问,可以激发孩子挖掘更多细节,获得成就感。

《和甘伯伯去游河》中,小动物们的不同特性是导致翻船的关键因素。阅读这本书时,可以围绕小动物的特点与翻船事件之间的关联来提问,引导孩子根据已有信息预测情节的发展走向。爸爸问思思和阳阳:“你们觉得这些小动物能够遵守甘伯伯的约定吗?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呢?”思思说:“男孩和女孩可能会吵闹,野兔会乱蹦乱跳,猫会去追兔子,狗会去招惹猫。”阳阳说:“这么多爱动爱闹的乘客都上了船,船肯定会翻。”

爸爸的提问,让孩子们发现前后情节之间的关联,他们意识到前面的情节在为后文做铺垫。

3.问人物特点。优秀的图画书往往塑造出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可能集多种特质于一身,也可能各具特色,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人物特点提问,可以帮助孩子关注到人物的多元性。

《闪电鱼尼克》中,尼克鱼和泡泡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尼克鱼充满雄心壮志,勇敢地踏上了探险之旅;泡泡鱼则脚踏实地,过着平凡而稳定的生活。妈妈问轩轩:“你觉得尼克鱼和泡泡鱼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轩轩回答道:“尼克鱼的志向可不小,他喜欢探险,还喜欢幻想;泡泡鱼关心朋友,喜欢给朋友提建议。”

亲子互动中,轩轩将两条小鱼说的话、做的事联系起来,对两条小鱼的性格特点形成自己的理解。

4.问文字信息。阅读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有力推手,图画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字信息,能够触动孩子的心灵。

《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中,有多处细腻的文字描写,如,“菲菲来到了老榉树下。她爬了上去。她感觉到微风轻吹着头发,她看着流水和浪花。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这样的文字不仅描绘了场景,更传达出深刻的情感。阅读这本书之后,妈妈问悦悦:“菲菲生气后跑出去了,书里是怎么描述的?”悦悦回答道:“菲菲跑到外面,爬上一棵大树,去看大海。”妈妈又提出一个更加具体的问题:“你生气的时候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悦悦说:“有一次我生气了,就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我听到了鸟叫,看到了蝴蝶。”

共读中,妈妈敏锐地捕捉到故事中文学性的语言,特别是那些描绘感官感受的细腻笔触。她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成功地激发出悦悦的感官记忆和情感体验。在妈妈的引导下,悦悦感受到了文字的独特魅力。

5.问内涵主旨。许多图画书内涵丰富,值得读者细细品味。阅读过程中,即便是低龄幼儿也能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对书中的事件发表见解。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对故事内涵的理解也不同。因此,针对主旨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孩子思考,还能了解他们的想法。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书,其画面叙述力极强。故事中,狐狸尾随母鸡,伺机捕猎,而母鸡看似无意却屡次巧妙躲过狐狸的追捕,狐狸屡屡遭遇倒霉事。阅读时,妈妈问凡凡:“你觉得是狐狸狡猾,还是母鸡机警?”妈妈还邀请爸爸与凡凡进行辩论,辩论过程中需引用书中的情节作为论据。凡凡选择了“母鸡机警”作为辩题,当他找到有力的证据时,爸爸妈妈肯定了他,凡凡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

妈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凡凡沉浸在思考的乐趣中。传统观念中,“狐狸狡猾、母鸡弱小”,但在妈妈的引导下,凡凡对新情境下狐狸与母鸡的性格特征进行重新审视。同时,爸爸与凡凡辩论的方式,有助于他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无论年龄大小,阅读都应被看作是一次与世界深入交流的心智之旅。当父母以积极的态度与孩子共同探索丰富多彩的图画书世界时,不仅有助于孩子构建并发展阅读力,也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