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师眼中儿童存在的“幼小衔接”问题研究

作者: 时松 于秀霞 宫亚昕

【摘要】“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需要共同关注的内容。本研究基于一年级教师的视角,采用焦点团体访谈法,以北京市延庆区7所小学的62位小学一年级教师为研究对象,借鉴扎根理论的资料饱和验证技术,系统梳理小学一年级教师眼中一年级学生存在的“幼小衔接”问题。研究发现一年级学生存在的“幼小衔接”问题包括学习品质、身体发展与健康、语言读写与交流、社会、科学、艺术、特殊儿童7个维度,下属专注力、控制力、动作发展、识字、拼音、合作、冲突解决、数的运用等31项关键指标。该研究对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一年级教师;一年级学生;幼小衔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1-0028-05

【作者简介】时松(1986-),男,安徽阜阳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于秀霞(1968-),女,北京人,北京市延庆区第二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宫亚昕(1997-),女,山东东营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的衔接,学前阶段儿童为顺利适应进入小学后的生活与学习做好准备[1]。“幼小衔接”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是常说常新的话题。早在1952年教育部张逸园处长解读《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禁止幼儿园识字教育时,就遭到了陈鹤琴专门撰文反驳,他主张学前阶段儿童可以适当识字,有关“幼小衔接”相关议题讨论未尝休止[2]。2021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此文件特别强调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幼小衔接”虽然已有较多研究,但是鲜有研究者从小学一年级教师的视角去全面总结“幼小衔接”过程中儿童身上存在的学习与生活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访谈一年级教师,利用扎根理论的资料饱和验证技术,系统梳理“幼小衔接”过程中儿童身上存在的学习与生活问题,进而为幼儿园和小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新的路径和事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焦点团体访谈法,研究者作为话题主持人,围绕“您认为一年级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学习与生活问题”访谈小学一年级各科教师。研究者总共走访了北京市延庆区7所小学。第一批调研对象为城区小学2所、乡镇小学3所。第二批调研对象为城区与乡镇小学各1所。研究者邀请受访者时尽量覆盖小学一年级各个学科的教师。本次共访谈62位教师,每位受访者从01开始编号:其中男教师11人,女教师51人;班主任教师19人,其他任课教师43人;教龄1~5年的教师有10人,教龄6~10年的教师有7人,教龄11~15年的教师有11人,教龄16年及以上的教师有34人;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教师有2人,学历为本科的教师有59人,学历为大专的教师有1人;语数教师20人,英语教师7人,品德与生活教师4人,体育教师12人,科学教师4人,音乐教师5人,美术教师4人,书法教师1人,信息技术教师1人,专题教育教师1人,教学负责人(曾带过一年级)3人。

每次资料分析至少有3位研究者同时参与,确保编码的一致性。资料分析过程中,本研究借鉴了扎根理论的资料饱和验证技术。第一步,第一批5所学校访谈完后,提取出“幼小衔接”过程中小学一年级儿童学习与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指标。第二步,进行资料饱和验证,对延庆城区某小学进行资料饱和验证。资料饱和验证失败,出现了个别新的指标,进而补充完善。第三步,再次进行资料饱和验证,访谈第7所小学进行资料饱和验证,没有再出现新的指标。资料收集以及饱和验证结束,确保了资料收集的完整性。

三、研究结果

(一)学习品质

1. 专注力

专注力问题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受访者15:“孩子听课的时间特别短,注意力不够集中,课上40分钟的时间,他注意力可能就集中20分钟,甚至有些孩子更短,他就自己玩去了或者就在那愣着。”注意力时间短,尤其是到了课堂的中后段时间,教师普遍反映要不停地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受访者54:“一直都得要强调你要看老师,而且必须是命令性质的,比如说小眼睛看老师,如果不提示他就会走神。”还有部分教师表示要走到学生身边提醒才有效果。

2. 自控力

自控力问题为:自控力差,坐不住,随意活动(需要一个月的适应期),喜欢离座。受访者06:“在一节课之内,没有特殊情况下,老师没有给孩子指令就不能随意活动。”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常见的现象有课堂上爱说话、频繁做小动作、坐姿扭动等。“坐不住”现象最为普遍,受访者19:“我有28年的教龄了,我觉得一年级孩子刚入学时,最大问题是课堂习惯,这个特别难调。孩子首先表现就是坐不住,然后再一个就是随便说话。”

3. 主动性

主动性问题为:学习主动性弱,做事依赖物质奖励。受访者49:“比如,看谁能坐好,老师要奖励一个什么,这样立马管事。现在孩子这么小,就这么功利心,我觉得对于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不是一个好现象。他是为了你的东西,不是我觉得上课就应该坐好,而是你给我东西我才坐好。”

4. 学习速度

学习速度问题为:学习接受能力差,学习速度慢。受访者05:“比如,一个左右转,在这教半学期了还有不会的。”受访者51:“有些孩子看上去很聪明,但是真正学习起来学习的速度很慢。注意力不能集中到课堂里,他一直还想着一会我上哪玩一玩,我妈给我买什么好东西。”

5. 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问题为:幼儿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受访者02:“比如,你教他高瓶子与矮瓶子,下次换到杯子,孩子就不知道高杯子与矮杯子了。孩子想起来是谁就是谁,你说错了,他再想另外一个,然后再问你是不是另外一个。他会把以前学过的词往里套,不对就再换一个。”

(二)身体发展与健康

1. 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问题为:跳绳、摆臂、肺活量、直线跑需要加强;不会走直线;不会跨立动作;下肢能力弱;身体协调能力差。体育教师普遍反映入小学一年级后在体能测试中很多学生一些指标不合格。受访者26:“跳绳从幼儿园就应该开始练,你要到一年级才开始做,9月份开学10月份就要考试,就这一个月,根本就练不出来。”协调性差也体现在音乐活动上,比如,受访者04所言:“一个简单的4/4拍子动作教了一节课。”

2. 自我照顾

自我照顾问题为:喝水的主动性差;存在个别学生上课尿裤子现象;上课期间上厕所且存在跟风现象;生活自理能力弱,不会自己穿衣服;不知道根据温度变化适当增减衣物;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不会剥皮;酸奶吸管扎不进去;不会系鞋带;不会用勺,吃饭速度慢。受访者49:“学生他之前不上厕所,打铃他开始上厕所了,我说你不知道打铃该上课了啊。孩子下课光顾着玩了。”受访者41:“香蕉不会剥,鸡蛋更不会,酸奶的吸管咔咔咔10分钟插不进去。”

3. 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问题为:对自己的物品归纳整理能力弱且速度慢(对课桌面、书包的整理);对自己所属物品缺乏自我概念,比如,经常丢笔;卫生习惯差,如乱扔纸屑、上完厕所不洗手等。受访者27:“比如说书包里面的东西,他就是乱七八糟,反正都往里边塞,下了课之后你让他找语文书,他可能找不到,找数学书找不到。”受访者01:“一年级老师桌子上经常有个笔筒,用不了多久就满了,因为孩子的笔老丢。你说这谁丢的,他也不知道是自己丢的。”

4. 健康的体态

健康的体态问题为:坐姿不端正。受访者46:“幼儿园应该适当训练下孩子的坐姿,可以不一定非要像小学这样严格。有的孩子上课坐不好,突然噗通一声摔倒了。大多孩子坐的时候,手还好点,脚是最明显的,脚都不知道要放平。”

(三)语言读写与交流

1. 识字

识字问题为:小学识字量大,学习任务重;对生活中的汉字缺乏敏感性。受访者01:“幼儿园得提前教孩子认字,因为一年级一节课要学10个字左右,很多孩子根本就记不住那么多。”受访者06:“既要学拼音,还要认识200多个字,还要会写100多个字,我觉得对孩子来说压力挺大的。”受访者23:“识字、写字这块,孩子确实挺吃力,压力挺大的。”

2. 拼音

拼音问题为:拼音学习吃力。学生需要在一个月内学完,很多学生难以熟练掌握,尤其是拼音的组合以及给汉字注音。零基础的学生会出现学习受挫厌学以及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上过幼小衔接班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过度自信及学习不踏实等现象。受访者01:“乡村的孩子不像城里的孩子有家长教或者上课外幼小衔接班,能够提前学习拼音。没有基础的话,孩子很难跟得上教学进度,因为课时安排得太少,一个月内要把拼音教完。很多孩子到了二年级还稀里糊涂的。”

3. 理解

理解问题为: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指令或其他言语,理解能力弱,反应迟钝;对古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弱。受访者32:“孩子现在都比较有个性,你说你的他写他的,而且他只写他会的那些,不会的也不听,就是玩自己的。”受访者58:“我觉得应该在幼儿园阶段让孩子背背古诗,不需要讲得很深。我们上语文课的时候要给学生拓展这方面知识,学生就不太理解,或者就根本没有接触过。”

4. 书写

书写问题为:握笔方式不对;写的能力欠缺,运笔困难;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很多教师反映学生握笔方式不对,而且很难纠正。受访者61:“幼儿园很少涉及写字,但是经常画画。我不知道幼儿园老师强不强调握笔姿势,现在有的孩子握笔姿势特别得不规范。如果从幼儿园开始画画就形成这种错误的握笔姿势,到了小学想扳回来很难,因为他已经形成习惯了。”受访者15:“有的孩子上课好长时间,到现在为止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写一个姓。”

5. 倾听与表达

倾听与表达问题为:表达思维不连贯,不会说完整的话;词汇量少,表达能力弱;胆小,不敢表达自己的诉求;发言声音不够洪亮。倾听与表达问题,乡村小学教师反映的较多,城市教师较少提到此问题。乡村教师——受访者42:“上一年级之后学生应该有一个连贯的表达,但是他还老是蹦字、蹦词。”

6. 阅读

阅读问题为:提取信息能力弱。比如审题、读题能力差,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数学题的答题要求;齐读能力差,如读不整齐等。受访者01:“很多学生其实都挺聪明的,但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所以他们读不懂题。如果老师能给他们读题,这题他们就会做。如果老师不给读题他们就不会做。”齐读问题主要体现在英语与语文课堂上。

(四)社会

1. 规则

规则问题为:学生懂规则、守规则能力差。具体的表现有:对铃声没有意识,不知道上课该安静坐好;发言前经常不举手;集体出行走路时不能做到有序、安静、整齐,存在蹦、跑、跳以及手插兜等现象。受访者11:“一个课堂纪律,你得管一年,到二年级的时候能稍微好一点。”受访者49:“感觉现在一年级的孩子不像是一年级的,就像在学校待了五六年的感觉。老师说打铃了他也不会听,他能听见铃,但是他也不会坐到座位上去。反正就是铃声对他来说没有概念,对纪律没有概念。”

2. 合作

合作问题为:合作意识能力弱,分组讨论容易跑题。现在小学很多课程经常采用合作的教学形式,但是很多教师反映学生合作能力弱。受访者14:“现在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有的孩子没有合作意识,不懂得合作,还有一些是独生子女,不懂得与人合作。老师需要教他怎么跟别人合作。”

3. 冲突解决

冲突解决问题为:学生冲突解决能力差,同伴交往能力弱,告状行为多。受访者58:“有一天我们班两个孩子你推我打,其实是两个孩子闹着玩的。但是回去之后,学生跟家长说今天有人打他了。家长一听立刻就和我说,你们班谁谁总是打我儿子。我一问,其实就是闹着玩的。我觉得幼儿园这块要加强一下,孩子矛盾冲突先让他们自己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