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胜任力问卷》的编制研究
作者: 方怡妮 张曼
【摘要】编制《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胜任力问卷》,能够为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质量测评提供有效的工具。因此,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胜任力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对639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调查,并据此编制《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胜任力问卷》。结果显示,问卷共32项条目,包括“专业态度、个人特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四个维度,联合解释变异量为78.026%;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构模型拟合指标良好;整体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972,分半信度系数为0.938。可见,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胜任力测评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师范生;胜任力;实习胜任力;教育实习;问卷编制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5-0030-06
【作者简介】方怡妮(1990-),女,福建莆田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张曼(1996-),女,重庆长寿人,重庆市渝北幼儿园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哈佛大学戴维·麦克利兰(D a v i d McClelland)教授于1973年首次提出“胜任力”概念,此后,有关胜任力的研究成为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外学者对“胜任力”的概念界定有三种典型倾向:一是“特征观”,如戴维·麦克利兰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是绩优者具备的潜在特征[1];二是“行为观”,即胜任力是“履行工作职责时与优异绩效有因果关系的行为表现,是个体的潜在特征满足工作标准时的输出(行为),是特定情境下对知识、技能、动机等的具体运用和实际行为表现”[2];三是“综合观”,即胜任力包括潜在特质和外显行为[3]。国内学者徐建平在戴维·麦克利兰“胜任力”概念的基础上,将教育领域的“教师胜任力”理解为“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将高绩效表现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普通教师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特征,主要包括能力、自我认识、动机以及相关的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4]。
基于胜任力视角进行教师评价是教育领域胜任力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教师胜任力测评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且主要在建构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开展评价。研究对象涉及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师范生(或实习生)等。如向琦祺构建了包含“个人特质、人际交往、自我提升、管理特征、自我控制、服务意识、价值取向、开拓创新”在内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编制测验工具,测评高校在岗教师胜任力[5]。徐建平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进取心、责任感”等优秀教师胜任力特征和“组织管理能力、正直诚实”等教师共有的胜任力特征的“二维”教师胜任力模型,同时,编制测验工具,从“个人特质、关注学生、专业素养、人际沟通、建立关系、信息搜寻、职业偏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等九方面对在职教师胜任力进行测评[6]。罗生全等学者针对教研员构建了涉及“专业知识、课程建设、教学发展、科学研究、组织领导和专业品质”六个维度的胜任力模型[7]。秦旭芳等学者建构了包含“知识、能力、动机、自我特征”四个因素的幼儿园主班教师胜任力模型[8]。
此外,也有研究关注师范生在实习期间的教师胜任力或教育实习胜任力。如赵辉建构了涉及“课堂教学驾驭特征、教师知识与交往特征、性格特质、学生导向特征、技能特征和发展潜能特征”六个维度的实习教师胜任力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编制《实习教师胜任力调查问卷》,测评实习教师胜任力[9]。黄庆双构建了包含“教学与科研能力、班级管理与活动组织能力、实习态度、教学知识与文化常识、实习教师行为规范、教学媒体应用”等方面的师范生教育实习胜任力模型,并以此作为测评师范生教育实习胜任力的内容[10]。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 Event Interview,以下简称BEI),建构了包含“专业态度、个人特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维度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胜任力模型[11],但还未开发师范生实习胜任力测评工具。
基于《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2014)、《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2018)等文件精神和我国教育实习质量提升的实践需求[12][13],聚焦于师范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编制适宜的师范生实习胜任力测评工具,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是可以为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幼儿园等教育实习利益相关者考查师范生在园实习表现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提高教育实习评价的科学性;二是能够为后续相关研究着眼于师范生实习胜任力这一微观视角,探讨其对教师专业成长(如职业认同、职业信念等)的具体影响机制提供支持,以更好地从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入手,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为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本研究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胜任力模型为理论基础,以639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为样本,自编《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胜任力问卷》,以期为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测评提供有效的工具。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样本1:2020年3~4月,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借助问卷星平台对4所高校666名已参加过毕业实习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删除其中填答时间过短的问卷,共保留有效问卷639份(问卷有效率为95.9%),其中323份问卷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316份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
样本2:2020年5~6月,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借助问卷星平台向全国范围内参加过毕业实习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随机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236份,删除其中填答时间过短的问卷,共保留有效问卷213份(问卷有效率为90.3%),以此数据进行实证效度检验。
(二)问卷编制基础和条目构成
本研究问卷编制的理论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胜任力模型。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采用BEI技术对14名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含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的样本)进行访谈,初步建构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胜任力模型[14]。该模型包括“专业态度、个人特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四大特征群和31项胜任特征。“专业态度”涵盖师范生在实习期间对幼儿、幼教职业和实习工作的态度等方面,具体包含“了解并热爱幼教职业、正确的职业观念、职业成就感、关爱幼儿、尊重幼儿、积极主动、计划和策略意识、清晰的实习角色认知”等八方面。“个人特质”涉及“活泼开朗、勤奋好学、细心和耐心、责任意识、自我调节意识、沟通意识、反思意识、观察意识、教育应变意识”等九方面。“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通识性知识”两方面。“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活动设计能力、活动组织与实施能力、环境创设能力、学科性专业技能、分工和协作能力、倾听能力、行动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十二方面。
问卷条目主要来自对实习生的访谈资料。为确保问卷质量,本研究在大面积发放问卷前,请数名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协助,对问卷题目表述和维度归类的适切性进行评价,逐条修改问卷题项表述。为保证问卷能够全面涵盖31项实习胜任特征,预试问卷编制的条目较多,共117题。本研究采取Likert五点计分法,各条目的分数等级为1至5,分别对应“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完全同意”。数字越大,表示师范生对题目观点的认同度越高;得分越高,表示师范生实习胜任力水平越高。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7.0和AMOS17.0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F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项目分析
本研究首先把各题项加总,然后从低到高对总分进行排序,再以高低分组上下27%处得分为临界点,将前27%被试记为低分组(n=94),后27%被试记为高分组(n=89),并对两组被试在每个项目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高低分组在每个题项测量值的平均数的差异值是否达到显著水平。统计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所有项目上的得分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表明所有项目均具有鉴别力。
(二)效度分析
1. 探索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对323份样本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和样本适当性检验(KMO值),结果显示,χ2值为64795.984,显著性概率值p=0.000(p<0.001),KMO值为0.961,表示变量间具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在问卷编制前,本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胜任力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因此,此处进行限定因子数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表1),各题项被归类为四个因素(因素D、因素C、因素B、因素A),因素的特征值分别为33.051、23.086、21.143、9.321,四个因素的解释变异量分别为28.249%、19.731%、18.071%、7.967%,联合解释变异量为74.018%。
由于题项C2与原有预设理论构想不一致,其被归类到因素A。因此,本研究剔除C2后重新进行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值为0.961,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表2),各题项被清楚地归类为D、C、B、A四个因素,因素的特征值分别为33.026、23.352、21.162、8.529,四个因素的解释变异量分别为28.471%、20.131%、18.243%、7.352%,联合解释变异量为74.198%。
由于各因素题项较多,为了提高问卷的使用价值,本研究综合考虑原有理论设想和各题项的共同性成分后,对题目进行删减,共保留32题,并再次对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显示,KMO值为0.959,表明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表3),各题项被清晰地归类为四个因素,因素的特征值分别为9.155、6.941、5.655、3.217,四个因素的解释变异量分别为28.610%、21.690%、17.671%、10.054%,联合解释变异量为78.026%。根据题项本身呈现的特征,本研究将四个因素分别命名为“专业能力”(因素D)、“个人特质”(因素C)、“专业态度”(因素B)、“专业知识”(因素A)。问卷维度及对应条目如表4所示。
2. 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更好地检验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胜任力问卷编制的科学性,本研究以316份样本为对象,采用AMOS17.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当χ2/df在1~3之间,RMR低于0.05,RMSEA低于0.08,IFI、CFI等指标高于0.9时,模型适配度指标达到适配标准[15]。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表5),χ2/df 为2.312,RMR为0.015,RMSEA为0.065,除GFI、NFI略低于0.9外,IFI、TLI、NNFI、CFI等拟合指标均符合要求,模型拟合度较好。
3. 实证效度
通过对213份样本的分析可知,师范生总体实习胜任力及“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维度在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教龄变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个人特质”维度在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教龄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实习指导教师教龄在10年及以上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人特质”均分(4.33±0.53)显著高于实习指导教师教龄在3年及以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人特质”均分(3.92±0.96)。上述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较好的实证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