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研究的意蕴: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 何凯黎

【摘要】新时代学前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通过追溯20世纪初期陈鹤琴在美留学时期求学经历、创办鼓楼幼稚园时期早期课程实验的过程与形成的研究成果,梳理发掘陈鹤琴“科学实验”研究精神的孕育与意蕴,基于鼓楼幼稚园百年的发展思考当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阐述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要重拾“科学实验”研究精神,实现自觉性、自省性、研究性、实践性和高阶性,在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中国学前教育科学化、大众化。

【关键词】科学实验;研究精神;教师发展;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5-0025-05

【作者简介】何凯黎(197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副园长,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幼儿园高级教师。

202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提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进一步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全面提高儿童综合素质,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领亿万儿童勇担新使命、建功新时代”[1]。其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强化与凸显,将进一步深化学前教育工作者对现代儿童观、教育观的建构和理解。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幼儿教育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之路,这在本质上是由中国社会对儿童这个社会群体的认识发展阶段决定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至今,是一个接触儿童、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理解儿童、追随儿童的历史过程,是中国社会传统儿童观向现代儿童观转型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从国家颁布的几个重要文件中可见一斑,如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2]。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3]。 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变革,从过去重视领域教学转变为重视儿童的生活和游戏,强调“一日生活皆课程”“游戏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要求并指导幼儿教师要更多关注儿童个体的发展与学习品质的培养[4]。2022年新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5]。

近年来,面对国家新时代社会发展中人的培养的新要求,众多研究者在多地开展并推动基于儿童发展的幼儿教育改革实践,这些都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研究儿童、发现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追随儿童”已成为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新常态。在幼儿教育改革实践的浪潮中,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再次在教育界得到重视,“活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新一轮改革实践中得到倡导和推广,其中以陈鹤琴先生创办的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最具有代表性。这所幼儿园之所以能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处于质量发展的前列,是因为一代代鼓幼人以践行陈鹤琴先生倡导的“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四业”精神不断推动教师们的专业成长,将研究每一个儿童落实到教育实践中。而推动教师们基于“四业”精神的专业发展,实现现代儿童观、教育观转变的原动力均来自教育实践中的“科学实验”研究精神。因此,回溯陈鹤琴先生的“科学实验”研究精神对新时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实验”研究精神的孕育

1914年8月15日,陈鹤琴结束了清华学堂的学习乘船赴美留学。在日后的回忆中,他将自己在美国读书的经历分为了两个时期,“一个时期是在霍普金斯研究普通学科,一个时期是在哥伦比亚专攻教育和心理学”[6]。对于求学原则,他提出,“凡百事物都有知道一些,有一些事物,都要彻底知道”[7]。在霍普金斯大学的求学经历中,陈鹤琴从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到生物学的学习中,深刻体悟到了“不仅听有趣的讲演,还要做有趣的实验”[8]。说到动物学的学习,陈鹤琴提及Andrew教授的讲演总是在实验后进行,由此对比当时中国学校教员拿着书本“死教书”,他指出“还不是把活的科学用死的注入法讲死了吗”[9]。在霍普金斯大学三年的学习中,陈鹤琴认为自己是按第一个原则学习的,他认为“我觉得一个游学生到外国去游学最重要的,不是许许多多死知识,乃是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精神……若得到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精神,你就可以回国后,自己去研究学术,去获得知识,去探求真理” [10]。

在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的学习中,Kilpatrick教育哲学课的启发式问答教学法给陈鹤琴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他先让学生们自己认定问题,查阅参考书,而后在上课时,学生们分组就此开始辩论,等到各方的意见充分表达后,“有错误的,他指出错误,有真理的,他指出真理;把一个问题解答得清清楚楚”[11]。而在追随孟禄学习教育史时,考察黑人教育的过程让陈鹤琴“发生很大的感想”,对黑人学院、乡村小学的考察让陈鹤琴对黑人的印象从“厨子”“仆役”转变到“化学家”“黑奴伟人”,由此感慨:“我们自命为优秀分子,曾受过高等教育,应如何奋发惕励,为国努力呢!”[12]

由此可见,陈鹤琴在美国五年的留学生涯中深受进步主义思想的浸润,这不仅使其获得渊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让他掌握了科学实验的方法和孕育了追求真理的研究精神,更为陈鹤琴回国后开展的、力图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中国化、科学化的教育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陈鹤琴早期科学实验的意蕴

1919年,陈鹤琴回到国内,适逢“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担任儿童教育学、心理学教授。自1920年长子一鸣出生起,陈鹤琴对其做了808天的科学观察,以照片和文字的方式写下了354条观察记录,据此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婴儿传记”——《儿童心理之研究》。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将多种研究方法运用于儿童个案追踪与儿童心理发展,开启了陈鹤琴研究中国儿童之门。纵观其一生,他开展的教育科学实验有很多,如儿童教育实验区的南京实验、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的实验、南京师范学院的实验、研究团体的探讨实验[13],而最具有代表性、时至今日仍具有深远影响的,当属在南京市鼓楼幼稚园开启的早期课程实验。

为了改变当时中国幼稚教育全盘西化的现状,实验中国化幼稚教育,1923年秋天,陈鹤琴在南京市鼓楼头条巷25号自家客厅里办起了幼儿园——“南京市私立鼓楼幼稚园”。陶行知曾在1924年向世界教育会议提交的报告《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状况》中指出:“自1923年秋起的鼓楼幼稚园中国化的实验是意义重大又令人鼓舞的。”[14]1925年秋末,陈鹤琴在东南大学十余位教授们筹募资金的支持下,购置几亩地扩建新园舍,开始了第一次的早期课程实验(1925年秋~ 1928年5月),这所家庭幼稚园成为“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中心。

陈鹤琴与其助手张宗麟合写的《一年来南京鼓楼幼稚园试验概况》[15]一文中指出,当时的试验涵盖了课程和教材、教学法、儿童的习惯、设备与玩具,同时提出未来试验的计划和设想,包括儿童研究、幼稚园与小学衔接、幼稚师范、幼稚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等内容。在《幼稚园的课程》[16]一文中,我们可清晰地看到鼓楼幼稚园试验课程的过程,如试验的三个时期“自由散漫期”“论理组织期”“设计组织期”的问题探讨、实例分析、日课表参考、幼稚生生活历等,从中可了解到三个时期课程试验所遇到的问题与调整变化。其中,第三期“设计组织期”以“张先生回家嫁妹”为例谈及九条教师预备工作、八条实行课程要注意的内容,与前两期试验相比,课程同样采取预先拟定的方式,但可依据儿童的兴趣临时变更。“设计组织期”也被称为“中心制单元教学期”,其特点正是“以教育的计划性、整体性、灵活性三者结合起来的‘整个教学法’为指导思想,以达到幼儿教育内容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17]。在追溯鼓楼幼稚园早期课程试验的过程中可发现,第三期课程试验陆续推广到南京14个幼稚园以及晓庄、燕子矶等乡村幼稚园,这对当时中国的幼稚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陈鹤琴提出了著名的“十五条”——《我们的主张》。在这篇文章里,他鲜明地提出“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18],指出“要晓得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均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19]。可见,他留美归国后不是简单地将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照搬照抄,而是汲取其有益的经验,在中国加以改造与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彰显了课程实验的本土化,时至今日这些主张依然具有先进性和指导意义。正如陈鹤琴在几十年后的回忆中这样说道:“鼓楼幼稚园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设备,一切的一切以中国儿童为对象,以中国化为目的、为起点、为归宿。”[20]

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开展的早期科学实验,不仅成功实施,也让陈鹤琴在实验基础上出版发表了众多成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幼稚园的课程》《幼稚教育之新趋势》《我们的主张》《整个教学法》等。1929年颁布的、由陈鹤琴主要负责编制的全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正是基于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成果拟定的,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幼儿教育本土化的开端。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就是“活教育”的尝试与实践[21]。在第二次(1932~1937年)、第三次(1945~1952年)的课程实验中,在钟昭华、周淑钟等人的引领下,鼓楼幼稚园将“活教育”实践推向了高潮,也因而成为“活教育”理论孕育的摇篮,为“活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而今鼓楼幼儿园已然成为传承、播种“活教育”的“大麦田”。

三、对新时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回溯陈鹤琴开展教育实验的过程,中国现代幼教泰斗赵寄石先生曾总结归纳了四个特点:目的明确,内容广泛;借鉴理论,亲身实践;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观点明确,热情传播[22]。可见,陈鹤琴在教育实验中尤其强调目的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同时做到见微知著、广泛交流,这些提示着新时代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从科学研究入手,既要关注儿童发展的实际需要,也要立足社会、园所和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鼓楼幼儿园为例,鼓幼的教师们立足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开展各类研究实践,从单元课程的建构到单元课程班本化的变革,从观察记录到“精密观察”[23],从环境优化到环境中儿童文化的构建,从STEM教育到创客教育……无一不是以研究儿童为基础,在跟随社会、儿童、园所发展的进程中持续开展的科学研究。陈鹤琴“科学实验”研究精神不断唤醒着鼓幼的教师们,他们将“活教育”思想与当下世界先进教育理念相融合,既彰显着对陈鹤琴“活教育”的守正创新,更实现着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由此可见,科学研究应成为新时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途径和重要途径。陈鹤琴“科学实验”研究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对助推新时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将影响更多的幼教工作者。

探索中国化的幼稚教育时,陈鹤琴尤其关注幼稚教育的师资问题,强调“中国化的幼稚园需要中国化的师资”[24]。《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小孩子是不容易教的,幼稚园的教师是不容易做的”[2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26]。面对新时代幼儿教育改革实践和发展的需要,应立足新视野审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提升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包括幼儿教师结合教育发展现状对自身的分析与清晰认知,以及在对可能实施的教育改革实践所需的知识、能力的预判的基础上,所具有的主动发展意识或采取的主动行动。需要明了的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中,自觉性作为幼儿教师主体的内驱力和精神追求之一应在首位。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如尊重儿童的天性和个性、观察研究儿童、即时生成活动等。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其根本在“人”,即幼儿教师。正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中所指出的“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27],这些都需要幼儿教师自身能主动、快速地汲取新理念、实践新方法,关注自身职业及教育对象的独特性,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主体自觉性,才有专业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