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20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探究
作者: 沈歌 杜悦艳【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研究是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所收录的544篇有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内涵、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以及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队伍三个方面。基于此,本文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素养;教师培养;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6-0017-06
【作者简介】沈歌(1997-),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杜悦艳(1973-),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陈鹤琴先生说:“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1]儿童天生就是热爱音乐的,从出生不久的“咿呀哼唱”到主动跟随音乐律动,都体现着他们对音乐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幼儿园开展高质量的音乐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021年5月教育部发布《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提出了“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审美能力”“掌握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等具体要求[2]。良好的音乐素养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之一,是顺利开展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关键因素。对近20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体系。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样本文献来源。笔者先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得到文献149篇;为进一步扩大检索范围,又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素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得到文献216篇。在对有关“音乐素养”的文献梳理中笔者发现,“音乐素养”与“音乐能力”在内涵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且“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的培养”与“音乐教育”紧密相连,因此增加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能力”“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等主题词。笔者将检索的时间跨度设为2001年1月至2021年8月,文献分类限定在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Ⅱ领域,然后再通过对上述主题词的检索,共得到文献579篇。随后,笔者对所得文献进行筛选,剔除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后,得到样本文献544篇。
本文首先以“Refworks”格式将544篇样本文献导出,再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3],笔者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该研究领域的年度发文趋势和热点主题。
三、年度发文量分析
分析近20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可以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知识积累量以及发展态势。笔者通过对年度发文量的统计分析发现(见图1),2001年至2012年年度发文量整体呈现平稳增加态势;2012年以后有关该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开始明显增加,并于2018年达到峰值78篇。这反映了近20年来国内学者愈发关注该研究领域。基于此,笔者将近20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2001年至2012年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研究的起步阶段。2001年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艺术领域的教学指导要点指出,教师的作用应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其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4]。2010年相继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5] ,大力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不断完善幼儿师资培养培训体系[6]。因此,有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在这一阶段中呈现“从无到有,平稳增加”的态势。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开始关注音乐素养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开展的研究主要围绕对培养现状的反思、对音乐素养内涵的探究以及音乐课程改革等主题。
2013年至2016年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研究的成长阶段。这一阶段,2013年发文量为29篇,2016年发文量为52篇,年度发文量显著增加。这一态势与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有着紧密联系。 2012年9月教育部发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幼儿教师应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并且要求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应将此文件作为培养的主要依据[7]。同年10月,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在艺术领域中的学习提出了不同年龄段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教育建议[8],这也对高等师范院校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相关文件发布之后,于2013年起,有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居高不下。不同学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音乐教学中的多元文化等成为该阶段的研究主题。
2017年至今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研究的逐渐成熟和深度拓展阶段。2017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认证提出了具体要求,推动了各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9]。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要求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10]。2021年5月教育部发布《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要求师范生掌握各领域基本知识与方法,实现各领域教学内容的渗透[11]。这一阶段,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结合新时代背景探讨音乐教学改革、不同教学法在音乐课中的运用、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等成为该阶段的研究主题。
四、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热点主题分析
为进一步确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研究的争鸣焦点,笔者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形成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下页),得到关键词节点302个,节点间连线为412条,节点间密度为0.0091。圆圈表示关键词节点出现的频次,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则圆圈显示越大。笔者在结合高频关键词统计表(见表1,下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相关文献,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及培养研究主要有三大热点主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内涵、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队伍。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内涵
该热点主题主要包括音乐素养的内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内涵及特征两个方面。
1. 音乐素养的内涵
厘清素养的内涵,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素养定义为能够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2]。张华通过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盟以及美国等国际机构或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进行分析得出,素养是人在一定情境中用以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13]。陈羽洁以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为依据,认为素养的培养具有清晰的操作性,可以在当下我们所熟悉的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体现出来[14]。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素养是指人通过教育活动而获得的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以满足其自身发展需要的能力。
笔者通过查阅既有文献发现,音乐素养存在不同的定义。梳理后,笔者将其具体分为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将音乐素养定义为一门包含多种音乐课程的独立学科。例如,赵霞认为音乐素养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一门综合课程,课程内容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的学习[15]。第二种观点强调“音乐素养就是音乐感知力”,即音乐素养主要表现为对音乐中音高、音强、音色的感知以及对音乐的表现力。个体的先天特质和后天学习对这种素养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且受后天学习的影响较大[16]。第三种观点将音乐素养定义为涵盖多方面的音乐综合能力。尹爱青从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将音乐素养划定为音乐知识素养、音乐欣赏素养、音乐表演素养以及音乐教育素养[17]。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音乐素养是人在其先天特质基础上经过后天习得的综合音乐能力,主要包括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能力、音乐感知与欣赏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音乐教育能力等。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明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内涵,是本文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相关问题的前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首先应具有音乐素养的基本内涵。许卓娅认为,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教师鉴赏分析音乐的能力、教师表现音乐的能力、教师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能力[18]。梁庆东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主要包括音乐情感与态度、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音乐教育知识与能力、音乐教育科研能力四个要素[19]。其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应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崔晨在其研究中指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具有“综合性、发展性、终身性”的特点,综合性强调人对多种音乐能力的掌握,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音乐能力的习得,发展性和终身性强调的是人需要通过对音乐课程的不断学习来提升自身音乐能力[20]。梁庆东指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需要有对音乐本身价值的认识外,还需意识到音乐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21]。刘艳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还需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必须满足幼儿园教育工作和幼儿发展的需要[22]。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除包括音乐素养的基本内涵外,还应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教育价值优先性等特征。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
该热点主题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现状、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建议两个方面。
1.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现状
笔者在对相关研究梳理后发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主要存在如下现状:(1)大部分学生音乐基础薄弱。一项对某省五个地市开设学前教育专业院校的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176名学生中,只有45%的学生在入学前上过音乐课,55%的学生从未接受过任何音乐知识的学习[23]。赵婷婷对上海市S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78%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音乐教育[24]。(2)音乐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钩。张娜发现,部分高校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与音乐院系的专业化音乐课程培养目标混为一谈,过分强调音乐技能的训练,与幼儿园实际需求脱钩[25]。张宏认为,当下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音乐课程学习时间短,而需学习的内容较多,学生在音乐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机械练习来应付考试要求的曲目,满足不了幼儿园开展音乐活动的要求[26]。(3)音乐课程缺乏合适的教材。钢琴课教学内容多选自专业钢琴教材,学习难度较大且课后练习乏味[27]。音乐课程教学中选取的儿歌谱例部分局限于传统的老歌,与新时代背景不符[28]。声乐课所选曲目难度较大,部分院校所用的教材是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课教材,其中的歌曲多为美声民族唱法,与幼儿园教学实践脱节[29]。(4)教学方法较为传统。郭敏认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填鸭式”现象,教师反复示范,学生反复模仿,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30]。于琦认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仍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模式为主,无法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1]。
2.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