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幼儿家庭养育支持体系的构建

作者: 赵景辉 黎琬诗 谢敏

【摘要】本研究运用问卷法对流动幼儿父母、城市幼儿父母的养育压力与社会支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幼儿父母承受较大养育压力,流动幼儿父母养育压力整体更高;比起城市幼儿父母,流动幼儿父母养育的社会支持普遍不足,情绪性支持与工具性支持更为匮乏。为此,本研究提出要加强流动幼儿父母的情绪性支持,夯实流动幼儿父母的工具性支持,拓宽流动幼儿父母的信息性支持,来构建流动幼儿家庭的养育支持体系。

【关键词】流动幼儿;家庭养育;养育压力;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7/08-0021-05

【作者简介】赵景辉(1985-),男,内蒙古通辽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黎琬诗(1998-),女,广东肇庆人,肇庆市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教师;谢敏(1997-),女,广东佛山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流动儿童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流动儿童规模接近4000万,与过去10年相比增长80%。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规模与趋势将日益明显。流动幼儿家庭常年漂泊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社会关系网络单一、公共事务参与少[1],收入不稳定、生活处境窘迫。与城市幼儿父母相比,流动幼儿父母受到家庭结构、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家庭养育功能较为薄弱。流动幼儿父母面临着在新环境中适应生存以及为子女创造良好生活教育条件的双重压力。

与此同时,《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指出,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优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便捷落户,同时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2]。解决好流动幼儿的家庭养育问题将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及保障社会民生稳定的重要关注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的改善民生新要求,在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趋势及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背景下,国家为切实解决流动幼儿父母养育困境的难题,缓解其养育压力,需要尽快从流动幼儿父母的压力来源与实际养育支持需求出发,推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家庭养育支持体系。基于此,本研究对流动幼儿父母养育压力现状及社会支持展开调查,以期为流动幼儿家庭养育支持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与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对象为A省G市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父母,其中城市幼儿父母632名,流动幼儿父母567名。

(二)研究工具与实施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是改编后的《幼儿父母养育压力与社会支持调查问卷》。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幼儿父母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父母养育压力量表,第三部分为社会支持量表。幼儿父母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幼儿父母个人基本信息、幼儿家庭基本信息与幼儿基本信息三类。父母养育压力量表依据单静娴的《亲职压力量表》[3]进行改编,全表共有37题,分为幼儿教养压力、外界环境压力、生活调适压力、人际互动压力、亲子互动压力五个维度。通过可靠性分析,问卷Alpha系数为0.924,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为0.950,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社会支持量表根据单静娴的《社会支持量表》[4]进行修改,将父母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分为情绪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三部分。通过可靠性分析,问卷Alpha系数为0.872,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3个因子,KMO值为0.916,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9份,有效回收率为95.9%。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父母承受较大养育压力,流动幼儿父母养育压力整体更高

1. 流动幼儿父母养育压力与城市幼儿父母养育压力的描述性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养育压力普遍较大,城市幼儿父母与流动幼儿父母的养育压力总得分分别为3.27与3.59,流动幼儿父母养育压力整体更高。流动幼儿父母在外界环境(3.72)上存在最大压力,在亲子互动(3.68)、生活调适(3.52)、幼儿教养(3.45)、人际互动(3.26)四方面也存在较高的压力水平,养育困境较为明显(如图1)。

从各维度分析:外界环境维度,有79.70%的流动幼儿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环境感到担忧,而仅有35.90%的城市幼儿父母感受相同。高达82.62%的流动幼儿父母表示尤其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问题,79.42%的流动幼儿父母表示担心孩子在外受到其他儿童的不良影响,69.54%的流动幼儿父母表示担心孩子难以适应周围环境,而拥有相同情况的城市幼儿父母比例均不足50.00%;亲子互动维度,61.40%的流动幼儿父母表示孩子会做出一些故意使自己烦恼的行为,51.72%的流动幼儿父母表示与孩子的关系不佳、沟通不畅,而仅有23.98%的城市幼儿父母表示存在类似情况;生活调适维度,80.16%的流动幼儿父母表示,为人父母的角色比预期中要困难,经常感到自身被父母角色与责任所捆绑,自我发展与个人休闲的时间受限,而仅有54.95%的城市幼儿父母表示亲职履行的难度超过了自身预期。80.70%的流动幼儿父母表示在平衡工作与养育任务上存在压力,而仅有49.20%的城市幼儿父母存在工作受影响的情况;幼儿教养维度,70.49%的流动幼儿父母表示经常为孩子的健康发育状况感到担忧,而仅有45.74%的城市幼儿父母表示存在相同情况;人际互动维度,68.11%的流动幼儿父母表示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自己的交友圈变窄,夫妻争执次数增多,而仅有37.10%的城市幼儿父母表示感受到这一明显变化。

流动幼儿家庭养育支持体系的构建0

流动幼儿家庭养育支持体系的构建1

2. 流动幼儿父母养育压力与城市幼儿父母养育压力的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通过样本t检验发现(如表1),流动幼儿父母的养育压力总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幼儿父母养育压力总得分(p<0.05),流动幼儿父母在“外界环境”(p<0.05)、“生活调适”(p<0.01)、“人际互动”(p<0.05)、“亲子互动”(p<0.01)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城市幼儿父母的得分,幼儿教养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流动幼儿父母进入城市后,受到经济收入、工作时间、文化水平等自身条件限制,容易因子女的养育投入与养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感受到较大的压力。

(二)社会支持普遍不足,流动幼儿父母社会支持需求更为迫切

1. 流动幼儿父母社会支持与城市幼儿父母社会支持的描述性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城市幼儿父母与流动幼儿父母感知到的社会支持的总得分分别为3.06和2.79,流动幼儿父母的社会支持低于城市幼儿父母的社会支持。其中,流动幼儿父母工具性支持得分为2.46,信息性支持得分为2.88,情绪性支持得分为3.03,社会支持整体不足(如图2)。

流动幼儿家庭养育支持体系的构建2

从各维度分析:情绪性支持层面,89.29%的城市幼儿父母表示,在遇到育儿挫折或困难时,能够较为容易寻求到安慰与鼓励,而仅有51.35%的流动幼儿父母能够轻易获得身边人的情绪支持,其中83.73%的流动幼儿父母的情绪性支持来自配偶。仅有53.27%的流动幼儿父母认为,自己的育儿观念与做法能够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与支持,而在城市幼儿父母中这一比例高达92.99%;信息性支持层面,有96.70%的城市幼儿父母认为可以依靠自身从各处获得有关育儿的政策信息及教育方法上的建议,而有72.29%的流动幼儿父母认为自己可以获得相关支持。可见,相比城市幼儿父母,流动幼儿父母的社会支持更为匮乏,对家庭外部的社会支持更为迫切;工具性支持层面,78.44%的城市幼儿父母表示,能够在必要时寻找到帮助照顾与接送孩子的人或机构,也能够在必要时寻找到合适的人或机构来分担家务等家庭琐事。21.54%的流动幼儿父母认为自身缺乏家庭教育相关问题指导的支持,17.64%的流动幼儿父母在处理亲子互动与教育等问题时难以寻求专业机构的支持,22.73%的流动幼儿父母表示在寻求托管机构照顾孩子和接送孩子等方面也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

2. 流动幼儿父母社会支持与城市幼儿父母社会支持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通过样本t检验发现(如表2),流动幼儿父母社会支持总得分(2.79)低于城市幼儿父母的总得分(3.06),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城市幼儿父母相比,流动幼儿父母对社会支持的需求更为迫切;流动幼儿父母的情绪性支持显著低于城市幼儿父母的情绪性支持(p<0.05);流动幼儿父母的工具性支持极其显著低于城市幼儿父母的工具性支持(p<0.01);流动幼儿父母的信息性支持与城市幼儿父母的信息性支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四、讨论与分析

流动幼儿家庭养育支持体系的构建3

(一)社会资本影响家庭养育功能发挥,流动幼儿家庭养育负担更为沉重

流动幼儿父母的养育压力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幼儿父母(p<0.05),且流动幼儿父母在“外界环境”(p<0.05)、“生活调适”(p<0.01)、“人际互动”(p<0.05)、“亲子互动”(p<0.01)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城市幼儿父母的得分。总体来看,流动幼儿父母意识到未来社会竞争的激烈性,对养育子女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但受到文化水平、社会关系网络单一、收入水平较低等因素限制,难以为子女提供优质的养育环境与教育资源,亲职胜任感较低,养育压力随之而来。

具体来讲:外界环境维度,79.70%的流动幼儿父母对幼儿的成长环境感到担忧,担心幼儿受到环境中的不良影响,82.62%的父母担心孩子在居住地的人身安全问题。流动幼儿父母的工作时间与收入不稳定,居住场所与职业变动频繁。与城市幼儿居住的市中心或副中心地区相比,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等城市边缘地带人流密集,人口结构复杂,难以为流动幼儿提供合适的游戏活动场所与成长空间;生活调适维度,流动幼儿父母在有关“生活作息与生活习惯调适”“父母角色认知与能力调适”等问题上存在较高的养育压力。受到职业因素的影响,流动幼儿父母的每日工作时间较长,且需消耗较多的身体精力,部分家长的工作存在“三班倒”的情况,或是需要在较早或较晚时间开始工作,加剧了家长们的身体负担,对于生活习惯与作息具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产生难以胜任亲职的养育压力;人际互动维度,流动人口因为地域文化上的隔阂差异以及工作、居住地变动频繁等现实问题,在城市中重新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相对困难[5]。为了照顾孩子,社交需求被阻断的体验相对更多,缺乏人际互动支持;亲子互动维度,调查结果显示51.72%的流动幼儿父母感到亲子关系紧张。流动幼儿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获取科学育儿知识的途径有限,科学教养的意识较为薄弱,亲子间正向互动频率不高,更容易引发亲子矛盾与冲突[6];幼儿教养维度,流动幼儿父母与城市幼儿父母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流动幼儿父母对幼儿的健康状况及发育水平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担忧。流动幼儿父母普遍认为来到城市生活,提供给幼儿的食品种类更为丰富,食品卫生监管更为严格,能为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此外,流动幼儿父母认为来到城市生活虽然具有一定挑战性,但比起幼儿在农村的教养环境,城市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养资源,开拓了幼儿的学习视野,对幼儿的成长具有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