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身份过时了吗?

作者: 孟佳丽

应届生身份过时了吗?0

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常在每年校招季才意识到自己“应届毕业生”身份的珍贵。尤其在近几年就业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为了延长这一身份的“保质期”,临近毕业或刚毕业的学生各出奇招:主动申请延期毕业、向用人单位提出不缴社保、脱产考公考编……然而,这种后疫情时代形成的就业局面正随着各地新一轮的政策调整出现变化。

今年1月初,“四川拟取消应届生身份限制”登上热搜,引发热议。一种声音表示支持,认为取消应届生身份有利于就业市场的公平,另一种声音则认为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时需要缓冲。

争议的源头来自于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2025年1月2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就业领域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针对就业领域提出了如下调整:取消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限制,调整机关公招年龄上限;支持事业单位适当放宽招聘年龄条件;鼓励企业放宽用工年龄限制。

事实上,在四川省之前,从2023年开始,湖南、山东、贵州、云南等多地的人社部门已经放宽了应届毕业生身份的认定标准。相关调整主要聚焦于两方面,一是延长应届生身份的“保质期”,将毕业1到3年的毕业生都纳入应届生范畴;二是有过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的情况不再作为应届生身份的否定项。

与此同时,另一种来自学界的声音认为,面对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放宽应届生身份限制治标不治本,未来应当逐步淡化甚至取消应届生身份。早在2022年“两会”期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就曾提出,“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改革已经过时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升学、劳动及人事政策。取消毕业生择业期政策,将来就业就不再分应届生和往届生,而是对所有就业对象实行一视同仁,从制度层面保障公民的平等就业权。”

从“放宽”到“取消”,应届生身份是否不再重要?此次放宽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招聘方如何看待这一变化?《第一财经》杂志采访了多位学生、公司HR、政策研究者等,试图揭示此轮政策调整背后的原因与可能的影响。

应届生身份能带来哪些好处?

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为大学生初入职场提供了“新手保护期”—求职时,可以避开和有正式工作经验的社招人员竞争,入职后还能接受系统化的公司培训。

更重要的是,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全球500强企业、互联网大厂等的招聘公告中,应届毕业生身份多是明确的报考条件之一。2024年12月举行的“国考”招录计划中,有65.7%的岗位只开放给应届毕业生。

另一方面,应届生在各地的人才引进和落户速度上也享有诸多“隐藏福利”。例如上海所有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无需评分可直接落户上海;应届本科毕业生到杭州工作并缴纳社保满6个月可以申领包括生活、就业、租房等在内的补贴4.6万元。

种种优惠政策使得应届毕业生这个身份的附加值越来越高,为了保留这一身份,享受其红利,不少应届生在就业时变得尤为谨慎。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缓就业的比重已经达到19.1%,去年这一数字为18.9%。而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202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42.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延毕不为别的,就是希望保留应届生身份。

毕业两年还能算应届生吗?

被高校学生普遍看重的应届生身份,主要分为当年毕业的应届生和择业期内的应届生两种—按照国家规定,毕业后尚未落实工作的高校学生,在两年内享有和应届毕业生同等待遇,这两年被称为“择业期”。

择业期常常被认为是给年轻人从容就业的机会,但在现实中,择业期内毕业生如果与任何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有过工作经历,尤其有过缴纳社保的记录,将不再被视作为应届生。

各地单位、各类执行主体在操作层面也存在许多不清晰和执行标准反复的问题。

例如,“未落实工作”究竟是以事实层面的未就业为准,还是以社保记录、人事档案存放地等纸面证据为准?

小红书上就曾有用户发帖表示,自己因为在报名时如实填写了没缴过社保的就业经历,而止步于面试前的资格审查环节。江苏省甚至在2022年后就彻底取消了公务员省考中对择业期的认定条款,即只有当年毕业的学生才能报考应届生岗位。

不少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选择脱产考公考编的学生,在彻底失去应届生身份、终于选择进入职场时只能参加社招,此时又发现漫长的备考经历让他们与就业市场脱节,陷入了就业困难的恶性循环。

即使是具备市场竞争力,通过当年校招顺利入职的应届生,如果在不到一年内经历了裁员,也等于失去了应届生身份,无论考公还是参加社招都再无优势。

这项最初旨在促进就业的政策在实效层面变得越来越背离其初衷。

此次“放宽”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择业期看似给了毕业生更多的试错空间,但苛刻的条件也使得年轻人陷入两难—要么匆忙接受不理想的岗位,要么为保留身份缓就业甚至主动选择“社保断缴”。

此次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和择业期的区别就在于取消社保限制,真正延长应届期,试图从本质上消除制度性歧视,让毕业生有更自由的试错空间。上海允许毕业两年内未落实工作的学生报考事业单位,山东明确社保记录不影响应届生认定,这些调整都降低了职业探索的“机会成本”,毕业生可以尝试灵活就业、创业或短期工作,同时也能保留冲击体制内岗位的资格。就业选择回归个人能力和意愿,而非受制于身份的枷锁。

即将从汉语言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于然认为,“放宽”对她而言是利好,“我今年报考的国考省考应届岗位进面分都是140+,放宽认定对我来说是多给了两年试错的机会”。

从短期来看,政策调整确实为毕业生提供了喘息空间,但从长期来看,也可能引发新的“内卷”—当更多往届生加入竞争,部分热门岗位的录取门槛会被推高,毕业生们将不得不继续为自己加码。秦晓泉今年7月将从一所985院校的新传专业硕士毕业,她对“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的第一反应是压力倍增,“现在去应聘公司都要求有工作经验,如果放开了,企业更不愿意接受经验少的应届生了,会有危机感”。可以预见,仅仅依靠放宽应届生认定范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岗位供需失衡,反而有可能加剧部分优质岗位的竞争。

外企、民企怎么看?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此轮政策调整对民营企业不具有强制力,腾讯、淘天集团等公司相继在各自针对2025届的校园招聘公告中,将应届毕业生的认定标准放宽了一到两年。

然而,多位来自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民营企业HR向我们表明,今年他们所在的公司并不会因为此次政策变动而放宽对应届生的认定范围。

其中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成本。对于企业而言,“如果在当年毕业这个最严格的标准里面就能挑选到合适的好苗子,那从业务角度来讲,公司并不需要刻意扩大所谓的应届范围,去增加人才池扩大带来的招聘压力。”一位曾长期在互联网腰部大厂从事校招的HR解释道。

不过,外企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宝洁、达能、丝芙兰、汇丰等全球500强企业的校园招聘都向毕业1到3年的学生开放,且不同于择业期对应届生的界定方式,外企对校招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和社保没有任何限制。因此,外企在社交平台上常常被冠以“往届生友好”的标签。

史茜在快消、化工外企有过8年校招经验。2022年,她曾推动任职公司将校招时对应届生的认定范围扩大至毕业一年内。“我们渐渐发现,很多校招的同学在毕业当年的时间节点上并没有想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可能因为不适合或者不喜欢,半年后就离职了,反而是有一些工作经验的学生会想得更清楚,稳定性也更高。”

在外企有过10年招聘经验的HR冯源则认为,外企面向往届生招聘是一个完全基于市场化逻辑的动作。“招聘的本质是你要招到和这个岗位相匹配的人,真正考察的是候选人的能力,这个角度上,应届和往届的划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随着对应届生身份认定的放宽,所有企业最终会达成一个共识:长期来看,就业市场会从“身份依赖”转向“能力本位”,当企业不再通过应届生标签筛选简历,真正有能力的求职者更有可能脱颖而出。

应届生身份过时了吗?

应届毕业生身份往前追溯,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核心渠道,承担着向政府、国有单位直接输送人才的功能。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到指定单位,这种模式下,应届生身份可以说是一种制度化的资源分配工具。

改革开放后,尽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体制内单位还是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对应届生招聘的依赖。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逐年扩招,毕业生数量激增,应届生身份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在中国,应届生要按照计划招进单位,或是按照计划分配,如果计划没有落实到位,政府会提供一些只针对应届生群体的特殊优惠政策去帮助企业完成计划,但这种倾斜如今不具有普适性,“现在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生太多,继续利用政府资源为应届生提供照顾,不仅负担重,还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公平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过去将高校毕业生硬性分为应届毕业生与往届毕业生的做法会造成一种短视的结果,即高校和社会只关注毕业时的就业,而不关注就业质量和毕业后的中长期就业。“应届生找不到工作和往届生找不到工作不是一个概念吗,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应届生就业的重要性?往届生难道不重要吗?”

在熊丙奇看来,大学生就业难不是通过身份限制或保护就能解决的,如何创造更多岗位需求才是关键。“取消应届生身份”的做法是将现有对应届生的优惠政策扩大,提供给更多的求职者。

此外,取消限制后,往届生与应届生可平等竞争,用人单位将更注重实际能力而非身份标签,有助于选择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促进就业市场的良性循环。

如果上述《征求意见稿》最终得以通过,四川将是中国首个取消应届生身份认定限制的省份,这是促进就业公平的实际举措,但具体如何理解“取消”还需要看四川接下来的文件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一轮引发广泛讨论的公开意见征集已经结束,相关公告也在征集时间到期后从网站撤下,据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给《第一财经》杂志的反馈,从意见征集到政策出台,前后还需要3到5个月的时间。

于然认为,取消应届生身份是好事,因为所有的应届生都会变成往届生,如果只有一次机会,容错率太低,她可能会因此放弃不够满意的offer而选择再战考公。如果取消应届限制,她可能就不会那么执着于工作的稳定性,而是会选择多元化的岗位,勇敢试错。“所以有时候应届身份已经不是保护了,而是枷锁”,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