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道德滤镜看美国

作者: 雷墨

美国历史上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积极角色是客观事实,但背后的逻辑绝对不足以推演出道德高尚。

特朗普入主白宫一个多月,最痛心疾首的应该是美国的盟友,以及那些自认为美国的呵护对象。他们都会有个共同的困惑:以前那个有利他心的道德标杆去哪儿了?

股神巴菲特最近把关税称为战争行为。在笔者看来,这倒不是因为他更懂经济所以只以经济逻辑分析问题。更合理的解释是,巴菲特洞穿了人类社会演化的规律。如今这个时代,开动战争机器开疆拓土已不合时宜,国与国之间博弈的焦点已转向经济实力的比拼,其后果堪比战争。

如果上述推理成立,那么美国的贴心盟友们,就更有了伤心的理由。因为他们本有理由相信,经济实力强大的美国不会欺负相对弱小的盟友。但现实很冰冷:美国的“高尚”,即便不能说全是包装,至少能肯定其内核是私利驱动。

美国“高尚”论述,主要是由西方世界创造,最经常并引用的一个例证是,美国通过率先垂范,引领世界进入了削减关税、贸易繁荣、经济发展的时代。著名经济学者理查德·鲍德温在其《大融合:信息技术与新全球化》一书中,对美国如何通过主动降低关税、说服其他国家参与多边贸易从而实现多赢的历史做了精彩的论述。

美国历史上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积极角色是客观事实,但背后的逻辑绝对不足以推演出道德高尚。

19世纪末期美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20世纪初,美国的制造业已经强大到不需要关税保护的程度。当时一位英国记者在名为《美国入侵者》的书中写道,“美国工业入侵最严重的方面在于,这些新来者已经控制了过去15年中建立的几乎所有新兴产业。”

美国制造业强悍实力的直接结果是,本国制造的商品国内市场无法完全消化,而当时欧洲的工业强国利用高关税对美国商品竖起壁垒。那时的美国在国际舞台上还是二流角色,既无影响力也无号召力,想通过相互降低关税促进出口也是有心无力。

二战把欧洲的工业强国打残了,而美国的制造业实力却膨胀得更大了,“寻求出口”的意愿更强了,底气也更足了。所谓的率先垂范,就是美国以主动降低进口关税为诱惑,换取美国商品以更低的门槛进入其他国家市场。这里面与道德没什么关系,更谈不上高尚。

如今特朗普抡起关税大锤,怀念“高尚美国”的人,也大可不必呼天抢地。虽然特朗普的某些做法明显违反规则甚至冲击国际社会公认的底线,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带着道德的滤镜看美国,注定会失望。

事实上,就美国GDP世界占比而言,冷战结束的1991年与2024年并没有太大变化,都在25%左右。但国际政治的博弈不仅涉及绝对实力,还有相对实力的变化。换句话说,虽然美国依然是世界第一,但如果有其他国家的实力离它更近,那就会出现问题。

从美国“高尚”起来直到现在,国际政治运作的逻辑并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特朗普认为整个世界都在占美国的便宜,不是因为美国没有从贸易中获利,而是他觉得美国没有拿到足够大的份额——大到不能给其他国家剩多少。

打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像山姆大叔一直都吃着火锅,其他人吃路边麻辣烫。如果他发现哪一天有人也掏钱吃火锅,那他就会质问这钱从哪里来,甚至一怒之下掀桌子。现在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的操作,就是在“掀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