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费在什么时候不算浪费
作者: 肖瑶见义勇为也好,受难离世也罢,祭奠者和被祭奠者,本该抱持着对生命的争取,而非放弃。
根据央视新闻调查,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网红“胖猫”离世后,被自发送到其坠落的长江大桥边的外卖,最终产生了重达94.6吨的垃圾。虽然没有明言浪费二字,但这一惊人数据,已足以让一起偶然事件引发的非理性效应得到了具象体现。
2024年4月,网名“胖猫”的21岁男子在重庆长江大桥跳江,其生前与女友之间的情感纠纷、金钱往来在网上发酵。此前爆料,胖猫为了给女友转账,甚至舍不得吃一顿像样的外卖。于是,网友自发为胖猫点外卖送到其结束生命的江边。仅汉堡就有逾50万份,甚至有人豪掷8000元订购外卖。
在这场自发的集体祭奠里,食物不再是食物,而是承载了某些公众情绪甚至是道德共识,代表一部分人的同情、共情或善意的怜悯。尽管调查结果公布,公众想象中的“内情”与真实相距甚远,但热度已去,一切都不再重要。
悼念与祭奠是独属于人类的美德,穿越年龄与性别,跨越国界。无论是在灾难中不幸离世的无名之辈,还是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执牛耳者,当我们对生命本身或某种品德心生敬意,就足以对一个陌生人感到哀伤、遗憾和怜惜。
对胖猫的自发悼念,当然不是出于对美好品德的敬意,而是出自某种主观的经验共情和审美上的感伤。不同于见义勇为者这类具有英雄色彩的人物,一个心酸的爱情信徒,更容易戳中普通人支撑起来的时代情绪。
马克思·韦伯说,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人总是在不断创造和阐述各种意义来解释自己的生活。胖猫事件自发酵之时起,就迅速演变了成一种去人化的景观,总有网友能在相当程度上代入自身。
毕竟,谁不曾为几个女孩掏心掏肺,谁又不曾受过情伤对世界险些绝望。这也就是近两年来传说中正在崩盘的“舔狗经济”。
在经济下行之时,“舔狗”“沸羊羊”等外号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感情中无限放低自我姿态、过度付出金钱等行为越来越遭到群嘲。“示好”与“供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市场经济价值原则逐渐代替情感原则。一件事“不值当”,就没有必要去做。
网友对胖猫的哀叹和共情,就是在预设了一个超低投入回报比的基础上,代入了最极端的亏损结局。外卖是献给“胖猫”或一部分自己的“贡品”,即便物质形态浪费了,心意也没浪费。唯一不一样的是,现实中真正的贡品,一般不会选择腐烂后惨不忍睹的热加工熟食。
可外卖不同于鲜花,前者的“凋零”必然伴随着公共卫生、 健康隐患等问题。它并不能从一种美转换到另一种美。大量食物在公共场所的堆积和腐烂,让心意变质。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送到长江大桥的外卖中,一度出现空杯、空包装、白水等现象。被当作符号的食物、注定会被浪费的食物,就不去做实它。这是商业的逻辑,是商家自保和逐利的本能。
有趣的互文是:给胖猫点的外卖代表网友们的心意,最终去向却是浪费;“舔狗”们为心仪对象付出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成本,如果没能换取对方在心意或身体上的付出,也算是一种浪费。不同的是,前者的“浪费”是一种自认为高尚的浪费,是即便腐烂也曾绚烂的勇敢的心。后一种浪费,则是实打实的自我践踏,和令人咬牙切齿的沉没成本。但实际上,二者并无太大不同,本质上它们是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环境下呈现出来的大相径庭的形态。
唯一可以笃定的是,不论是食物还是心意,在交付出去的时候,它们都是由自诚心的。而所有值得被祭奠的情感和品质,都该是非极端化的。见义勇为也好,受难离世也罢,祭奠者和被祭奠者,本该抱持着对生命的争取,而非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