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屏24小时”,关乎未来之基

作者: 崔传刚

“息屏24小时”,关乎未来之基0
崔传刚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姚明提出的对未成年人开展 “息屏24小时”行动的建议引发热议。事情虽小,但焦虑的舆论折射出,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产品,摆脱青少年的“虚实失衡”危机,守护孩子们触摸真实世界的能力,已然成为引发全社会反思乃至关乎民族未来的深刻议题。

面对屏幕,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受到巨大挑战。社交媒体、游戏、短视频本身就具有成瘾性,而所谓的“青少年模式”经常形同虚设,引发“防沉迷系统失效—家长无力约束—企业责任缺位”的恶性循环,导致未成年人对屏幕愈加沉迷。家庭环境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许多家长没能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和关爱,甚至自身就沉迷于电子产品,结果电子设备成了“电子保姆”,孩子自然也就把更多情感和精神需求诉诸屏幕,把屏幕变成了“好朋友”。

长时间高频率地接触屏幕,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姚明提到的“四小”问题——“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正是过度依赖屏幕的连锁反应。心理与社交层面的问题同样严峻。过度沉迷虚拟世界使一些孩子变得孤僻内向,现实社交能力严重退化。更可怕的是,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尤其是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还会侵蚀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但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其现实行为出现偏差。

“息屏24小时”行动是通过“强制戒断”的方式来重塑行为惯性,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自我审视的契机。通过这种戒断,孩子们将暂时摆脱屏幕的束缚,重新回归真实生活,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参与现实的社交活动,培养更加多元的兴趣爱好,逐步恢复和提升现实世界中的各项能力。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息屏24小时”这种间歇性行动,而应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协同发力。反对过分依赖屏幕,并不是要妖魔化科技进步,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精神与身体的平衡,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先进技术不应是吞噬人类主体性的黑洞,而应是服务生活的工具。在虚实愈发交织的智能时代,青少年既需要拥抱技术,又不能被技术奴役。唯有在拓展虚拟空间的同时扎根现实世界,才可能拥有美好未来。

编辑 田亮 / 美编 苑立荣 / 编审 张建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