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预算
作者: 杨依依咱老百姓过日子,最操心的就是“钱从哪儿来,又该花到哪儿去”。就像我邻居小李,每个月工资一到手就开始盘算:房租水电、柴米油盐、孩子补习班……这些开支能省则省,就怕月底剩不下几个子儿。这和国家财政是一个道理——钱要花得明白,花得值当。过去20多年,国家财政支出从2000年的1.59万亿元涨到2024年的28.46万亿元,膨胀了17倍。钱越支越多,但有人仍喊“钱不够用”,这事儿怪吗?
问题出在传统的“基数预算”模式上。打个比方,就像给孩子零花钱,去年给100块,今年自动涨到120块,也不管他是不是真需要买新书包。政府预算也这样:去年某个项目花100万,今年按惯例涨到120万,形成“为花钱而花钱”的怪圈。这种“基数+增长”的惯性看似合理,实则让财政资金像被水泥封住的水管——表面严丝合缝,内里却暗含堵塞和浪费。 有些该淘汰的项目就像衣柜里的旧衣服,明明不穿了却还占着地方。
为什么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模式?因为财政资金正在经历双向挤压。一边是刚性支出持续膨胀——全国教育经费每年增长数千亿元,基本医保支出5年涨了49%,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每年递增;另一边是经济转型期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土地财政退潮后,地方财政自给率普遍下降。这就好比家里的顶梁柱收入增长放缓,但房贷、学费、医疗费样样不能少,除了精打细算别无选择。更关键的是,新发展格局要求财政资金必须精准投向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战略领域,旧有的“撒胡椒面”式分配已跟不上时代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零基预算”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自动续费”模式。这可不是简单的省钱,而是像给家里做大扫除——先把所有柜子腾空,再一件件往回摆,每件都得证明自己配得上占这个地儿。具体来说,就是每个预算年度都从零开始,重新评估每笔钱该不该花、花多少、怎么花。安徽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说得好:“零基预算改革不是为了省钱,而是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紧要处,花出更大效益。”这个“刀刃”既包括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也涵盖老旧小区改造、农村污水治理等民生痛点。改革后的资金分配就像精准灌溉系统,哪里干旱就往哪里送水,而不是按固定管道平均给水。
这就像当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财政领域的‘精算革命’正在重塑深层治理逻辑。
零基预算带来的不仅是“减法”,更是资源配置的“乘法效应”。河南郑州在试点中对2000万元以上的延续项目和2025年所有新增项目开展预算评审,审减资金30亿元全部用于民生领域重点改善项目。这种压力倒逼各部门提前做可行性研究,改掉年底突击花钱的积弊。甘肃将项目支出细化为5种类型,明确每类资金的测算依据。例如某市交通局申请2亿元修环城公路,经评审发现现有道路利用率不足60%,最终改为8000万元拓宽堵点,余款转投校车采购。这种“动态调焦”,正是零基预算改革的精华所在。
零基预算打破了延续数十年的“条块分割”思维——过去各部门就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环保的钱不能用于教育,基建的预算不能支援养老。现在通过跨部门资金整合,内蒙古可将散落在各部门的草原生态补助资金整合使用,牧民们既能领到禁牧补助,又能用配套资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这种聚沙成塔的效应,让财政资金真正实现了“1+1>2”。
16个中央部门已在2024年率先开展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有些省份已开始全面推行零基预算改革。这就像当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财政领域的“精算革命”正在重塑深层治理逻辑。未来的预算管理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清单化”管理,中央和各省区市都要建立重点保障事项清单,确保重大战略“弹药充足”;二是“标准化”建设,从项目成本核算到绩效评价,全程都有可量化的标尺;三是“全周期”调控,每个项目从立项到结束都要接受动态评估,防止“半拉子工程”吞噬资金。
当然,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零基预算改革必然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有些延续多年的“法定支出”需要重新审视,某些部门的“自留地”面临整合,这对各级政府是场大考。但正如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所说,改革需要“刀刃向内”,成果将惠及国计民生。那些曾经躺在报表里的数字,正在变成科技园区的实验室、偏远山村的卫生室、老旧小区新装的电梯——当财政资金真正遵循“该保必保、应省尽省、讲求绩效”的原则,老百姓的获得感就是改革最动人的注脚。这场静悄悄的财政革命,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
编辑 田亮 / 美编 苑立荣 / 编审 张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