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殉国”的英雄团长

作者: 郭岭松

“两次殉国”的英雄团长0
罗芳珪。(AI修复照片)

1937年8月,中国军队血战南口18天,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当年9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高度评价南口战役,“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远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

战斗中,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五二九团团长罗芳珪率全团将士浴血奋战,重创日寇,为捍卫民族尊严付出重大牺牲。

战后,该团被赋予“抢防南口的罗芳珪团”荣誉称号,与“保卫卢沟桥的吉星文团”“保卫上海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奇袭阳明堡飞机场的陈锡联团”并列为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四大名团。

“塞外长城堪自诩”

1907年,罗芳珪出生于湖南衡东一个书香世家,13岁考入长沙岳云中学。岳云中学人才辈出,杨开慧、丁玲、何孟雄、邓华等均毕业于该校。罗芳珪对岳飞极为崇拜,从小立志从军报国。

高中毕业后,罗芳珪和同学一起前往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与众多国共两党名将成为同期同学。后来,他参加北伐,历任排、连、营长。

1934年,年仅27岁的罗芳珪升任十三军八十九师五二九团团长。史载,罗芳珪“沉默寡言,机警过人,临危不乱,虽细不苟,文采风雅,有名将风,抚下以诚,事上以志”,凡认识他的人“莫不推重,目为大器”。

1935年冬,日军指使伪军李守信部占领察哈尔北部和东部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绥远。 绥远位于内蒙古西部,地处外蒙、晋、陕、察等地要冲,一旦有失,日军即可以此为基地,窥伺华北、西北。

1936年10月,形势愈发紧张,国民政府指示绥远省主席傅作义“不卑不亢,相机应付”,并将汤恩伯第十三军划归其指挥。11月15日,绥远抗战打响。

十三军配合傅作义部与日伪军血战三昼夜,最终取得百灵庙大捷。战斗中,罗芳珪率领全团奋不顾身、拼死冲杀,重创日军。五二九团也因此获得“猛虎团”美誉。战后,罗芳珪赋诗一首:余生有幸握兵符,敌忾同仇把寇诛。塞外长城堪自诩,冲锋陷阵效前驱。

“直捣小倭营”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日寇占领平津后,沿平汉(北平至汉口)、平绥(北平至绥远)铁路进一步侵略。位于北平西北40余公里的南口镇成为必争之地,这里是北平通往大西北的门户,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7月下旬,国民政府命令汤恩伯部务必于8月初赶到南口,至少坚守15天。31日,十三军完成战前动员,决定由罗芳珪带领五二九团打头阵,其余各部陆续跟进。

为解除后顾之忧,罗芳珪将已有身孕的妻子送回老家,同时要求全团一律轻装,出发前“把自己的一切东西抛掉,除了在战场上所需要的武器之外,别的什么也不带,以示决心”。

即将投身大战之际,罗芳珪以诗明志:报国请长缨,挥戈奋远征。百灵曾奏凯,南口报佳音。壮志冲牛斗,雄师耀汉旌。来朝何处去,直捣小倭营。

伴随着敌机轰炸,五二九团于8月2日赶到南口。一下车,罗芳珪就抓紧察看地形,布置防御力量,率部承担起南口战场正面第一线防守任务。战斗一旦打响,他们将最先迎战日军。

没过几日,日军便气势汹汹猛扑过来。8日一早,战斗开始。日军首先集中炮火猛烈轰击,一天之内落在五二九团阵地上的炮弹高达5000余发,而后,步兵在飞机掩护下开始冲锋。罗芳珪指挥全团沉着应战,重点打击敌步兵,并于当天夜里调整布防,放弃南口车站,重点守卫龙虎台。

龙虎台位于南口东南两三公里的位置,四周都是低洼地带,地势险峻,是守卫南口的前哨阵地。罗芳珪率团在此血战数日,付出极大牺牲。

11日拂晓,敌军再度发起进攻。五二九团奋勇抵抗,反复肉搏十余次,终于守住阵地。12日拂晓,日军再次进攻南口。战至下午3时,南口阵地失守。当天夜里,在炮兵掩护下,罗芳珪亲率两个连发动夜袭,毙敌300余人,毁敌战车数辆,成功收复白天丢失的阵地。这是南口抗战中首次逆袭胜利。

8月14日,日军炮火更加猛烈,五二九团阵地几乎被夷为平地。团指挥所被轰塌,罗芳珪身受重伤,被抬上担架之际,仍高呼“杀敌”。由于战场信息传达不及时,十三军军部接到报告称罗芳珪已阵亡,各大报纸随即登出“罗芳珪全团殉国”的消息。实际上,罗芳珪经过救治后,脱离了生命危险。

在南口血战一周,五二九团伤亡惨重。据八十九师副官主任苗秀霖回忆:“该团牺牲过大,换到后方来休整,傍晚路过榆林堡,我在南门外迎接慰问他们,暗中清点其官兵人数,原2400人的团,尚存1200余人。”

“两次殉国”的英雄团长1
1937年8月12日,上海《申报》有关南口战役的报道。

“纵死杀场志不移”

南口血战,五二九团虽损失惨重,但士气不减。经过短暂的休整,罗芳珪率部转战河北、山西等地。

1938年3月,五二九团前往鲁南,加入保卫徐州的行列。4月初,中日两军争夺台儿庄之战已近白热化。4日,罗芳珪奉命支援在庄内坚守的池峰城部。他号召部下:“今日之战,有进无退,有敌无我,男儿报国之日,正当其时。愿诸君为国而死。倘不达任务,虽不死于敌亦当自杀,后顾者必刃之。”全团官兵深受鼓舞,一夜之间连克日军三处阵地,占领大顾栅村,逼近台儿庄。

4月6日下午,罗芳珪与团副李友于隐蔽在前沿阵地观察敌情,准备组织部队夜袭。傍晚时分,敌炮猛轰五二九团阵地,罗芳珪二人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殉国。

“两次殉国”的英雄团长2
1938年徐州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向日军发起攻击。
“两次殉国”的英雄团长3
1938年,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抗击日寇。

部下整理罗芳珪遗物时,在他口袋里发现了一首未完成的七律:大敌当前局势危,男儿报国正当时。破釜沉舟唯拼搏,纵死杀场志不移。没有国来哪来家,凭将碧血染黄沙……

十三军准备将罗芳珪安葬在徐州,但遭其亲随、同乡罗祖应反对。罗祖应说,离家时,罗芳珪的大哥千叮咛万嘱咐,万一弟弟不幸殉国,无论如何都要将遗体运回家乡安葬。军部同意了这一请求,将罗芳珪灵柩取道郑州转运武汉,因罗妻临产,在武汉停灵一个月后才运往衡东。

罗芳珪殉国后12天,女儿罗本忠出生,令人不禁叹息。

1938年5月,罗芳珪灵柩回归故里,当地各界人士400余人前往迎接,而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蒋介石、林森、何应钦、于右任、孔祥熙等60多名国民党军政要人赠送挽联、挽词。中国共产党人也向这位为国捐躯的年轻将领表达了沉痛哀悼,周恩来赠送挽联:为国家合作抗日,南口防守决死战,声震中外;作民族复兴英雄,台庄大捷成壮烈,独有千秋。

人们将罗芳珪与其父埋葬在一起。1933年父亲病故时,罗芳珪正坚守岗位,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留下终生遗憾。为国捐躯后,他才得以还乡陪伴父亲,真正践行了生尽忠、死尽孝的民族传统。

为褒扬其爱国精神,国民政府追谥罗芳珪为少将,入祀衡阳南岳忠烈祠。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罗芳珪为革命烈士。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罗芳珪入选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

编辑 苏睿 / 美编 徐雪梅 / 编审 张建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