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寻豹

作者: 卢路

岛国寻豹0

去斯里兰卡雅拉国家公园“Safari”不是第一次,但我每一次出发前的兴奋都丝毫不减,这次也一样。我们一行人凌晨4点起床,乘坐疯狂吉普车在沉睡的乡野小道上一路狂奔,只为在天亮前赶到雅拉。

自然旅行爱好者一定对“Safari”一词不陌生。它原本是指欧洲殖民者驾驶吉普车在非洲狩猎野生动物的过程。后来,这个词逐渐退去殖民的血腥味,转而成为进入野生动物保护地观赏野生动物的代名词。

我们这次的目标——雅拉国家公园位于斯里兰卡东南部海岸,是斯里兰卡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公园。作为印度洋上的岛国,斯里兰卡位于赤道和热带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只有截然不同的干湿两季。雅拉处于半干旱气候区,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灌丛、湖泊、河流、海洋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使得雅拉以野生动物高目击率而闻名遐迩。

“画像”

当我们迎着朝阳进入雅拉,最先观察到的是种类丰富的鸟儿。

斯里兰卡全岛生存着508种鸟类,在雅拉就有超过220种。一进雅拉国家公园的大门,在一片湿地附近,就有20多种水鸟悉数登场,这无疑是一盘“很顶”的前菜。不过,我们的观察目标是斯里兰卡豹,这也是令绝大多数来访者心向往之的明星物种。

让我们先来给它一个“画像”。

斯里兰卡豹因长期生活在岛国,与大陆隔绝,逐渐演化成豹的一个独特亚种,也是诸多亚种中体型较小的。它身体长度(不含尾巴)仅有0.8米到1.2米,尾巴则达到体长的80%。比起“东北表亲”远东豹、“中东大哥”波斯豹,这个斯里兰卡特有物种确实属于袖珍版。

和大陆豹相似的是,斯里兰卡豹也有一身金钱斑纹,背部棕黄色而腹部白色,体表的斑纹在斑驳的树影下是最好的伪装,为它们伏击猎物提供了绝佳的“迷彩服”。

雅拉是全世界豹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据估算,这里每100平方公里大约有17只到27只豹,整个公园里豹的总数达到700只至950只,占斯里兰卡全国豹量的1/4左右。

“猎手”

豹是分布最广的大型猫科动物。从冬季温度低至零下30摄氏度的俄罗斯远东森林,到温度高达50摄氏度的卡拉哈里沙漠,从低海拔的平原地带,到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和乞力马扎罗山区,人们都能见到豹的踪迹。也是在如此广泛的分布中,豹演化出了9个亚种。

进入雅拉不久,我们就从擦肩而过的其他游客那儿得到“情报”——刚才看到了“豹过马路”。这是千载难逢的目击豹的机会,我们一车人的多巴胺立即被点燃,迅速赶往现场。

豹行动诡秘,人类想要目击它的难度极高。虽然雅拉的豹密度居于世界前列,但想真正看到它,还是需要一些运气的。

车行驶到目击地附近,便原地熄火,安静等待着。等待的时间特别漫长,直至周遭的寂静被猴子和斑鹿的叫声打破。有经验的司机说:“它来了!”因为这是猴子、斑鹿在警示同伴:有豹出没。气氛瞬间变得异常紧张。

通常,豹在捕猎时会选择潜伏加突击的方式。它在猎物必经之地耐心蹲守,俯卧身躯,让自己与蒿草丛融为一体。发现猎物后,它的身体向前匍匐移动,直至距猎物一步之遥时暴起,瞬间置猎物于死地。这就要求听觉、嗅觉、耐力、爆发力俱佳,因此,豹是天生的猎手。

可惜几经搜寻,神秘的“猎手”仍未现身。车辆缓缓向前行驶,司机突然一脚刹车停下,短暂的失落被新的兴奋取代——土路边上,一排梅花状、手掌大小的脚印出现了,这正是斯里兰卡豹的足迹。我们还是与它擦肩而过了。这一场未能谋面的搜寻像极了一出几经反转跌宕起伏的剧目。

“独大”

除了斯里兰卡豹,雅拉国家公园还生活着很多野生动物,印度斑鹿、欧亚野猪、缨冠长尾叶猴、黑颈兔、蓝孔雀、斯里兰卡原鸡等,这些都是豹的食物。于豹而言,可谓“水草丰美,物产丰富”。

和非洲豹不同,斯里兰卡豹鲜少在树上进食,而是把猎物拖到隐蔽处,吃剩的食物才会拖到树上保存。

原因显而易见,在这里,斯里兰卡豹完全没有竞争对手,不会像非洲豹那样需要提防狮子,也不会有斑鬣狗那样的竞争对手来抢夺食物。它们尽可以松弛下来,肆意地大快朵颐,享受“一家独大”。

如果说,动物园里的动物是各个物种派出的“大使”,进驻人类文明的世界,“Safari”则是一场主客置换的拜访,人类带着敬畏和耐心进入它们的文明,追寻一场又一场近距离的“密切接触”,没有预设,随遇而安,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交流。

就像雅拉的红土路,下雨变成泥潭,天晴镶嵌上车辙和大大小小 、 深深浅浅的脚印,进去时路面尚且湿润,出来时已是滚滚红尘,一切都那么自然。

夕阳大概就是雅拉的“回家”音乐,就像商场打烊时响起的舒缓乐曲,只不过是无声的天籁。

踏着滚滚红尘出了雅拉大门,走了一段平整的人类公路,我才发现,道路两边象群漫步,鹿群牛群依旧,水禽涉禽一如初始。原来,雅拉并无围墙,界限隐于无形。对动物们而言,世界并无二致,保护与否,只在人类一念之间。

(作者为自然科普指导老师、标本制作师)

编辑 苏睿 / 美编 徐雪梅 / 编审 许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