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消费2025:社零不能再低于GDP增速
作者: 李迅雷 张德礼从全球看,各国的消费普遍对GDP贡献较大,全球GDP中最终消费占比超七成,中国目前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今年各项重点任务之首;提振消费成为2025年政策的重点发力方向。建议多措并举,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如加大对特定群体的现金补助,推进财税改革对促消费的牵引作用,提高后60%人口的收入占比。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只有3.5%,今年1-2月份提高到了4%,在出口增速预期下行的背景下,今年社零增速应该提高到5%以上,为此,还应该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在促消费方面的占比。
消费内生动能有待增强
内需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大有效投资面临约束。制造业投资代表了未来的产能供给,低物价环境对企业投资意愿会有一定抑制。房地产投资受过去几年新开工收缩的传导,修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基建投资由政府主导,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储备合意的基建项目需要多方协调配合。
相较固定资产投资,消费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例为55.6%,比当年全球平均水平低了17.4个百分点。这不仅明显低于一些发达经济体,与主要新兴经济体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长期来看,消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也要客观看待提振消费的难度。中国消费占GDP比例长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持续回落,这表明中国的消费内生动能不足。
影响消费的因素可分为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两大类。影响消费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收入、资产和债务。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过去几年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通过财富效应也对消费产生了影响。债务方面,以还本付息金额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衡量的居民实际偿债压力,2024年三季度为12.4%,高于同期一些发达经济体。影响消费意愿的因素包括对经济和未来收入的预期、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程度,以及是否有消费时间等,这些还有较大的修复和改善空间。
夯实消费在稳经济中的基石作用
今年,政策高度重视提振消费。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各项重点任务之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排在全方位扩大内需各项任务的最前面。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对提振消费进行全面部署。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提振消费有关情况,发布会上提到该文件在出台过程中经过了30多个部门的会商和反复论证。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总的政策思路是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并部署八方面30项重点任务。前七部分部署具体实施的七大行动,第八部分进一步强调了完善投资、财政、信贷、统计等各项支持政策。文件覆盖面非常广,涵盖了如何应对前文所提及的各类压制消费的因素。
具体来看,我们认为有以下内容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落实国民收入再分配改革,部署实施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
第二,优化财政资金投向,保障居民消费能力。
第三,大宗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
第四,完善支持政策,首次部署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财政贴息。
降外需依赖:增量促稳,改革促进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对增收减负惠民生进行全面部署,有望推动消费稳步复苏。考虑到消费对于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性,我们有以下建议,以进一步夯实消费在稳经济中的基石作用。
一是更大力度增加财政对公共消费的投入。考虑到公共消费对于私人消费的促进作用,建议更大力度增加财政对公共消费的支持。中国公共消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021年至2023年,中国年均公共消费率比全球低0.51个百分点,以2024年中国GDP134.9万亿元估算,在不增加总财政支出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财政支出投向,使中国公共消费率回升到全球平均水平,中国财政用于公共消费的支出规模每年就有约6900亿元的增量。
二是平衡好“以旧换新”和对特定群体的现金补助。2024年用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2025年规模翻倍,这对家电、汽车、手机等产品的销售有“立竿见影”的拉动效果。“以旧换新”政策由地方政府主导,消费者需要支付商品总价的80%至90%。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是,部分高收入人群通过“以旧换新”政策享受财政补贴,而一些中低收入人群认为补贴后的价格依然较高,没有“以旧换新”进而未享受到政策红利。应平衡好“以旧换新”和对特定群体的现金补助。
三是切实做好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合理增长工作。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现实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低迷,导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招聘和给员工涨薪的意愿不强。在这样的背景下,职工尤其是中低收入职工的工资性收入能否合理增长,失业人群能否及时足额领到失业保险金,对于提振消费政策的效果会有重要影响。
四是针对已毕业但尚未找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建议根据他们户籍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适当发放生活补贴:首先,这个群体筛选难度不大,对比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数据,可以找出已毕业但是没有社保记录的人,然后再确认是否有工作;其次,已毕业但未工作的学生边际消费倾向高,拿到补贴后消费意愿强。
五是对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的同时,加强资金用途的监测。《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释放了非常积极的信号。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须加强资金用途监测,避免消费贷款的资金挪作他用,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和借款人的财务风险。
六是继续发挥财政改革对促消费的牵引作用。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通过推进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来增加中低收入群体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从而起到提振消费的作用。如目前占我国人口60%(包括中等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三组)的居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占整个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只有31%,如果能够扩大中产群体数量,每年该群体的收入占比提高至1%,则对提振消费作用巨大,即假设该群体增加1%的平均消费倾向为60%,而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群体的占比相应减少1%的平均消费倾向减少10%,则在居民可支配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至少每年可带来超过2500亿元的消费增量。
2024年我国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得以实现,出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贡献了5个百分点中的1.5个百分点,占比达到30%,但去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只有3.5%。那么,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论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即不能再对出口增长抱有侥幸心理,1-2月份出口数据的下滑也印证了这一点。故今年应该全力以赴促消费,社零增速应该超过GDP增速,这样才能确保今年5%目标的实现。(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