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批公募2024年业绩出炉 分化加剧中小机构承压
作者: 林蔓随着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的陆续披露,多家由上市公司控股参股的公募基金去年的业绩情况也得以揭晓。
总体来看,在行业降费改革持续推进、资本市场波动加大的背景下,基金公司经营业绩呈现显著分化:头部机构凭借较为丰富多元的产品线,整体业绩维持相对稳定;而中小型机构净利润则普遍出现下滑,尤其是主打主动权益业务的基金公司,业绩下滑幅度较大。
头部机构业绩相对稳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26日晚间,已有11家公募机构去年业绩情况得到披露。其中有5家公募净利润较2023年同期出现增长,包括1家净利润扭亏以及1家净利润减亏;另有6家公募盈利呈现不同幅度的缩水,包括1家由盈转亏。
中信证券年报显示,其控股子公司华夏基金2024年营业收入80.31亿元,同比增长9.61%,净利润21.58亿元,同比增长7.2%,在已披露业绩的11家公募机构中暂时位居榜首。截至报告期末,华夏基金总资产202.34亿元,净资产139.33亿元,管理资产规模达2.46万亿元,较2023年大幅增加,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1.79万亿元。
中信证券表示,华夏基金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多元化的产品布局和数字化转型。具体来看,其ETF规模保持行业龙头地位,债券基金、货币基金规模实现强势增长;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公募REITs和养老业务,专户规模实现较快增长;此外,数字化转型高效赋能业务发展,整体资产管理规模进一步提升。
除华夏基金之外,在业绩暂列前五的公募机构中,只有中银基金的净利润在2024年实现同比增长,其余机构净利增长则均承压。据中国银行披露,中银基金2024年全年实现净利润7.9亿元,较2023年的7.02亿元同比增长12.54%。截至2024年末,中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7030.29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6187.97亿元,非货币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3164.28亿元。
表:11家已公开2024年业绩的公募基金(单位:万元)

2024年,基金公司固收业务和被动投资业务迎来迅速发展,而头部基金公司普遍在固收和被动投资领域深度布局,即便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业务发展遇阻,也能保证经营业绩的平稳性。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头部公募在ETF、固收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使其能够通过“以量补价”抵消费率下调的影响,而数字化投入带来的效率提升既提高了业务效率,也缓解了成本压力,令头部机构的规模效应和科技优势在行业低谷期愈发凸显。
中小基金业绩明显承压
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由于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规模缩水明显,同时受基金降费影响,主打主动权益业务的基金公司业绩下滑幅度较大。尤其对于业务较为单一的中小基金公司而言,管理费收入面临“量价齐跌”,经营情况受到的影响更大。
招商银行年报显示,其持股55%的招商基金2024年实现净利润16.5亿元,较2023年的17.53亿元下滑5.87%,这也是招商基金净利润连续第二年出现下滑。招商银行表示,报告期内公司资产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07.51亿元,同比下降6.30%,主要是子公司招银理财和招商基金管理费收入减少。托管业务佣金收入48.91亿元,同比下降8.20%,主要是受公募基金托管费率下降影响。截至2024年末,招商基金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5574.25亿元,较2023年末下降3.15%。
交银施罗德基金和万家基金同样出现利润下滑。交通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旗下交银施罗德基金总资产为83.84亿元,同比增长7.72%;净资产为71.35亿元,同比增长6.41%。交银施罗德2024年管理公募基金规模5374亿元,实现净利润8.79亿元,在管理规模增长10%的情况下,净利润却下滑了26.81%。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净利润已连续三年出现较大幅度下滑,2021年净利润曾达17.86亿元。
据中泰证券年报披露,子公司万家基金总资产为39.12亿元,净资产为23.91亿元,其管理规模接近5000亿元大关,达到4998.63亿元,同比增长26.81%。业绩方面,万家基金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7.7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为16.53亿元;营业利润为4.35亿元,净利润为3.27亿元;营业收入同比下滑0.93%,净利润同比下滑9.31%。
中小基金公司面临的经营压力则更为明显。
信达澳亚基金2024年营业收入6.44亿元,同比下降31.24%;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滑42.11%。中泰资管2024年营业收入4.63亿元,同比下降18.20%;实现净利4767.09万元,同比大幅下滑78.57%。
南华基金更是出现由盈转亏。根据南华期货披露,南华基金2024年营业收入5991.50万元,较上一年下降16.17%;净利润由上一年盈利119.41万元转为亏损1048.51万元。截至2024年12月底,南华基金存续公募基金规模仅148.05亿元,净资产1.38亿元。
此外,富安达基金2024年经营情况呈现边际改善态势,但仍为亏损。南京证券年报披露,富安达基金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660.65万元,较2023年的4292.32万元大幅增长55.18%;全年净利润相比2023年亏损额已减半,不过仍录得3499.04万元亏损。
行业分化加剧,如何寻求突围?
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2.8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8.93%。公募管理规模继续扩张,与此同时,费率改革持续深化、市场竞争加剧。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如何有效实现差异化战略与业务创新或将成为破局关键。
从已公布的信息来看,部分基金公司选择深耕细分领域。国联民生证券表示,国联基金2024年完成首只利率债产品和30天持有期纯债产品首发,开拓中证500、沪深300指增产品线,推动非货管理规模增长30.29%;信达证券提出,信达澳亚未来将坚定推进“第二增长曲线”战略,将固收及固收+业务线打造成继权益业务后的另一业务支柱,不断优化业务结构。
同时,被动投资与工具化产品已成为行业共识方向,多家机构都表示将重点布局ETF及指数增强产品。此外,政策红利带来的业务增量也值得重视,例如公募REITs扩容、个人养老金账户落地等,均有望为机构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机构观点普遍认为,未来基金行业分化或将更加明显。短期内基金公司净利润仍面临下行压力,一方面受到费率改革影响延续,行业整体收入或持续承压;另一方面受到行业竞争加剧冲击,市场集中度提升,头部机构优势扩大,中小基金公司生存空间进一步收窄,只在细分赛道建立比较优势,才能在行业洗牌中守住一席之地。长期而言,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将是基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