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作者: 马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文件部署要求,聚焦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四个农业”发展方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口,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连池篇章。
聚焦稳产保供稳固粮食安全“压舱石”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五大连池市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区域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将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一是提升综合产能,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全面落实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全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制集成应用,扎实推进“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集成试点市”建设,抓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全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1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5.8亿斤。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黑土耕地保护148万亩,高质量完成2025年侵蚀沟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统筹推进畜牧、林下、渔业发展,坚持以“两牛一猪一鹅”为重点,实现新增规模养殖场8家,全年畜牧业产值增长5%以上;推进桦树汁产业标准化和沾河万亩寒葱产业园建设,加强“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在更大范围上为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保障;加快《2025—2030年五大连池市冷水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推动全市养殖面积达到51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4600吨以上。三是深耕育种研发,打造种业发展新高地。以现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品牌影响力为依托,聚力打造“中国大豆种业硅谷”,全力实施富尔大豆种子仓储加工(五期)、中农发种质资源及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华亚“育繁推服”等一体化项目建设,支持大豆种子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层次合作研发,积极申报“十五五”期间制种大县奖励政策,聚力打造黑龙江省大豆种业发展核心区,实现良种繁育面积达到175万亩、种子销量超15万吨。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培育适合各积温带的良种”繁育基地和“符合优质大豆食品加工需求”原料供应基地,推动订单农业发展,加快大豆种业优势成果转化。
优化发展格局筑牢现代农业“硬支撑”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五大连池市始终把大力发展“四个农业”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提升发展水平,不断推动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一是坚持科技引领,释放创新发展活力。积极推进种业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东北农大大豆育种研发中心建设,培育新增大豆自主知识产权品种10个以上。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推广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新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2个。二是坚持绿色先行,拓展生态发展空间。深入实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116.5万亩。做好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提高农业废弃包装物回收率,抓好乡村病虫疫情监测点建设,实施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项目建设。三是坚持质量为本,提升农业发展高度。强化“垦地”合作共建,建设对标农垦种植示范区37个。强化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推动强制免疫应免密度达到100%。四是坚持品牌铸魂,塑造市场竞争优势。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培育工程,用好用足“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极境寒养”省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力争实现新增区域公共品牌授权企业9家,提升五大连池地理标识知名度。积极筹备召开全省大豆新品种展示会议,加快打造大豆种业区域公共品牌,持续提升种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挖掘农业创新潜能点燃经济增长“新引擎”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五大连池市将聚焦“一城两区”发展定位,依托矿泉水、火山、寒地等特色资源,全力培育壮大矿泉食品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延链补链,壮大矿泉食品产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盯山东宝来利来大豆全产业链等重点项目对接,引进更多优质项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鼓励支持双鑫大豆、旺嘉食品、龙绿食品等企业加大生产投入,推动旺嘉腐竹二期、小麦糊粉精深加工等项目加快开工建设,推动旺嘉食品等企业晋升规上企业。全力推进矿泉食品品牌建设,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绿博会等境内外重点展会平台,持续加大矿泉稻、矿泉蛋、矿泉豆制品等特色产品宣传推广力度,提升“五大连池矿泉食品”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二是农旅融合,培育乡村经济新增长极。坚持资源导向,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传统文化精髓,复制推广达斡尔姑娘农家院模式,打造更多“新型创意农庄”,为农民农闲期创造就业机会。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新模式,打造集生态种植养殖、农业观光、休闲娱乐、餐饮、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庄园。依托山口湖景区丰富渔业资源,大力开发培育有机鱼宴、冬钓等旅游产品,进一步深化农旅融合发展。整合乡村、景区、民宿、餐饮、交通等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提升文旅产品价值,推动农文旅产业有机融合和高质量发展。三是育强主体,健全托管服务联农机制。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培育力度,积极申报省级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2025年培育省级合作社示范社4家、家庭农场示范场10家。发挥各类经营主体优势,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推动服务主体壮大、服务模式创新、服务行业规范,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面积达到2.5万亩。
强化监测帮扶力度激活乡村振兴“内动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五大连池市将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脱贫的底线,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一是提升监测帮扶质效,筑牢帮扶兜底安全线。毫不懈怠抓好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农户进行重点监测,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对监测对象实施分层分级分类帮扶,有针对性地落实举措,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做到教育资助政策和医疗保障待遇应享尽享,开展低收入群体住房质量安全问题排查整治,实施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10处。二是做好产业就业帮扶,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切实做好衔接资金使用管理,加强招投标管理、项目实施、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的监管,确保资金支持进度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要求。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统筹用好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渠道,提升就业水平。坚持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双向发力,继续加强与外省劳务协作,促进农民工有序转移输出。开展“情暖农民工 就业促增收”“农民工服务保障”等专项行动,建设“农民工务工之家”“农民工暖心驿站”,加强农民工动态监测,强化服务保障,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收。三是深挖农民内在潜力,培育自主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帮扶资产效益提升行动,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要求,发掘乡村优势资源,促进帮扶(扶贫)产业提档升级。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企业与小农户加强利益联结,推动增值收益分配向农户倾斜。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相关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
擦亮乡村生态底色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感”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乡村。五大连池市将坚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推动乡村由“整洁”向“和美”跃升。一是推进全域整治,擘画乡村生态新图景。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高质量建设7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村。加快补齐农村基础短板,新建农村户厕1000户,完成16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农村公路、危房改造力度。二是优化发展布局,提升公共服务均衡性。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学校设备设施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聚焦乡村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提升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新建维修12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强化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发展,培育2-3个助餐点改造工作,扩大农村助餐服务覆盖面。三是深化多元治理,开创乡村善治新局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一网统管”,采取积分制、清单制等方式,全面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强农村文化阵地,推进移风易俗,培树文明新风。发挥好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作用,提升村级党组织书记素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项目,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乡村建设“桥头堡”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五大连池市将坚决扛牢党管“三农”的政治责任,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一是强化履职,拧紧五级书记责任链条。建立“市委统筹、乡镇主战、村级落实”工作机制,细化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将乡村振兴纳入干部考核,建立定期调度、动态跟踪、成效评估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注重典型引领,挖掘推广基层创新经验,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动乡村振兴责任落地见效。二是创新模式,增强基层治理强劲动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实驻村工作成效验收考核工作。做好乡村两级减负工作,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在乡村振兴一线发挥作用。抓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落实导师帮带、岗位锻炼等培养帮带机制,切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三是引育并举,锻造乡村人才过硬队伍。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开展“智惠基层行”活动,整合农业专家人才力量,发挥人才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培养一批基层急需紧缺的农业人才,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加强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队伍建设,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座谈会,落实“三线一岗”培养模式,持续培育示范典型,在农村(社区)工作一线打造一支干事创业能力强的“生力军”。
编辑: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