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潮中的美国
作者: 沐槿
2025年的第一个月,一场极具破坏力的冬季风暴“布莱尔(Blair)”给美国带来了“新年的洗礼”。仅1月5日,美国东部、中部6个州就陆续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全美70%以上的人口处于这场风暴的威胁之下,影响甚至波及到了邻国加拿大。美国因这场风暴而按下了暂停键,多地顿时陷入“瘫痪”。
然而,这样的极端天气似乎并不是偶然。
“王炸级”的冬季寒潮全美多人因极端寒冷而丧生
2025年1月5日,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寒冷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肆意狂虐,从平原到大西洋沿岸中部地区,波及美国十多个州,美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在一天之内变成了“大冰窖”,近6000万人深受其害。这场风暴有多强悍?时速72公里的强风、深达61厘米的暴雪、威力强大的龙卷风……任何一个都能把人推向死亡深渊。
这种极度寒冷的天气下,皮肤仅暴露在外几分钟,就会被冻伤,长时间处在户外的人,则会因体温过低而死亡。据统计,自1月9日以来,全美已有至少95人因严寒天气而丧生。除了被冻死,更多人是因极端天气带来的系列问题而死亡。

首当其冲的是风速猛增。美国国家气象局(NWS)发布了针对堪萨斯州和密苏里州的冬季暴风雪预警,并警告当地最高风速达72公里/小时,相当于八级强风的级别。风所到之处,直接折断树枝,一些较细的树木基本拔地而起。
其次是暴雪。美国多地气温比同期下降7~14摄氏度,降雪量骤增,很多地区直接打破了单日降雪的历史纪录。在这些地区中,降雪量较少的积雪深度都能达到15~20厘米。堪萨斯城国际机场的积雪深度更是高达28厘米,打破了1962年创下的26厘米纪录。最夸张的是,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部分地区,由于受强冷空气影响,积雪深度高达61厘米。


随之,因暴雪导致的交通瘫痪全面扑来。美国范围内近2500多架次航班被取消,至少6500架次航班被迫延误。弗吉尼亚州的里根国家机场遭受影响最大,约58%的进港航班和70%的离港航班均被取消。一些地区经历雨夹雪的极端天气,多条公路路面结冰,交通事故频发,密苏里州高速公路创下了单天285起车祸的历史最高记录。于是,美国交通管理局不得已采取措施,将包括著名的70号州际公路在内的多条道路关闭,近600名司机因此受困在公路上。
出行备受困扰,日常生活也陷入停滞。暴风雪中,各地陆续停电,根据美国电力网站数据显示,暴风雪导致了密苏里州在内的9个州大面积断电,约35万人受到影响。最严重的弗吉尼亚州有超10万户家庭停电。因为停电,自来水消毒功能也受到限制。对此,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的官员紧急呼吁,警告当地20多万居民:千万不要喝自来水,也不要在没将水烧开的情况下洗碗……

一连串的“恶果”不停地扰乱人们的生活。学校因停水停电暂时停课,孩子们被强制要求待在家里。而在市场上,由于不少餐厅和超市选择暂时歇业,在一些商店里,竟出现民众疯抢日用品和食物的现象。这下,不仅喝水成了大问题,就连食物购买也非常困难。
“极地涡漩”极寒天气使美国疯狂
那么,美国为何会遭遇如此恶劣的风暴?
据说,这是极地涡旋扰动的结果。所谓“涡旋”,是一种围绕南极或者北极旋转的冷空气。在北极,涡旋围绕北极持续逆时针旋转,涡旋底部边缘是“极锋”,也就是极地急流,它会自西向东移动,这也是美国东北部地区常常受到极地涡旋影响的原因。

北极涡漩的威力极大,它是一个巨大的三维强风环,当旋涡边界扩大,朝赤道方向下沉时,就会携带凛冽的冷空气南下。当北极涡旋一路南下到美国上空,美国多地气温会比往年同期下降7~14摄氏度。然而,北极涡漩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是由于不稳定导致灾难发生,美国才会出现“2011年以来最冷的1月”。
如果说北极涡漩是“元凶”,那么北美洲独特的地形则是导致这场气候灾难的“帮凶”。北美洲的地形十分特别,呈南北纵列分布,东西两侧是高大的落基山脉,以及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则是广阔的大平原。当北极的冷空气南下时,中部大平原毫无阻挡,冷空气可以顺利地长驱直入,轻而易举地席卷美国大部分地区。相比之下,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虽然对冷空气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但由于山脉较低,无法完全阻挡冷空气入侵。西部的落基山脉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使得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气候更为干燥寒冷,为寒潮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所以,美国出现极寒天气的情况较为频繁。
早在2019年1月30日,美国芝加哥就出现过25年来的最低气温——零下30摄氏度。那次灾难同样源于北极涡旋,短时间内,直接导致至少21人因低温死亡。而在2021年,该涡旋还助推致命冷空气继续侵入得克萨斯州,在暴风雪的猛烈攻势下,得克萨斯州遭遇严重打击,变成了类似西伯利亚的苔原地带,多地学校停课、邮递停运、航班停飞……大部分居民只能“蜷缩”在家里熬过寒冬,很多人被冻死,或者死于严寒带来的相关疾病。当地甚至还出现了抢羽绒服、给啤酒卡车装空调、用公交车做移动取暖装置、烧水给铁轨升温等行为。
与此相关的报道不在少数:艾奥瓦州立大学的一名男生就疑似在校园中被冻死。休斯敦的一个车库里,人们发现了一位妇女和一位女孩的尸体,她们因为躲在汽车里启动汽车取暖,致使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更为离谱的新闻记录,一名78岁的德克萨斯州男子因跌倒在草坪中,受冻两小时死亡……

对此,美国总统特朗普调侃道:“在未来几天,预计会变得更冷,人们在外面连待几分钟都坚持不了。全球变暖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快点回来,我们需要你!”
美国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谁才是极寒天气的终极元凶?
难道这种极端寒冷天气,可以用全球变暖来解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极端寒冷天气只不过是全球变暖带来的另一个灾难罢了。很多科学家认为,极地涡旋其实是一种有详实记录且长期存在的天气模式,可能是气候变化才导致其变得不稳定,从而带来灾难性后果。而全球变暖才是气候变化最根本的影响因素。
2021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变暖正导致“极地放大”现象,使得极地涡旋减弱并向低纬度地区延伸,极地涡旋变得更加不稳定。这可能导致冷空气延伸到亚洲更低纬度区域,出现极端寒冷现象。通俗来说,“极地放大”是指全球变暖的过程中,地球两极对气候更加敏感。它们的变暖速度比中纬度地区更快,是全球平均变暖速度的两倍。也就是说,全球变暖可能会越来越多地扰乱极地涡旋本身,导致它带来极端的寒冷天气。

夏天,温室气体促使极度高温形成。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曾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破纪录,成为自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7月。与20世纪的7月平均温度15.8摄氏度相比,这个7月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高出0.93摄氏度。而到了冬季,温室气体则影响极地涡漩,造成极度严寒的天气,许多中纬度地区因此经历了“超级严寒”的冬季。
除美国外,2021年1月,西班牙全国普降大雪,10余个自治区的400余条公路受到影响。同一时间,日本海沿岸为中心的多地连降大雪,局部地区积雪厚度达两米多,日本新潟(xì)县上越市观测点的积雪厚度达2.26米,富山县和福井县观测点的积雪厚度超过1米,均为往年积雪厚度的两倍多。


更多研究证明,在过去30年里,北极地区经历了地球上最大程度的气候变化,气温迅速上升、海冰融化、春季积雪减少、秋季积雪增加……这些都是致使夏季极端高温,冬季极端严寒的原因。
也就是说,全球变暖是造成极端气候的“终极元凶”。即便是还未受此波及的国家,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事情的严峻性,积极采取行动,共同应对挑战。毕竟灾难的降临,不会像连续剧的预告一样,提前通知,谁都有可能成为它的“幸运观众”。

(编辑 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