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嵛山岛
作者: 亿安
嵛山岛,地处福建东部,古称福瑶列岛,寓意“福地、美玉”,由大嵛山、小嵛山、鸳鸯岛等11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共同组成,不仅是闽东地区最大的列岛,也是国家级海洋公园。
因为风光旖旎,引人入胜,嵛山岛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岛上的自然景观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风景区四大景观之一。
南国天山、海上天湖奇特的地理现象因何形成?
嵛山在历史上有多个别名,如《八闽通志》中称作“俞山”,亦名“盂山”,又名“窑山”。之所以被称作“窑山”,是因为岛上古木参天,渔民在捕鱼之余还兼营烧炭副业,天湖山下就曾发现多处古炭窑;而被称作“盂山”,则是因为东海上镶嵌的湖泊四周群峰环绕,宛如一只巨大的盂。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古往今来,仙人的居所总是令人产生诸多想象,而隐现于大海彼岸的“海上仙山”,则是中华文化里尤其美好的意象,总能让文人墨客们心驰神往。

拨开笼罩在东海上的层层云雾,嵛山岛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渐渐展现在众人眼前。岛上错落分布着九猪拱槽湖、大天湖、小天湖三处天然淡水湖,两座天湖相距1000多米,各有泉眼,常年不竭,湖水泛着翡翠般的颜色,因日而耀,因风而皱,时有白鸥翔集、天湖泛彩的奇景,素有“海上天湖”的美名。湖泊四周山坡平缓,绵延有万亩草甸,犹如北国的天山牧场,恍惚可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因而又得“南国天山”的美誉。站在翠绿松软的草场,吹着轻柔的海风,看山顶云雾升腾,似与天空接壤,诗中所写的“仙山”,或许就是如此模样。
关于嵛山岛的形成,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有一年冬天,东海龙王做万寿,王母娘娘精心挑选了11个3000年才结果的蟠桃和两颗明珠,命12个仙女送到东海,为龙王祝寿。龙王高兴之余,将11个蟠桃排列在东海,化为嵛山岛的11座岛屿,又将两颗明珠嵌在岛上,化为两座天湖。仙女们被这如画的景致所吸引,纷纷脱下绿色衣裙来到湖边嬉戏,却不料忘了时间。当天门将要关闭时,她们来不及披上锦带便匆忙离开,而这些遗留的绿色锦带最终化为了广袤的草场。

传说很美丽。但地质专家对嵛山岛的形成给出了学术上的阐释,他们认为,高山天湖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导致局部产生断裂而形成的断裂湖,而湖泊淡水主要来源于常年笼罩在岛上的连绵云雾。大小天湖四周的山地构成了一个类似烟囱的通道,使湖水蒸气得以聚集上升,当蒸气遇到海上吹来的冷风时,就会凝结为雾云或雨云,然后以降水的形式返归于万亩草场,大量的雾气凝水也因此渗入大小天湖之中。
关于海上草原的形成,除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外,水源和土壤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片草原上,野生草本植物五节芒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们通常生长在淡水资源充沛的地区。嵛山岛的天然降水、湖泊水以及大气凝结水,为五节芒的生长提供了必需的水分。而岛上罕见的红色土壤,本身就富含钾元素和磷元素,又在雷电作用下,让空气中的氮元素大量融入土壤,使其更加适宜草场生长。此外,嵛山岛四周矗立的数座山峰,极大减弱了海风对中央盆地的侵袭,为柔弱的牧草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踏上海岛,一半是大海的深邃,一半是草原的辽阔。远远望去,只见草甸如波浪般起伏,沙滩细腻柔软,触感极佳。夜幕降临时,繁星点点遍布天际,岛上的渔村则显得静谧古朴。


“海盗的宝藏”探秘千年海防要塞
千百年来,人类总是对“海盗的宝藏”这个话题津津乐道。清代海盗蔡牵就曾留下藏宝诗:“大瑶南,小瑶北,大水淹不到,小水淹三角。”吸引了无数冒险家来到嵛山岛寻宝。
嵛山岛地理位置特殊,扼守着闽浙海路的咽喉,是南来北往船只的必经之道。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福建人蔡牵因饥荒所迫,下海为盗寇,此后驰骋于闽、浙、粤海面上,嵛山列岛更是他的重要根据地。他封锁航道,收取“出洋税”,自封“镇海威武王”。传说,他在海上纵横数年间,累积下来的巨额财富,都藏在了嵛山岛上。
然而,嵛山岛的历史远不止于此。早在北宋初期,岛上便已有人类居住的痕迹。有位名叫邱一引的人士,于宋至道三年(997年)迁居至嵛山岛,这一信息被详细记录在硖门瑞云寺的《邱氏族谱》中。更为传奇的是,邱姓先人在南宋王朝覆灭前夕,为扶持大宋政权,曾在嵛山岛上进行过抗元斗争,那时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忠臣义士正在扶持宋帝赵昺。为了躲避战乱,邱氏后代不得不多次迁回内地,但他们在嵛山岛上的英勇事迹,被永远铭记了下来。

在很长的时间里,嵛山岛一直是安居乐业之地,不断有居民迁入,他们垦土为田,繁衍生息,使得这里日益繁荣。正如明万历年间《福宁州志》所描述:“地肥产繁,中有三十六澳,居民稠密。”然而,这份安宁在倭寇来犯时被打破了。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为了加强海防,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巡视闽粤地区,并下令在福建沿海筑城增兵,设立了福宁、镇东、平海、永宁、镇海五卫。翌年,考虑到嵛山岛孤悬海中,易生事端,朝廷决定让岛民迁徙到福宁州七、八都等内陆地区。在仔细考察了福瑶列岛的位置后,人们发现从大嵛山、小嵛山、烽火岛到大陆之间,形成了福瑶门、出壁门、烽火门三条贯穿南北的航门水道,构成了海防门户的咽喉。所以,尽管居民们早已迁徙,但岛上仍部署了军事力量,驻有兵船,归北路福宁卫烽火寨管辖。
嘉靖年间,在爱国将领俞大猷和戚继光的率领下,福建沿海军民勠力同心进行反侵略斗争,捷报频传。万历二十年(1592年),嵛山岛被正式设立为游军驻守的军事要塞,与陆地上其他要塞守军相呼应,共同捍卫海疆。然而,由于当时海防形势依然严峻,嵛山岛只能作为戍卒屯兵的边防哨所,外来人口迁入受到限制,数量甚微。

历经动荡岁月,到了康乾盛世,国家安定,人口户数逐渐增长。居民们因生计维艰,陆续赴嵛山诸岛开荒捕鱼。后来,随着战争频发,福州长乐和闽南地区的居民开始成群结队地登上嵛山岛,寻求垦殖的机会,但过程相对迟缓。
到了民国十四年,辛亥革命元勋朱腾芬携眷返闽,亲自带领民众开发嵛山岛,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渔业和商业,使得嵛山岛人烟大集。从此,嵛山岛变荒山为宝岛,逐渐繁荣。如今,这里仍保留着碉堡、炮台、烽火台、古城墙等军事和文化遗迹,见证着这座岛屿的历史变迁。
海蚀地貌与艺术客栈民俗活动中的福建风情
嵛山岛海岸线绵长,乘舟环岛而行,只见沿岸礁石纷陈、若断若续、参差错落,宛如一条“礁石宝链”。在长期的风力和海浪冲击下,许多礁石被雕琢成千页岩、海龟礁、石叠礁、金猴观日等奇形怪状的岩石景观,每一处都独具魅力,令人百看不厌。

登上海岛,入眼便是大使岙。这里不仅是进行沙滩活动的好去处,也是欣赏日落西山、蚁舟夕照等自然美景的绝佳地点。金色沙滩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放眼望去,还能隐约看到红纪洞、古寨岩等景观点缀其间。
岛上最为壮观的溪流当属跳水涧,因涧中密布巨石,水流奔腾其间,似跳跃前进,由此得名。跳水涧的水流源自天湖山,沿涧有白莲飞瀑、白莲寺、明月潭、仙人坡、蝴蝶岩、八音泉等景观。更为神奇的是,跳水涧所滋养的沙洲,在风力作用下,被塑造出千变万化的花纹图案,且随着风向、水势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日新月异,最终形成“沙滩奇纹”的胜景。
嵛山岛虽美,但也面临海漂垃圾带来的困扰。每当风浪涌起,海漂垃圾便随风紧贴在石壁、沙滩上,难以清除。于是,岛民们自发行动,组成了环保志愿队伍,定期打捞海漂垃圾,努力保护海洋环境,才使得嵛山岛保持着天然纯净的原生本色。


值得一提的是,岛上一家客栈的老板还充分利用这些海漂垃圾,实现了变废为宝。这家客栈名为“鱼鸟客栈”,以海岛石房为主体,在陈设中融入船木、青瓦、盆景等元素,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海岛风情。这些物品本是废弃的木头、锈迹斑斑的废铁等海漂垃圾,经过客栈老板的筛选和再加工,它们得以重生,转变成了一件件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品。
嵛山岛渔村众多,渔农业资源丰富,是闽东地区重要的渔场和渔业生产基地,完美诠释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句话。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岛民们展现出了前瞻性的视野与创新精神,不仅大力推进海上养殖升级改造,还融合海岛生态旅游,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岛上的渔村、渔民、渔业,无一不是这种文化的载体。
为了让到访的游客感受到福建特有的魅力,嵛山岛不仅供应着丰富的海鲜大餐和特色农家菜,还增设了骑行、漂流、潜水、划独木舟等充满乐趣的活动项目。此外,岛上至今仍保留着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包括海上仙都祭太姥仪式、福鼎“蛋俗”文化、福鼎提线木偶戏与布袋戏、福鼎酒令、中秋祭月、白琳翁江鱼灯巡游、火头旺庆典等,让游客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郁的福建风情。
(编辑 邓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