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阿斯塔纳
作者: 文翔毅
对中亚的向往由来已久。有一次,我骑行到帕米尔高原,站在卡拉苏口岸,眺望喀喇昆仑山脉的另一侧,内心满是好奇:山那边究竟藏着怎样的景致?生活着怎样的人,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从那时候开始,探索中亚的种子便在我心中悄然种下。
1 初遇阿斯塔纳 从荒原到首都的蜕变
再次踏上中亚大地,是与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相遇。虽然是初见,但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扑面而来,仿若久别重逢的老友。
首次踏入中亚,是在2022年摩旅新疆结束后的半年。2023年春节期间,我孤身前往乌兹别克斯坦。落地塔什干的瞬间,圆梦之感涌上心头,我不禁感叹:“中亚,我终于来了!”尽管这里并非心心念念的帕米尔高原另一侧,也没有“三杯茶”的故事,但它的确是中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次踏上中亚大地,是与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相遇。虽然是初见,但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仿若久别重逢的老友。

本以为6月下旬的北半球城市应是温暖宜人,可当我踏出机舱那一刻,寒气扑面而来,我这才意识到我低估了阿斯塔纳“世界最冷首都之一”的名号。这里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七月最热,月均温度也不过二十摄氏度左右;一月最冷,月均温度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历史最低温更是达到惊人的零下五十摄氏度。
阿斯塔纳的夏天早晚温差极大。清晨,整座城市清冷静谧,空气中混杂着草原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中午,阳光照耀,让人感受到夏日的气息;但夜幕降临,温度骤降,我因只带了短袖短裤,被冻得瑟瑟发抖,不得不匆忙购买冬衣。

起初,阿斯塔纳是哈萨克斯坦北部的一片荒原,名为阿克莫拉,意为“白色坟墓”,因为这里有一群古墓,周围是一堆浅白色的石灰岩,故此得名。上世纪初,在苏联“处女地计划”推动下,这里成为交通枢纽,经济腾飞,大量移民涌入,城市雏形逐渐形成,并有了切利诺格勒之名,意为“垦荒城”。哈萨克斯坦独立后,这里恢复了阿克莫拉之名。上世纪末,由于原首都阿拉木图发展空间受限,且北部地区严重俄罗斯化,所以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决定迁都至此,并将新首都命名为阿斯塔纳。
后来,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哈萨克斯坦经济繁荣,阿斯塔纳发展迅猛。2019年,为表彰首任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对首都和国家发展的丰功伟绩,阿斯塔纳更名为努尔苏丹。然而,随着石油等国际能源价格下跌,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遇困。此外,在纳扎尔巴耶夫多年执政中,官僚体系中存在明显的贪腐现象,这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剧,民众对纳扎尔巴耶夫的不满情绪逐渐上升,纷纷反对首都更名为努尔苏丹。所以在2022年9月,国会通过法案,将首都名字又改回阿斯塔纳。几度更名,也折射出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
2 漫步之旅第一站从阿斯塔纳植物园开始
在当地人心中,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哈萨克斯坦荣耀的象征,见证着这个国家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阿斯塔纳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首都之一,名气远不及南端的阿拉木图。被赋予首都使命后,它迅速迈向现代化,各类前卫建筑拔地而起,构筑起独特的城市天际线。
阿斯塔纳的城市规划,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一手操持的,除了政府、议会大厦等众多部门机构的建筑,还兴建了诸多具有未来感的建筑。我选择从市郊的阿斯塔纳植物园开启在城市漫步的旅程,它是当地最大的植物园,拥有带喷泉的池塘与三座桥梁,在广袤绿地间,栽种着来自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树木,大约有9000棵。
夏季正值植物园最美的时节。园内小径蜿蜒,绿树成荫,湖泊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景色犹如画卷。漫步其中,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不时传来鸟儿的阵阵歌声,仿佛在欢呼夏日的来临。最让我这种“抠门”的背包客感到惊喜的是,这里免费开放。置身这片绿意盎然之中,时间仿佛慢了下来,心灵也被这蓬勃的生机所治愈。
说起凯旋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巴黎的凯旋门,殊不知在中亚也有一座类似的建筑——阿斯塔纳凯旋门。阿斯塔纳凯旋门紧邻植物园,官方名称为“曼各里克耶里凯旋门”,俄语意为“永恒的国家”。这座凯旋门于哈萨克斯坦独立二十周年之际建成,所以在设计时,高度定为20米,以此作为纪念。

凯旋门的侧壁装饰着复杂的哈萨克斯坦装饰品,下部与四面底部各有一个雕塑,展现了历史上为哈萨克斯坦做出过贡献的劳动者形象,顶部观景平台可俯瞰首都的壮丽景色。整座建筑的艺术感毫不逊色于巴黎的凯旋门。在当地人心中,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哈萨克斯坦荣耀的象征,见证着这个国家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回到市中心,我对矗立在阿斯塔纳地平线上的一座高楼印象深刻,那是阿斯塔纳的CBD——阿布扎比广场。它是一座综合商业体,也是哈萨克斯坦乃至中亚最高的建筑,高310.8米,主体建筑88层,高耸入云,给人带来强烈的压迫感。虽不知为何以阿布扎比命名,但超现实与未来感的设计,使它成为阿斯塔纳的地标建筑。
在市中心的北面,还有一座极具特色的建筑——中式风格的北京大厦。大厦高120余米,共26层,是集写字楼、酒店、餐饮于一体的五星级综合大厦。楼顶中式楼阁、外立面飞檐等传统元素,彰显着独特的中式建筑美学,这让身处异国他乡的我觉得无比亲切,漂泊的心瞬间有了慰藉。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原因,我未能入内参观,仅拍照留念后便奔赴下一站。
3 奇特建筑及文化之旅生命之树、可汗之帐和清真寺
在阳光的照耀下,玻璃幕墙更是熠熠生辉,宛如通往神秘未来的通道,即便只是仰望,也仿佛被它带入了一个奇幻世界。

离阿布扎比广场不远的巴伊杰列克观景塔,被当地人称作“生命之树”。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哈萨克族的一个神话故事,故事说的是一棵神秘的白杨树和一只幸福的魔力鸟。这只鸟名叫Samruk,每年会在白杨树的两个枝杈之间诞下一颗蛋。所以,观景塔的白色圆柱,象征的就是白杨树,而顶端的镀金镜面球体则象征神鸟产下的巨蛋。
此塔为纪念1997年哈萨克斯坦迁都阿斯塔纳而建,塔高105米,球体直径20米,底部有售票亭与展览空间,电梯可升至97米高的观景台,站在上面可以俯瞰全城。
塔的外观采用现代主义风格,螺旋形设计,玻璃幕墙璀璨夺目,充满未来感与科技感,在城市建筑中独树一帜。在阳光的照耀下,玻璃幕墙更是熠熠生辉,宛如通往神秘未来的通道,即便只是仰望,也仿佛被它带入了一个奇幻世界。


可汗之帐是我此行最期待的景点。它于2010年7月建成,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帐篷,高150米,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一个集购物、美食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它由诺曼·福斯特设计,灵感源于哈萨克斯坦游牧民族的毡房,造型尽显“游牧风”。从远处望去,可汗之帐的轮廓在天空中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好似在诉说游牧民族的历史。当你走近后,会发现这座建筑更像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每一块玻璃,每一根线条,都透露出哈萨克斯坦的民族特色。建筑的外表光滑如镜,反射着天空的蓝色和云朵的洁白,让人不禁联想到哈萨克斯坦辽阔的天空和无垠的草原。
它的结构坚固而优雅,将传统和现代完美融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建筑内部分为6层,拥有室内海滩、水滑梯、造浪机和热带花园等,是当地居民逃离寒冷、体验热带风情的港湾。值得一提的是,帐篷采用半透明的建筑材料与节能吸热的外墙设计,即便外部温度低至零下三十摄氏度,内部依然温暖。

可汗之帐的内部空间宽敞而明亮,高高的穹顶仿佛连接着天与地。穹顶中央的开口处,阳光洒落下来,形成一道道光柱,照亮了整个大厅。我站在大厅中央,恍若间能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来自哈萨克斯坦大地的力量。是的,这就是可汗之帐的魅力所在,它让每一个来访者都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气息,也带给人无尽的遐想。

努尔阿斯塔纳清真寺是我此行的最后一站。相较于其他建筑,它不失奢华,庄重而神圣,是当地宗教与历史文化的象征。寺庙巧妙融合了古典伊斯兰建筑与现代设计之美,雄伟轮廓勾勒出天际线上的壮丽景致。

这座清真寺为当地信徒提供了进行日常礼拜的场所。当时,我正好碰上信徒们在清真寺的广场前集体进行礼拜。人们静静地跪拜,虔诚地祈愿。那一刻,我的内心为之动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放松。
(编辑 陈致颖)

作者简介
文翔毅
摩托旅行者,独立纪录片导演。马蜂窝蜂首作者,去哪儿网旅行家,图虫网签约摄影师,曾以背包、摩旅的方式游览过15个国家超200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