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小细胞肺癌
作者: 赛特尔·努尔兰小细胞肺癌的诊断
临床表现
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
咳嗽 小细胞肺癌常见症状,性质为干咳,白色泡沫样痰,继发感染时会有脓痰。
咯血 痰中带鲜红色血或间断红色血痰,当肿瘤病灶侵犯大血管时会出现大咯血。
胸闷、气短 当肿瘤阻塞支气管或压迫主支气管及气管隆嵴时,会导致通气障碍,引起呼吸困难、胸闷。
发热 肿瘤组织坏死、阻塞性肺炎或 “癌性热”均可出现发热。
体重下降 晚期肿瘤产生的毒素以及消耗增加,会使患者体重明显下降。
肿瘤胸内扩展引起的症状
胸痛 肿瘤病灶侵犯胸膜、胸壁、肋骨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胸痛,有时轻有时重,当侵犯胸膜时,疼痛性质为不规则钝痛或隐痛。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上腔静脉被肿瘤病灶转移性淋巴结压迫或被右上肺的原发病灶侵犯,腔静脉内癌栓阻塞静脉回流会导致患者头面部眼睛区域和上半身水肿,颈部肿胀,颈静脉扩张,前胸壁可见扩张的静脉侧支循环形成。
吞咽困难 肿瘤侵犯或压迫食管,初期表现为进食干硬食物困难,逐渐发展至吞咽流质食物也困难。
呛咳 发生气管食管瘘或喉返神经麻痹时,会导致病人饮水或进食流质食物时呛咳。
声音嘶哑 肿瘤病灶直接压迫或转移性淋巴结压迫喉返神经(一般左侧多见),声音会出现嘶哑。
肿瘤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
脑转移 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
骨转移 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等。
肝转移 可能出现肝区疼痛、黄疸、肝功能异常等。
影像学检查
胸部CT是小细胞肺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肺部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
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用于评估肿瘤分期和转移情况,可以判断是早期还是晚期,尤其是脑、骨和肾上腺等常见转移部位。
病理学诊断
活检技术是通过经支气管镜活检术、经皮穿刺肺活检术或纵隔镜检查获取肿瘤组织。病理特征表现为,小细胞肺癌细胞呈小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染色深,胞质少,常见坏死和核分裂象。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策略
治疗原则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是指肿瘤局限于一侧胸腔而且可以被纳入一个放射野。治疗原则是以根治性同步放化疗为主。
化学药物治疗
依托泊苷联合铂类(顺铂或卡铂)是标准方案。
放射性治疗
通过胸部放疗和预防性全脑放疗可显著降低局部复发和脑转移风险。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是指肿瘤超出单侧胸腔,或伴有远处转移。治疗原则是以全身化疗为主,联合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
用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药物联合化疗可显著延长生存期。
小细胞肺癌化疗前的评估至关重要,关乎化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身体状况评估
体力状态评分
常用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或卡氏(KPS)评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0~1分,或KPS评分70分以上,表示患者一般状况较好,能较好耐受化疗;KPS评分越低,身体状况越差,化疗风险越高。
合并疾病评估
详细检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若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未控制的糖尿病等,可能影响化疗药物选择与剂量,或需先治疗合并症。
营养状态评估
通过体重变化、血清蛋白水平等评估,若存在营养不良,需先进行营养支持,以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肿瘤相关评估
肿瘤分期检查
影像学检查 胸部CT是基础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关系;腹部超声或CT排查有无肝、肾上腺等腹部脏器转移;颅脑核磁共振检查排除脑转移;全身骨扫描判断有无骨转移;PET-CT检查可更全面发现潜在转移灶,但价格较高。
病理检查 若未获取病理诊断,需经支气管镜活检术、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等获取肿瘤组织,明确病理类型及免疫组化等指标,确认小细胞肺癌及分子特征,为化疗提供依据。
肿瘤标志物检测 作为监测肿瘤负荷和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化疗前数值较高,化疗后可对比评估疗效。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计数,若白细胞过低、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可能需先处理再化疗,或调整化疗药物剂量。
血生化 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肝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药物代谢,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药物蓄积,需根据指标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
凝血功能检查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评估凝血状态,因化疗可能导致凝血异常,增加出血或血栓风险。
心电图 窦性心律不齐,排除心律失常,必要时需心内科会诊制定诊疗方案。
心理状态评估
了解患者对疾病和化疗的认知程度及心理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焦虑、恐惧等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必要时需心理医生介入,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支持治疗与生活质量
症状管理,如使用止吐药、镇痛药和营养支持,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心理支持,如提供心理咨询和团体支持,以缓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负担。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侵袭性强、预后差的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多学科协作、精准医疗和新兴技术的应用,我们有望为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其生存质量和预后。未来,随着小细胞肺癌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新药的不断开发,这一领域将迎来更多突破。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内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