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首尾两诗词看薛宝钗的诗艺
作者: 王玉环《红楼梦》中除去制作灯谜和两次联句,主人公们集体进行的诗歌创作活动一共有五次,分别是元妃省亲咏大观园、初建海棠社咏白海棠、螃蟹宴上菊花诗、芦雪广联句后咏红梅、重建桃花社后咏柳絮,薛宝钗一共参与创作四次。
薛宝钗出身书香继世之家,而且“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但“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为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其咏大观园一诗足以体现薛宝钗具备一定水平的诗赋慧心。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这首诗较大的失误在首联和尾联,首联的对句过于神乎其神,运用了玄语。这类诗歌,唐诗中有典型范例,如《大明宫早朝》及它的几首和诗,贾至、王维、杜甫、岑参都尚实写,以眼前之实景,呈现大明宫雍容华贵的非凡气派。相较之下,薛诗的“华日祥云”有凑泊敷衍的痕迹,没有令首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七律篇幅较短,开头要开好,结尾更要收好,要意犹未尽、余味悠长。《唐诗纪事》记载:
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帐殿前结采楼,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从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既进,唯沈(佺期)、宋(之问)二诗不下。又移时,一纸飞坠。竞取而观,乃沈诗也。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陟健举。”沈乃伏,不敢复争。
二诗工力悉敌时,评诗者以落句即尾句为切入点,以定高下。沈佺期的尾句虽然谦逊内敛,但不仅词尽意尽,而且有龙钟之态。宋之问的尾句,境界朗阔,光辉无垠,既是皇帝所喜闻乐见的繁华盛景,也体现了诗歌不俗的艺术水准。
薛宝钗的尾联“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类似沈诗,只侧重于称赞元春的诗才,以自谦自贬终篇,不仅让诗歌缺乏了想象余地和言外之意,也失去了开阔意境、启迪人心的力量。
到七十回,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引发了大家的诗兴。薛宝钗看完薛宝琴的《西江月》,大概因为她结句说“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于是给出一句评价“终不免过于败丧”,随后说出自己的立意初衷,“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注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
可见,这时薛宝钗对诗歌创作有了新的领悟,要写得好,要先讲求立意,并且要出于一种趋善趋上的心境。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首句便赢得史湘云的喝彩,“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终了,大家一致好评,“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推这首为尊”。
“白玉堂前”华贵处自然,“东风卷得均匀”实写处令人充满对柳絮轻盈漫天的想象。句中并没有一鸣惊人甚至惹人注目的字眼,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是一种语言境界。“岂必委芳尘”,轻薄之物也见信念不凡;“万缕千丝终不改”,轻薄之物也能择善而终;“任他随聚随分”,无根无蒂恰好随遇而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轻薄无根便去乐观进取。
在这首词中,薛宝钗用平实自然的语言、不着痕迹的典故,发挥出托物言志、含蓄浑厚的力量感。对照第一首诗看,薛宝钗逐渐学会使语言妥当,贴合情境,并且注意到诗词结句在提升艺术水准上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使小词言浅意深,越写越慷慨矫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