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典范
作者: 常利兵晋冀鲁豫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创建的核心抗日根据地之一,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军事斗争层面,更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为抗战胜利和中共革命根据地的成长、壮大和治理模式提供了典范。它横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交界处,扼守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等天然屏障,不仅通过平汉铁路、正太铁路、同蒲铁路等交通干线直接牵制日军,迫使其分散兵力;而且与晋察冀、晋绥、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战略呼应,由此构筑了华北敌后抗战最重要的综合网络体系。
有关这一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书写,齐武著《晋冀鲁豫边区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依然是绕不开的经典之作。这一著作是在作者早年编著出版的《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基础上进行大量修订、拓展和延伸完成的,整个篇幅超过了原作近一半的内容。尽管作者在新作中特别说明《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是在解放战争初期,为了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廓清其武断宣传的迷雾,让外界人士了解敌后根据地军民坚持抗战的真相而“被指定写一本对外界介绍边区的书”。但其丰富的内容对于开展区域抗战史研究仍有其一定的借鉴价值,特别是对抗日根据地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阐述,是应当引起研究者高度重视的。而且针对这些基本问题,作者又在其著的修订版中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梳理和剖析,突出了融资料性、理论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总体阐发。例如,在根据地的建设部分,原著中侧重对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巩固与坚持”“从恢复到再发展”的整体一般性概述;而新版中则具体以“建军、建党、建政”“财政经济工作”“减租减息运动”“文化教育和医药卫生”和“救济灾荒”与“大生产运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细致的考察和讨论。
通过这些基本问题的论述,我们更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根据地军民在艰苦卓绝的开展军事斗争、政治建设、经济与社会的自力更生过程中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和巩固在广大根据地社会中的领导权,进而奠定其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战争的长期性就无法坚持”,很显然,晋冀鲁豫边区正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