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富贵”瓦当与娘娘滩考
作者: 王永春
关于娘娘滩的记载,笔者最早能找到的是明廖希颜撰《三关志》,其中说:“娘娘滩,在关西六十里,黄河中洲,有古祠址,世称薄姬庙,云自关中之代邸经此。太子滩,在娘娘滩东二里许,黄河中,约一顷,相传亦以文帝名。河中有花水一道,两滩相接,其浅可(涉?字迹不清)。”文中所说的“在关西六十里”,所谓的“关”,是指偏头关。按后此成书的苗朝阳续《河曲县志》言:“偏关、老营、八角等皆河曲故地。旧志皆载。”因《三关志》中记载详悉,故苗朝阳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据王矿嘉靖七年版本续写县志时,因嫌录之徒赘,删削了关于偏关、老营、八角等相关记载。由此可知,明时,偏头关曾为河曲北境。“河中有花水一道,两滩相接”一句,道出当时娘娘滩和太子滩之间尚有一道水流不大的卵石路相连,可以从河中涉水而过。
顺着成书年代,我们先看明卢承业原编,清马振文等增修,民国王有宗校订,清道光间刊,民国4年铅印《偏关志》。因《偏关志》原编在明朝,所以先从这一版本开始探讨。其载:“娘娘滩,在关西六十里,黄河中。洲周匝石岛,高十余丈。其顶有土田五顷,可耕植。上有娘娘庙。相传汉高祖贬薄姬于此潜居,因名。太子滩,在娘娘滩东二里许。形势与娘娘滩同,但石岛差小耳。相传汉文帝为太子时居此,因名焉。今洲中有花纹水一道,流接两滩,其浅可涉,乃太子朝谒薄后往来之路。”从这段记载中可知,娘娘滩、太子滩是石岛,这就是其千百年来虽经黄河水流昼夜侵蚀,依然傲立黄河中心的主要原因。而这里所云“汉高祖贬薄姬于此潜居”,考《史记》《汉书》后发现,并非高祖贬薄姬,是高祖崩后,薄姬自动请求吕后获准跟随儿子,也就是当时的代王刘恒就藩于代地。当时的刘恒并非太子,后人称之为太子,是由于刘恒母子远离是非,在权力争斗中幸存下来,在周勃铲除诸吕之乱后,因缘际会,被拥戴为帝。后人根据刘恒为帝,便把在代地为代王这一时期的他称为龙潜之时,也顺势称为太子时。实际上,刘恒在现实中并未被册封过太子。不是太子,最后却被拥立为帝,缘于刘恒本人仁孝宽厚,并且其母薄姬及家族人谨良。有这两条,便直接压倒另外两个竞争者齐王和淮南王刘长。而代王刘恒胜出的原因是齐王的母家姓驷,而当时驷家有个恶人叫驷钧。大臣们因为吕氏为皇家的外家人,执掌权柄后作恶而几乎毁灭了大汉宗庙,驷家有恶人,假如扶立齐王,相当于重新造出一个吕氏家族。淮南王刘长也同样是败在了本人年少,母家的人凶恶。
娘娘滩、太子滩留下薄太后、汉文帝踪迹的另一个佐证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刊本刘梅编三十二卷《山西通志》载:“娘娘滩,在县北九十里,黄河中,相传吕后贬薄太后、汉文帝于此。居民耕种,锄得古瓦有‘万岁富贵’字样,可以作砚。夏秋多凫雁之属。周围五顷。”另有偏关目下“娘娘滩”条载:“上有庙,相传吕后贬薄姬于此。”“太子滩”条载:“相传汉文帝为代王时居此谒薄后往来之路。”古迹篇又载:“太子娘娘滩在县北九十里。相传吕后贬薄太后、汉文帝于此。居民耕锄,得古瓦,有‘万岁富贵’字样,可做砚。”先说明一下,“太子娘娘滩在县北九十里”,这段记载中的县北,是指河曲县北,当时县治在今天的旧县镇,按当时县治,旧县至娘娘滩的距离,刚好九十里。而记载所说的居民锄地获得的古瓦,上面有“万岁富贵”字样,苗朝阳在《重修圣母祠碑记》中也有记载,并且认同此两处有薄太后和汉文帝的踪迹。“圣母祠者,祀汉文帝母薄太后也。祠于黄河岸边者,河中有沙洲二曰娘娘滩、太子滩,父老相传高祖贬薄姬于此地潜住,故名。夫薄太后生文帝,为吕后诬贬,载在野史。今壁间赵汉纪述考核甚详,而河中二滩邑志辨疑不为无据,兹不具论。惟是二滩旧倶有庙,不审建自何时。今其遗址犹存,往往得瓦,头隶有‘万岁富贵’字样,则当时为皇王圣后之庙无疑。缘河中汹涌,且北岸邻虏,不便修复,正统元年,总兵李公谦,改建于此。”笔者在偶尔翻阅民国《崇明县志》时,在“艺文志·金石·收藏”中发现一段记载,“万岁宫瓦当。文曰‘万岁’,亦秦篆,有指为秦瓦者。按:汉有万岁宫,见张氏《金石契》。又当文曰‘万岁富贵’。按:山西河曲县城外有汉太子滩,春夏成泽国,秋冬冰涸,常显有故宫瓦当,此瓦即于是地得之。”这是娘娘滩和太子滩出土“万岁富贵”瓦当的当代实证。后又获知河曲县本县博物馆和个别爱好者也有收藏者,据说都得自娘娘滩、太子滩。
乾隆版《宁武府志》所载基本与《偏关志》没有出入,大抵是修《宁武府志》时参阅了《偏关志》中信息来源。这里仅原载,不再展开论述。“偏关西六十里黄河中有石岛,高十丈余。其上土田五顷,可耕。有娘娘庙遗址。土人相传云:昔汉高祖常恶薄姬,而贬焉,使潜居于此。今呼其处为娘娘滩。黄河东西津渡口也。娘娘滩东二里许为太子滩渡。太子者,俗谓汉文帝为太子时常居此洲,时往朝薄后。今洲中有花纹水一道,而其滩浅可徒涉。”
另外两条记载也可作为佐证。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保德州志》卷五载:“汉薄太后,相传州西花园寨为薄太后看花处,其上有御道焉。岂文帝龙潜守藩于代,去此不远,或时侍太后游幸于此,筑辇道,后人遂以御道名其焉欤?且河曲又有娘娘、太子等滩,则古老传闻或不诬也。”清齐翀所撰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三晋见闻录》载:“河曲县北九十里有太子滩、娘娘滩。世传吕后贬薄太后、汉文帝于此。居民耕锄得古瓦,有‘万岁富贵’字样,可作砚。”
根据以上著述梳理,黄宅中在道光年间对娘娘滩、太子滩的考断便更为可信。黄宅中说:“俗传娘娘滩以汉薄太后被贬居此得名。考《汉书》,薄姬生文帝,年八岁立为代王。自有子后希见。高祖崩,诸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太后,非贬也。汉故都长安,由长安入代,北渡黄河,路或经此,故边人立庙祀屿。”薄姬和代王从长安出发,北渡黄河,去代王府,路过黄河之岛,并有停留居住。后刘恒被拥立为帝,当地人引以为荣,便把两人停留居住过的地方分别取名娘娘滩、太子滩。并在他们驾崩后,立祠庙岁时祭祀。再加上前《保德州志》又有薄姬看花处,又且文帝龙潜守藩于代,河曲保德是其属地,时侍母亲游幸,筑辇道,也非不可。
对于上述河曲为代国的属地的说法,笔者考证如下:西汉时,代国属地跨今晋冀蒙三地,时代国属有代郡、雁门、定襄、太原云中等郡。具体疆域可参考清马徵麟《历代地理沿革图》。
《四库备要·历代沿革表》中明确记载:河曲在汉时属太原郡地。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废太原郡,以郡21县置韩国。同年韩王信投降匈奴,遂废韩国,分其地置太原、雁门二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太原与雁门二郡合并为代国,立子刘恒为代王。
关于代国的疆域,考《四部备要·史部·历代疆域表》有详细记载。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喜为代王,都代。”七年(公元前200年),匈奴攻代,代王刘喜“弃国自归”,因此改立“子如意为代王”。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99年,又改如意为赵王。“立子恒为代王,兼有韩王故地,都晋阳。后徙中都(今汾州介休县)。”至于有资料所载河曲为西河郡地,考西河郡置郡时为西汉元朔四年(前125年),已经是文帝的孙子汉武帝刘彻时候的事了。
综上可知,河曲在西汉初期至刘恒为代王时期,属于代国疆域。这样推断,娘娘滩、太子滩有薄太后、汉文帝的踪迹就符合常理了。
考古发掘证明,文字瓦可能出现于汉景帝时期(前156—前141),普及于武帝时期(前140—前87),鼎盛于西汉中晚期。而近代在娘娘滩、太子滩发现现存“万岁富贵”瓦和“人面纹”陶饰,据推测,似为汉末至北魏时期物品。
按此推测,娘娘滩、太子滩并不是当时的行宫。应该是后人因薄姬(薄太后)和刘恒(汉文帝)曾有踪迹留在此处,便纪念性地按皇家规模建祠庙,并引以为荣。前文中有苗朝阳言,“圣母祠者,祀汉文帝母薄太后也”,“二滩旧倶有庙”,足证之。并且根据发现的瓦当推断在汉末至北魏时期进行过重修。而之所以有重修这样的推断,是缘由另一个证据,据河曲博物馆马福善先生称在娘娘滩“滩头场面西北方小庙附近,曾于八十年代中期发现汉代建筑遗址的夯土层”。而到了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重修时,原来在岛中的圣母祠,因黄河中水流汹涌,并且北岸邻套虏虎视,不便修复,总兵李公谦做主,索性改建到了黄河岸边。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河保营参将王怀邦重修。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当时河保营参将林桐巡边时建议于娘娘滩中恢复重建,由县衙兴作,次年(1597年)三月完工。这样,圣母庙又回归娘娘滩中。此后,在入清后,分别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次第修补。同治九年(1870年)不慎火毁。同治十一年(1872年)四月修复。到20世纪60年代,祠庙坍毁。直至2000年春,河曲县政府投资于旧址新建,2001年竣工。
从历代修、毁、重建的过程,可以理出圣母祠从祠到庙的转化过程。也可以看出,在古代,祠庙作为人们安慰自我心灵、追求生活圆满与安稳的精神场所,在特定的时期中的重要意义。也可以体现出,当代人敬畏历史与传统,为了更好的文明传承,在保护历史遗存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
(作者系河曲县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