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万块门板背后的军民鱼水情
作者: 张敏慧在共产党的历史上,党领导人民军队奋战之处,留下了很多军民之间深情厚谊的印记。反映战争年代鱼水相依、牢不可破的军民情意的事情不胜枚举,最负盛名的可能当数淮海战役,陈毅曾经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人民,才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源泉,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倾其所有、全力以赴支援人民子弟兵打胜仗,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
临汾战役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在内线发动的一次著名的攻坚战,这场战役不仅军事经验被载入了军事教科书,同时对人民战争这个制胜法宝再一次进行了深刻诠释。在这场战役背后,有太多令人感动的群众支前事迹,甚至可以说群众支前推进了战争的胜利。临汾及周边县区人民踊跃支前,积极参战,抬担架,送伤员,挖战壕,运输炸药、粮食和物资,捐献门板、大椽和麻袋,担负了繁重的后勤任务,保证了前线所需要的大量作战物资。其中仅人民支援的大小门板就达26万余块,而这些门板,对于保护战士安全、取得坑道作业的成功、最终攻入城内并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敌人打造“铜墙铁壁”
1947年,山西运城解放后,阎锡山在晋南控制的据点就剩下了临汾一座孤城。临汾古称平阳,相传是古帝尧王建都的地方,是晋南的军事战略要地,地处晋南平原的汾河谷地,既是山西南北相通的咽喉,又是太岳和吕梁两大山脉东西连接的枢纽。临汾旧城池依自然地形建在一个大土丘上,内高外低,墙高壕深,墙高15米,墙基厚达25至30米,上宽10米。城内地势高,城四周地势低,护城壕既宽且深,城西的汾河又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因为城池状似卧牛,易守难攻,临汾素有“卧牛城”之称,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就因几次攻城不下,愤然而去。
运城战役后,胡宗南为策应西北战场作战,陆续将残留运城地区的部队调往陕西,并准备将驻守临汾的第30军两个团空运至西安。而在1947年9月,二打运城之前,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3旅和太岳第二军分区部队,曾向临汾外围突击,一度攻入距临汾机场200米的茹村,歼灭胡宗南部1个营。鉴于这种形势,阎锡山认为,解放军下一个进攻的目标一定是临汾。为保住临汾这一据点,进而“恢复晋南”,阎锡山调驻守介休一带的徐其昌的第66师前往临汾,配合驻临汾的梁培璜第61军和胡宗南部第30军及地方保安团队,加强对临汾的防守,守城部队共计25000余人。

日军侵华期间,曾在临汾修筑了坚固的工事,阎锡山、胡宗南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筑和加固,筑起了四道防线,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第一道防线是外围警戒阵地,由较大村镇的据点和主要建筑物的据点构成,各个据点都筑有高碉、明暗火力点及外壕、劈坡、鹿寨、电网、雷区等障碍物,形成独立的支撑点;第二道防线是护城阵地(也叫环城阵地),以环城周围的27组碉堡构成,每组3碉,以水泥、片石构筑的主碉居中,距城50至80米。每组碉堡的四周还有地堡和暗火力点,并挖有外壕,设有铁丝网、鹿寨、雷区等防御物,有的还有暗道通向城内。这些明碉、暗堡不但能独立作战,而且相互之间、与城墙之间又构成严密的立体交叉火力网;第三道防线是外壕和城墙阵地。外壕在旧护城壕基础上挖成,深20米,宽30米,紧贴古型青砖砌成的城墙。城墙高15米,上厚10米,基厚25至30米。城墙上构筑有三层工事:第一层叫上层阵地,即在城墙四角和四个城门楼上构成火炮、轻重机枪、步枪、火焰喷射器等多种火器联合使用的据点工事;第二层叫伏射工事,即把城墙半腰挖空,构成轻机枪、步枪和火焰喷射器的暗掩体;第三层叫下层阵地,即在城墙根周围向外挖出低矮的地堡,对城墙外只有射击口,没有出入口;第四道防线是城内纵深阵地和地道工事。城墙之内有一道宽、深均为3至6米的内壕,壕内每隔15米有一个伏地堡。城内沿街各要道和高大建筑物上,筑有11个巷战据点。
交战中,阎军还在鼓楼东侧挖了一道战壕和许多步枪、机枪掩体。除此之外,在城东偏南与主城相连的东关,相当于主城的四分之一,东关城墙的高度、厚度及周围的工事,仅次于主城。对这样坚固的设防,阎军守城总指挥梁培璜曾得意地说:“八路军作战,向来是以多胜少,我们把临汾城周工事,筑成法国的‘马其诺’,来个以少胜多。”
临汾城的坚固防御,徐向前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曾讲道:战后,我到城墙上走了一圈。第一次看到如此坚厚的城墙和强固的防御工事,深感战役的胜利,真是来之不易啊!作战对象硬,战役时间久,是场啃“硬核桃”的典型城市攻坚战。临汾守敌仅二万五千余人,孤军被困,无援可增,乍一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可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有蒋介石、阎锡山的精锐部队作支柱,有现代化的城防工事作依托,有优势的火力火器,有充足的粮食储备,有“与临汾共存亡”的反动决心,又有一套城市防御的战术和经验,因而有恃无恐,顽强据守,难啃得很!我军虽一倍于敌,数量占优势,但部队新,装备差,战斗骨干少,攻坚经验缺乏,要对付如此顽强的敌人,摧毁如此坚固的城堡,其困难程度,的确异乎寻常。要想速战速决,轻易取胜,显然是不可能的。
战役打响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的指示,为彻底铲除阎锡山、胡宗南在晋南的据点,解放晋南全境,并粉碎胡宗南空运驻临汾守军至陕西的计划,配合我军在西北战场的作战,晋冀鲁豫军区于1948年2月组成了以副司令员徐向前为司令员的前方指挥所(简称“前指”),确定1948年春季攻势任务的第一个战役计划,是攻打临汾。
2月上旬,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兼晋冀鲁豫前方指挥所司令员徐向前,在阳城召开有“前指”、中共太岳区党委、行署和军区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准备发动临汾战役。会上,部署了临汾战役的后勤事宜,并且组成了由太岳行署副主任裴丽生任司令员、太岳第二专署专员史怀璧任副司令员的临时后勤司令部,对战役进行了部署。
经过新式整军的各路部队,在徐向前的统一指挥下,开始进行临汾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使临汾作战代价小、收获大,徐向前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说,拟在作战开始前,普遍进行以攻坚作战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
鉴于攻城战非我解放军所擅长,针对敌我态势,徐向前提出了“围困瓦解与攻击相结合”的作战方针。前期围困消耗敌人,使其由众变寡、由强变弱,然后一击制胜。2月21日至23日,“前指”在翼城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八纵队司令员王新亭总结了攻打运城的经验,徐向前作了攻打临汾的动员报告,号召全体干部学习运城攻坚战经验,并在临汾战役中运用。同时会议部署了临汾攻坚战,决定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8、第13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由东、南、北三面攻击临汾城,以吕梁军区部队位于洪洞、赵城汾河以西地区担任打援。之后,参加攻打临汾的部队,立即展开了以攻坚作战为内容的练兵运动。
2月28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完全同意徐向前的意见,并指出,临汾之敌有两种可能,一是孤守不动,一是弃城北逃,要准备不失时机地歼灭可能逃跑之敌。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徐向前作了全面部署。
临汾战役原定于3月10日发起。但由于胡宗南想把孤守在临汾的三十旅空运西安,一是增加他在西安的守备力量,二是把三十旅从临汾拉出去,避免被人民解放军歼灭。因胡宗南3月6日派三架飞机到临汾,运走了三十旅一个营的兵力。徐向前发现胡宗南的企图后,决定提前三天发起临汾战役。

于是,临汾战役于3月7日提前发起。第8、第13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按作战部署,分路进逼临汾。第8纵队第24旅突袭临汾机场,击毁正在起飞的敌机2架,余敌窜回城内。继而,第8、第13纵队分别攻克了城南之尧庙宫、东面赵村和城东之高河店、南北焦堡、南北孝村。当临汾之敌被团团包围之后,10日,“前指”即调整作战部署,决定在扫除外围据点之后,由城东、北两面攻城,城南为助攻方向。
23日,各部队展开全线攻击。主攻东关的第13纵队第38旅因坑道作业遭敌破坏,只能临时用炮火开辟道路,但未能打开缺口,一连发起3次猛攻,均未得手。配合第38旅作战的第39旅,向东关守敌视为“生命线”的电灯厂发起攻击,经连续坑道作业和接连爆破,于26日晚占领电灯厂。27日拂晓,第38旅从东南方向再次猛攻东关,但因坑道距离不够,且放置的炸药未全部引爆,再次受挫。
3月31日,“前指”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研究了攻击东关和外围作战中的情况和问题,“前指”于4月1日第二次调整作战部署,在总结前期作战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徐向前指出必须坚定主攻东关,进一步统一全体指战员思想。“前指”决定“集中兵力,突击一点,拿下东关”,并及时调整部署:将第8纵队第23旅调到城东北,依托电灯厂进攻东关;第13纵队第37旅配置在城东南,向小东门及府门之间突击。


经过侦察,第23旅决定以东关东北角电灯厂断墙为遮蔽,向东关墙底挖掘坑道。要做到隐蔽,就需要大量掩护物,经计算,需要筹集10万块门板。起初,部分群众思想上有所顾虑。为此,后勤司令部在中共临汾专区的协助下,对当地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并制定具体政策:一是门板一律写上地址和姓名;二是作战后物归原主,如有损坏,政府给予适当赔偿。一周内,群众献出12万余块门板,并捐献大量作业器材,保障了作战需要。矿工们直接参加坑道作业,与部队官兵并肩战斗。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坑道挖掘进展顺利,10天内挖掘4条通往东关城墙正中的坑道,并安放近8000公斤的炸药。4月10日傍晚,我军顺利爆破城墙,炸开两个缺口,战至11日上午,歼灭敌第66师大部,攻克东关。战争结束后,群众献出的门板,有70%未损坏的归还原主,有30%损坏的作了赔偿。
在我军的坑道作业取得节节胜利后,5月1日,“前指”发布《变更攻临部署》的命令,划分了第8纵队与第13纵队的战斗分界线。5月2日,徐向前发布《总攻临汾城的政治动员令》,号召全体指战员:“热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以百倍紧张的精神,紧急动员起来,扫除一切倦怠、松懈、烦腻、迟疑的现象,坚决、勇猛、积极、顽强,坚持最后五分钟,争取解放临汾的最后胜利。”
我军自3月7日发起临汾战役至5月10日,60多天的作战,虽然已经伤亡近万人,但部队情绪仍然高涨。徐向前则下达紧急动员令,为最后攻克临汾而斗争!他说:“此次战役,后方弹药、粮秣、民力、器材、供应均极及时,其数量之大,亦为我区(晋冀鲁豫区)空前未有。前线指挥员无不感激,唯有坚决打下临汾,始能弥补此庞大消耗。不打下临汾,对不起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