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廉惠众的田呈瑞

作者: 张洁

田呈瑞(1662—1720),字介璞,别字苍崖。其家庭根脉深厚且久远,可追溯到田子方。从那时起,田氏家族世代居住在汾阳,乃是当地声名远扬、备受尊崇的望族。田呈瑞祖父名为九龙,为人正直豪爽,在乡邻间颇具威望;其父田月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两人皆被追赠参政一职,足见其家庭在当地的显赫地位和不凡影响力。田呈瑞自幼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中成长,深受祖辈和父辈的教诲与熏陶,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倾资修堤 造福百姓

康熙年间,田呈瑞肩负巡查南河的重任,出任中书舍人一职。在巡查途中,他敏锐地察觉到有一道堤岸正遭受着汹涌洪水的狂暴冲击。他深知,一旦这道堤岸崩塌,万千百姓的温馨家园将瞬间被滔滔洪水无情淹没,生命和财产安全将遭受灭顶之灾。面对如此险峻的形势,田呈瑞坚守廉政为公的信念,坚决拒绝任何贪污腐败行为。他懂得,修堤款项倘若有丝毫偏差,都将愧对百姓的信任和国家的重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田呈瑞认为简易的土堤虽易于仓促修建,却也极易在洪水的再度肆虐下溃败,唯有改筑石堤,才能长久抵御洪水的疯狂侵袭。然而,修建这固苦金汤的石堤,需要购置大量的石头,并且需要耗费众多的人力,开支巨大。田呈瑞的家境向来颇为优渥,当面临这关乎百姓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毫不迟疑,果断决定拿出自家私财,倾尽全力修筑石堤。他的这一义举,不仅彰显了慷慨大义,更是其廉政之心的生动体现。

在田呈瑞不懈努力和矢志不渝的坚持下,那牢不可破的石堤终于傲然矗立,成功抵御了洪水的威胁,为当地百姓营造了安稳宁静的生活环境。他的义薄云天之举,赢得了百姓的由衷赞誉和无尽感激。

救灾惩弊 一心为民

此后,田呈瑞凭借出色的政绩荣升大名道。然而未及欣然赴任,又接到调任陕西临洮道的紧急命令。当时的临洮一带连年惨遭灾荒,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许多人被迫卖儿卖女,流离失所。田呈瑞上任伊始,怀着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亲自深入郡县山谷巡查。他不辞辛苦,挨家挨户探访,详细询问百姓的生活状况。对于救济粮食的发放事项,他更是事必躬亲,严格监督,坚决杜绝任何中饱私囊的行为。他深知,救荒款项乃是百姓的救命稻草,一丝一毫都不容有失。在他的铁面无私下,当地那些妄图借灾发财的胥吏不敢有私毫的非分之想。

田呈瑞明白,救荒不能仅仅依赖一时的救济,还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长效措施。于是,他在兰州西石佛湾亲自组织民众开凿水渠,并教导他们制造水车,引水源灌溉农田。在他的带领下,当年的粮食产量就增加了十余万石,极大地缓解了当地迫在眉睫的粮食短缺问题。

百姓们皆因田呈瑞的非凡功绩而心怀感恩,满怀虔诚地为他修筑了生祠,以表达敬仰和感激之情。

革除漕弊 清正廉洁

富廉惠众的田呈瑞0
富廉惠众的田呈瑞1
富廉惠众的田呈瑞2
廉政剪纸

后来,田呈瑞调任为浙江金衢严道,署理粮储道一职。粮食漕运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民生稳定,然而多年来却积存了诸多积重难返的弊病。漕运之事,利益交织,贪污腐败之风盛行,成为了侵蚀国家根基的暗疮。田呈瑞到任后,没有被困难重重和错综复杂的局面所吓倒。他深入基层,与漕运官员、船夫和百姓推心置腹交流,了解漕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和棘手问题。他痛心发现,漕运中的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官员利欲熏心虚报账目、克扣粮饷,导致国家利益严重受损,百姓负担日益加重。面对这一严峻局面,田呈瑞以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秉持着清正廉洁的原则,对这些沉疴弊病进行了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改革。他制定了严密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了对漕运过程的全方位监督和管理,对贪污腐败的官员进行了严厉无情的惩处。同时,他还积极推动改革漕运的运作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征漕积弊被彻底涤荡清除,漕运工作变得公正透明、有条不紊,效率大大提高,既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切实减轻了百姓的沉重负担。田呈瑞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在这一艰难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冒暑省荒 鞠躬尽瘁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一场百年罕见的旱灾席卷大地。田呈瑞心急如焚,不顾夏日的骄阳似火、酷暑难耐,亲自奔赴灾区处理灾情。在烈日下不知疲倦地奔波于田间地头,仔细查看庄稼的受灾情况,与百姓亲切交流,了解他们的困苦和需求。他精心组织人力物力,全力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合理调配水源,有序组织粮食的及时救济。在救灾过程中,他坚决抵制贪污舞弊,确保每一粒粮食、每一分救灾款项都能真正用到灾民身上。

然而,长时间在高温下的忘我劳累工作,让田呈瑞不幸积劳成疾。但他心系百姓,仍然坚持在救灾一线,不肯片刻休息。最终,他因病情急剧加重,猝然卒于信安官署。

田呈瑞的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奉己奉公、高风亮节。他始终将百姓的利益奉为至高无上,为了民众的福祉,不惜奉献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廉政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田呈瑞为人恬雅冲抑,虽家境富裕,然自身奉用甚为俭约,却对至亲故友的急难慷慨解囊,毫不吝惜。他所到之处,皆以民为本,务实清廉,其事迹被载入清光绪《汾阳县志·艺文》,为后世所传颂,成为了为官者的光辉楷模和不朽典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