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县水峪关帝庙
作者: 王润卿水峪关帝庙,俗称“老爷庙”,坐落在平定县水峪村西大街北侧塬上,坐北朝南,面山临水。庙宇布局严谨有序,廊庑楼台俱全。山门雕刻细致、光彩夺目,其两边是钟鼓二楼与东西碑亭。沿山门中轴线向北,便是富丽堂皇、大气沉稳的正殿。中轴线两侧建有对称的耳殿、配殿、过门,此外还有东侧大殿、偏院耳殿。庙宇左前方是一座古朴厚重、具有卷棚歇山、砂石明柱的戏楼。
关帝庙创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此庙历经多次修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建东西禅房、山门;雍正九年(1731年)新建戏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新建钟鼓楼,至此全部落成,整个过程历时136年。之后嘉庆、道光年间曾进行维修,同治时又重修财神庙,保存到现在。关帝庙承载着历史的风雨,见证着朝代的变迁,追述着自身的兴衰历程,体现出悠久的历史底蕴,是当地精神文明的见证。
几百年来,关帝庙一直默默无闻,人们对它的价值知之甚少。

1987年6月7日,山西省文物局古建所所长张丑良及考古专家柴泽俊考察了水峪关帝庙壁画,他们认为“此壁画所绘《三国志》人物故事,在构图、运笔、着色以及意境等方面均功力精致,属全国少见”(见1987年6月22日《山西日报》第四版)。原本被人们看了又看的、挂满灰尘的壁画,瞬间成了稀世珍宝。
关帝庙壁画是关公文化的重要载体。用壁画形式形象生动宣扬关公文化,是水峪关帝庙鲜明的文化特色。取材于关公一生重要故事的30多幅壁画,诠释了关公“忠、义、仁、勇、礼、智、信”的精神和优秀品德。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和认识关公文化的内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道德意识,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1年8月,山西文物博物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四位专家对水峪关帝庙进行了全面现场勘测,在勘测报告中点明:“水峪关帝庙在格局、建筑形制、构筑技术、细部做法等不同层面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并着重点明:水峪关帝庙“独特的梁架结构,科学合理。构件简洁实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是古代工匠巧妙应用力学与美学的产物”,为“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例证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报告还揭示了水峪关帝庙的社会文化价值,它“具有较高的建筑史及古代建筑科技发展演变的研究价值”。能够为建筑史、人文科学研究提供实证;能够成为当地传统建筑史、艺术、科学知识的教育场所。人们眼中平淡无奇的古庙竟然潜藏着如此多异乎寻常的价值。

多位专家学者亲临考察后的赞誉,让这座鲜为人知的文化艺术宝藏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一夜爆红。它是光彩夺目的稀世珍宝,一经面世便露出本该属于它的耀眼光芒。其瑰丽的美,终将誉满阳泉、誉满三晋。
水峪关帝庙以它创建于明代的悠久历史、科学价值很高的建筑、全国罕见的明清壁画,于2013年12月被阳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始建至今历经风雨剥蚀,砖瓦脱落,木件糟朽,墙体裂缝,市级文物日渐磨损”。村支两委及父老力倡复修,市县文旅局鼎力相助。复修工程于2023年早秋动工,历时三月而竣。古庙焕然一新。
如今,水峪关帝庙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建筑,更加熠熠生辉、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