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灵石晋祠庙

作者: 宋晓明

太原晋祠是祭祀西周初期晋国第一任诸侯姬虞(亦称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创建之初,称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晋。唐叔虞祠亦被称为晋祠。晋祠祭祀晋国开国诸侯,是山西人根祖文化圣地代表,历代朝拜者众多。南北朝时期北齐高洋天保年间中期(554年左右),祠内大起楼观,穿筑池塘,修缮飞梁、难老泉亭、善利泉亭、读书台、望川亭、清华堂、雨花寺。之后,文宣帝高洋常游览。唐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游晋祠,撰并书《晋祠之铭并序》。唐天宝年间(742—755),李白游晋祠并赋诗作《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晋祠内建有圣母殿,供奉西周时周成王与唐叔虞的母亲,晋祠又称昭济圣母祠。晋祠作为古典园林代表,今天与颐和园、苏州园林、承德避暑山庄等一同享誉国内外。

山西灵石晋祠庙0
灵石县马和晋祠庙

晋祠是山西人的骄傲,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除太原晋祠,灵石县马和村也有一座晋祠。我十多岁时(1985年左右),就常听村民说村里的晋祠庙。记忆里,晋祠庙已断了香火,却没人进庙烧香祭祀,也无修行的居士居住,像是从来就没有发挥过宗教场所的作用,曾用作生产加工、储物的场所。祠内房屋众多,为集体使用,做过磨房、铁铺、油坊、醋厂……直至后来各种作坊迁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晋祠庙已修缮一新。

马和村村民称晋祠庙,祠外文保碑上亦刻着“晋祠庙”。《灵石县志》(1992年版)记载:“晋祠在县城东17公里,马和村北。”县志记载的名字为“晋祠”两字,与太原晋祠名字一模一样。

晋祠庙修缮之前,我曾进入祠内买醋。一进大门,院内献殿格外引人注目。古色古香的大殿由几根粗壮的大木柱支撑着,硕大的斗拱造型粗犷、飘逸,给人一种历史久远的感觉,也让人感到古典艺术的与众不同,那结构、造型、色泽、韵味,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独特的美定格在刹那。祠庙修缮之后,当地文史研究会又多次组织去采风参观。

晋祠庙这个“国宝”级单位的重要性在于它与省城太原晋国宗祠晋祠同名,并与之功能相同,是祭祀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与他的母亲的,一说起它的名字,让人联想到晋国开国君臣们的创业事迹,也联想到太原晋祠圣母殿、鱼沼飞梁、难老泉之美。太原晋祠,是山西人重要的根祖文化圣地之一、“山西第一名胜”,历史悠久,文物珍奇,园林景色优美。那么,马和村晋祠又有何引人之处?

马和村晋祠庙坐北朝南,为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上建倒座戏台)、献殿、正殿,两侧分布有耳殿、配殿。正殿与献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明、清建筑。

山西灵石晋祠庙1
灵石县马和晋祠庙

正殿,又称昭济圣母殿,元至正三年(1343年)创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廊式结构,单檐悬山顶,梁架用材粗大,元代风格显著。檐下斗拱四铺作单昂,补间铺作每间一朵。

献殿,亦为元至正三年(1343年)创建,面阔进深均一间,整体建筑由四角柱、八辅柱支撑,单檐歇山顶,覆盆式柱础,柱头斗拱五铺作双下昂。

戏台,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创建,戏台两侧青石柱刻有楹联一副:“褒善荣华衮表千秋忠孝节义,贬恶严斧钺惩百代奸邪盗淫。”寓意深刻,书写工整,笔力雄健,镌刻精美。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修晋祠庙记》记载:“兹昭济圣庙,东有土地祠,西有马王祠,以及庙南龙王祠,其来久矣。”《灵石县志》(1992年版)对晋祠庙有较详细描述:“晋祠在县城东17公里,马和村北……正殿称‘昭济圣母殿’,建筑面积为132平方米,斗拱粗放,塑像已毁。献殿抱厅建筑面积81平方米,为正方形,8柱,顶部成八卦形。戏台建筑面积为80平方米……东有配殿7间,西有配殿15间。祠内有石碑数通,最早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所镌。”

山西灵石晋祠庙2
灵石县马和晋祠庙圣母殿
山西灵石晋祠庙3
灵石县马和晋祠庙地藏王殿

距马和村约3公里静升村后土庙献殿的木柱,粗壮程度令人震撼。《灵石县志》记载其四根大柱,周长均为2米,四根小柱周长均为1米,整个献殿气势宏伟。马和村晋祠庙献殿粗壮大柱,周长1.5米左右,也令人叹为观止。灵石境内,别处再无马和村晋祠庙与静升后土庙历史遗留下来的如此粗大精心制作的木柱,加之晋祠庙献殿整体建筑气势宏伟,正殿、献殿梁架、斗拱用材大,风格粗犷豪放,对研究元代建筑有重要参考意义,因此,古迹愈发显得珍贵。

《灵石县志》(1992年版)记载:“晋祠……创建于元至正年间,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补修。”灵石境内,明清建筑较为常见,再之前的就屈指可数。人们每每谈到马和村晋祠庙,就感到荣幸,它与静升村文庙、后土庙,南浦村天齐庙,同属元代遗构。元代之前的建筑至今发现的就更少了,幸存的元代建筑备受重视,不时有研究者和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