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京大道催生的民间谚语

作者: 李润

“冬不走雁门关,夏不走蔚洲疃。”这是雁同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民间谚语,雁门关地处西南,蔚洲疃位于东北,尽管两地相距170多里,却因旅人在经过这两个地方饱受寒冷,乃至泥泞湿滑的窘态,紧密地链接在一起,就此成为现在大同市1429个行政村里,唯一与雁门关相提并论的村落。那么,这句谚语如何产生的呢?还得从途经蔚洲疃村中心的通京大道说起。

蔚洲疃村坐落于大同市东面,距市区仅10公里,是一个形成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自然村落。自从这个由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陆续在此择水而居,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最终形成一个留童守田的自然村落,贯穿当街中心的村道,逐渐演变成人们往来京城的必经之路。

据附录于民国稿《大同县志》中的“大同县第五区”行政图,以及昭和18年(1943年)得日本军用地图标示,这条自西向东穿过蔚洲疃当街的村道,一路朝东又穿越倍加造村中心延伸至京,只不过由于日本地图为了进一步达到侵华目的,他们的地图标注得更为详细。由于这里一直是往来京同的交通要道,因而得名“通京大道”,再则因在明清时期实行的是县辖里、里管乡村的行政管理制度,清道光十年(1830年),在大同县的17个民里,12个屯里中,蔚洲疃村属于蔚州屯里;同时又因途经当时隶属于雁同地区的蔚县,故而,通京大道又有“蔚州(洲)大道”之称。

随着往来于京同的人流量增多,特别是其中常年外出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商人,乃至文旅客人经雁门关,再经蔚洲疃村折返进京时,他们切身体会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每逢冬天通过雁门关时,朔风凌烈,寒气袭身;每逢春夏雨勤时节,经过蔚洲疃村这段村道时,人们走到这里湿滑泥泞,鞋突然不跟脚不说,走起路来也愈发难行。泥泞到啥程度?前脚陷进去不得三五分钟,那是提不起来的,后脚亦然。之所以如此,是此处的红色土壤具有胶泥性质所导致,一经雨淋,这一特性立马显现出来。虽然村民试图改善这条村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湿滑泥泞难行的现状,但是限于当时各种条件的制约,最终未能彻底根除。往来通京大道的旅人多了,于是从雁门关折返蔚洲疃进京的旅人,就随口编了“冬不走雁门关,夏不走蔚洲疃”这句谚语,以此调侃他们在此旅程中特殊的体验。尽管如此,却阻挡不了人们往来京同的脚步,也阻挡不了文旅客人在蔚洲疃村逗留游玩的兴致,更阻挡不了“冬不走雁门关,夏不走蔚洲疃”的产生与广为流行。

随着此线改行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建成的109国道,贯穿蔚洲疃村中心的通京大道就此“赋闲退休”。如今,从遗留于这条当街村道两边的砖瓦房,依稀可以看出此道曾经给蔚洲疃村带来的繁华景象,而位于此道两头的东店、西店早已湮灭于历史时空,再也寻觅不到一丁点儿的痕迹。不过“冬不走雁门关,夏不走蔚洲疃”,仍在民间流传,诉说着雁门关与蔚洲疃曾经的渊源。

值得一提的是,村道上的这种胶泥性质的土壤,并非一无是处。由于这种红色土壤是打井队防止塌方的最佳材料,因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常有打井队来蔚洲疃村委会购买,以致通京大道的西面形成一个极大的红土坑,当然这是后话。

上一篇: 薛瑄故里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