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中之王”胆管癌

作者: 郝延慧

平时身体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刘阿姨,一天午饭后突然感到腹痛难忍。结果,经过一系列检查,刘阿姨被确诊为胆管癌。医师跟刘阿姨的家人沟通,这种癌症很难治疗,需要做好心理准备。那么,胆管癌究竟为何难治?怎样做有助于预防胆管癌呢?

胆管癌被称为“癌中之王”的原因

胆管癌是发生在胆管系统的恶性肿瘤。在众多癌症中,胆管癌因为具有以下3个特点,被称为“癌中之王”。

1.发病具有隐匿性

许多癌症在早期阶段会表现出前驱症状,例如食道癌患者早期有反酸、烧心等不适,进食时有哽咽感、异物感等症状;结肠癌早期患者有粪便稀薄、便中带血、排便次数增加等症状。当出现明显症状时,患者会及时到医院就诊,这有利于癌症在早期阶段得到确诊、治疗。

但是,胆管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没有不适感,少数患者可能会有消化不良、上腹部轻度隐痛等消化系统表现。由于症状较轻且没有特异性,不容易引起患者的注意。患者可能认为自己只是肠胃不舒服,一般不会往癌症方面联想,很可能错失早期治疗时机。

等到患者出现消瘦、黄疸、发热、剧烈腹痛、大小便异常等明显症状后,胆管癌往往已经发展至中晚期了,此时治疗难度成倍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很差。文章开头提到的刘阿姨,因出现明显症状就医时才发现,她体内的肿瘤直径已经接近5厘米了。

2.手术风险高

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胆管癌的主要手段,但对于中晚期的胆管癌患者来说,手术治疗的效果有限。当胆管癌的癌细胞发生转移以后,仅切除病灶不能根治疾病,需要切除或部分切除病灶周围的肝脏组织、淋巴结,甚至是胰腺、十二指肠等器官。由于手术范围大,手术风险明显上升,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很高。

3.治疗效果差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胆管癌治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除了手术切除外,还有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近年来,还出现了光动力治疗等针对胆管癌的治疗新技术。但是,胆管癌依然很难根治。

胆管癌对常规的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均不敏感,治疗效果不佳,临床上通常首选手术切除。胆管癌患者如果不接受手术治疗,3年内的生存率几乎为0。即便是接受手术治疗,患者3年生存率也只有40%~50%。靶向治疗对于胆管癌有一定效果,但是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很少。

早确诊是胆管癌患者

“保命”的最佳选择

对于胆管癌患者来说,想要提高治疗效果,必须尽早检查确诊,以便争取更多的时间。假如您最近一段时间有恶心呕吐、体重下降、黄疸、上腹部反复疼痛等症状,要予以重视并尽快到医院就诊,配合医师进行相关检查。

1.体格检查

患者就诊时要接受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比如观察皮肤巩膜黄染情况,评估腹部是否有积液、是否存在胆囊触痛征(检查者的大拇指压在受检者腹直肌外缘与肋缘交界处,受检者深吸气,探查是否疼痛)等体征。

2.实验室检查

胆管癌可能导致贫血、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下降等症状。患者应遵医嘱进行血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以初步明确病情。

血常规检查可辅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血生化检查可以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检查可以显示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帮助医师了解病情发展、制定治疗方案。肿瘤标志物检查可以辅助诊断胆管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3.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超声能显示受检者胆管和周围组织的结构,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肿瘤性病变等异常情况,明确肿瘤大小,判断肿瘤与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关系。

(2)增强CT检查:CT检查可以直观显示梗阻近端的胆管扩张情况,肝内转移病灶及相关区域的淋巴结肿大情况。如果患者存在胆管壁增厚或胆管腔内肿瘤,可以通过增强CT检查明确。

(3)磁共振成像:可以帮助医师对胆管癌患者进行可切除性评估,辅助制定手术方案,评估治疗效果。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师准确判断胆管受累范围与受累程度,进行病因判断,其成像结果不受胆管分隔影响。临床上,胆管癌患者通常是经超声检查初步确定梗阻部位后,再利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对胆管受累范围作出全面评估。

胆管癌的治疗手段

1.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适用于胆管癌早期患者。为了保证手术治疗效果,医师会根据患者的胆管癌类型、病灶大小、转移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手术中,医师会适当清除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力求尽可能彻底地切除肿瘤,减少后期复发的可能性。如果患者的病情不适合进行根治性手术,医师会采取姑息性手术,即以缓解患者症状、减轻病痛、提高生存质量作为手术目标,不会彻底切除肿瘤。

2.放疗和化疗

如果患者错过了手术时机,或者无法耐受手术,可以进行放疗、化疗。放疗是利用放射线照射并杀灭肿瘤细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化疗是通过吉西他滨、氟尿嘧啶等药物,杀灭肿瘤细胞。不过,胆管癌细胞对放射线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不高,治疗效果不太理想。

3.辅助治疗

临床常用的胆管癌辅助治疗手段有免疫治疗、射频消融治疗等,但是疗效尚不明确。

纠正不良习惯

远离“癌中之王”

临床研究发现,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与胆道结石、胆道炎症、肝脏寄生虫、胆汁淤积、酒精性肝硬化、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酒,积极治疗胆结石、肝炎等疾病,能有效降低胆管癌的发生风险。同时,成年人应每年进行1次体检。尤其是存在胆管癌高危因素者,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查、肝胆彩超。此外,平时应留意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有腹痛、腹胀、胸口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