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保护心血管健康就不能吃“油”吗
作者: 刘建建心血管疾病堪称我国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据统计,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达3.3亿人。也就是说,大约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很多人都知道,摄入过多脂肪不利于心血管健康。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要保护心血管健康,就不能吃“油”呢?
油不能吃太多
但也不能完全不吃
过量摄入脂肪,会对心血管健康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响,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性。长期摄入过量脂肪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上升,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减缓血流速度,增加血栓的形成风险。长此以往,血液中的脂类物质会堆积在血管内壁上,形成斑块,让动脉血管变窄甚至发生堵塞。如果患者的饮食不加以控制,很有可能诱发冠心病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同时,长期过量摄入脂肪还会使人肥胖、超重,增加心脏负荷,引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
既然高脂饮食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那么,天天吃清水煮白菜,是不是就能保证人体健康了?答案是否定的。脂肪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为人体提供所需的热量,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脂肪摄入不足,机体营养不良,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等一系列问题,同样不利于健康。
健康吃油的诀窍
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只有在掌握正确方法的基础上摄入油脂,才有利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或延缓病情。
1.健康吃油的三个“必须”
(1)必须控制总量
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烹调用油总量应控制在25~30克。您可以使用控油壶量化每餐的用油量。应少制作、少食用油脂含量高的煎炸食品。
(2)必须减少饱和脂肪酸在饮食中的占比
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动物油脂如红肉、动物内脏中,大量食用会升高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增加罹患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日常饮食应该控制红肉摄入量,且应以瘦肉为主。动物内脏中的脂肪、胆固醇含量均较高,每周食用1~2次即可,每次食用不建议超过50克。
(3)必须提高不饱和脂肪酸在饮食中的占比
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具有调节血脂、预防血栓、保护血管、调节免疫等健康功效。因此,建议您提高饮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占比。大豆油、橄榄油等植物油,深海鱼类等都是不饱和脂肪酸的良好来源。
2.植物油的烹饪建议
橄榄油、山茶油、大豆油等植物油,不仅能提供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而且,其中的谷固醇、豆固醇等成分,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降脂作用。那么,这些植物油怎么吃最有利于健康呢?
(1)注意烹调温度
初榨橄榄油、亚麻籽油等植物油不耐高温,使用过高温度加工这类植物油,不仅会破坏其中的营养成分,还可能产生不利于健康的反式脂肪酸。所以,建议您将这类油用于制作凉拌菜,不要用于煎、炸、炒。芝麻油中的芝麻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清除体内的自由基、提升机体免疫力等有良好效果。但芝麻酚容易受热分解,因此建议将芝麻油用于低温烹饪。相比较而言,山茶油、花生油、大豆油等较为耐热,可以用于日常炒菜。
(2)不同植物油换着吃
不同植物油的营养成分和比例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建议您定期更换家中的食用油品种,摄取更为丰富的营养素。
限量食用富含“隐形油”的食物
除了植物油、肥肉、肉皮这类“看得见”的脂肪,日常饮食中,有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隐形油”,也需要您限量食用。
1.烘焙食品
面包、蛋糕等烘焙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乳制品,如奶油、炼乳等。100克炼乳中的脂肪含量约为8克,100克重的奶酪脂肪含量约为20克,100克稀奶油中的脂肪含量约为35克。为了避免脂肪摄入量超标,建议您控制全脂乳制品的摄入量,少吃或不吃大量使用全脂乳制品制作的烘焙食品。超重、肥胖、高脂血症患者饮用牛奶、酸奶,应当优先选择全脱脂或半脱脂产品。
2.调料
蛋黄酱、芝麻酱、花生酱等调料由食用油和其他配料调制而成,脂肪含量非常高。用其佐餐固然美味,但一两勺下肚,便很有可能导致脂肪摄入量超标。为了健康着想,建议您减少食用这类高油脂调料的次数、数量。
3.坚果
坚果是很多人喜欢的健康零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虽然营养丰富,但坚果的脂肪含量也高——有些坚果的脂肪含量高达80%。因此,建议您限量食用坚果。尤其是高脂血症患者更应控制坚果的食用量。
市场上有很多调味坚果、油炸坚果产品,这类坚果的油脂、糖分、食盐含量比较高,多吃不利于血压、血脂和血糖控制。建议您选择原味坚果,每天吃一小把(以自己的手掌为度)就足够了。
保护心血管健康
应对三类食物说“不”
除了避免高脂饮食,以下几类食物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大敌”,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疾病患者应少吃或不吃。
1.腌制食物
许多人喜欢吃腌制食品。但腌制食品中的钠盐含量过高。钠摄入量过高,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血压升高,增加心脏和肾脏负担,容易诱发高血压等疾病,增加肾脏疾病的罹患风险。同时,腌制食品中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会在特定条件下转变成致癌物质亚硝胺,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2.冷饮
夏季很多人喜欢吃冷饮,但气温较高时人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如果短时间内大量食用冷饮,寒冷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使血压骤然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此外,冷饮的糖分和脂肪含量均较高,也不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
3.高糖食物
食物中的糖分是机体热量的重要来源,但是,长期、大量食用高糖食物,机体热量消耗小,糖分大量转变成脂肪,可能导致肥胖、高脂血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